“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变措施
2015-10-21汪序
汪序
问题学生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社会因素:现在的社会正是高速发展且处于转型时期,信息流通手段多速度快,学生难免会接触到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处理问题的方式等,这样就使得学生过早的带着成人的观点看待问题,一些观点和行为过于现实,功利和偏激。和这一类学生的谈话尤为费劲。
家庭因素:孩子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孩子。这方面的因素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家庭不完整带来的影响,父母的离异或单方面在外务工,孩子有老人或是单亲照顾的,往往会使得孩子行为习惯没有约束,学习动机不明确,难以与人沟通,抗拒家长或老师的监督和说教。本人在班主任或是任课老师期间遇到的棘手问题,几乎都与单亲家庭有关。
教师因素:和其他学生一样,这类学生也有自尊心,甚至自尊心会更强些。但是由于学习或者思想方面的阻力,时常遭到老师由于精力有限而非常无奈的批评与指责或同学的排斥,在内心深处有着严重的自卑情绪,而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无疑加剧了负面效应,孩子的逆反与对抗情绪日益严重。
个人因素:人的性格,处世之道等在后天转变是不容易的,一些孩子古怪的性格,暴躁的脾气,内向的表现也使得老师与其难以沟通,自己的问题时常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而陷入恶性循环。
班级实例
在我所带的寄宿班里,我们称他为A同学,在夏令营期间,就发现他整个人无缘无故的萎靡不振,表象就让人觉得非常奇怪。学习成绩稳定在班级最后,而且卫生习惯很差,桌子里面乱七八糟。无论你怎么和他沟通,他总是两种表情,要么一句话不说,直勾勾的看你;要么就是唉声叹气,总是说,我好累,我想睡觉。可以看出孩子很自卑也很自闭,从其作文的表述中也明显感觉他的观点很现实很消极,有时还很极端,与其他学生基本不交流。做老师的直觉告诉我,这背后肯定有情况。后来在与他外婆的沟通中才了解到,他是和外婆住在一起的,父母的离异对他打击很大,无人问津,只是给钱让他自己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学生,我是从一次晚上送他去医院看病开始与他交流的,也许是感动了他,慢慢的他开始与我说话了,开始和我打招呼了,而不是叹气了。然后我在他周围的环境上也花了点心思,他自己申请最后一排,然后我在他前面特意安排了两个同学,一个是成绩好且能说会道,另一个是和他同宿舍的,且自制力很强。加上高中课堂上老师经常会设置一些讨论的话题,他开始与前面学生有少量接触了,能和同学讨论问题了,下课也开始有话题了。为了改变其卫生习惯,我让他在放学后参观别人课桌,也就是榜样示范法,让前面的两个学生在放学后和他一起整理课桌的同伴互助法。以及让他参与班级的卫生检查,每天早晨到班级后就和劳动委员一起检查班级的各项卫生工作是否到位。经过一段时间,卫生习惯和与人交流方面,的确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最近的一次月考中居然跃居班级第一名,虽说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对于个体而言的确震动不小,我及时利用了这个机会大力表扬与鼓励,并及时与家长联系一起表扬与鼓励,使得他的信心更足了,从那次月考之后,孩子的成绩一直稳定在班级中等。
所以这个小小的转变充分说明,学生出现怪异的情况,肯定有他的深层次的原因,只是我们不了解罢了。多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利用恰当的机会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鼓励与表扬;借助同学间的榜样示范以及同学间的互帮互助;一定能够把他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老师的面前,包括缺点和优点,这样基于真实背景的转变工作,就能顺利进行了。
转变措施
注重在其周围创设良好的学生环境
在帮助“问题学生”的时候,如果只注重学科知识,忽视了周围环境的影响力,结果往往是学习成绩暂时提高,取得的进步不能持久,毕竟作为学生,受到学习态度、习惯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而许多问题学生的共性之一就是缺乏良性的习惯,良性的交流。所以我的做法是在安排座位时,可以在问题学生周围适当的安排这样几类学生:和其关系不错的学生;善于主动和别人大方交流的学生,成绩中上且自制力较好的学生等,多少可以对问题学生产生一定的同化和促进作用。
减少批评,增加鼓励,帮助其培养自信心
我们先从小的方面入手,并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寻找机会对他们进行恰当的表扬,比如作业中的某一题做得不错,某次回答问题很到位等。甚至对他们委以重任,让其担任力所能及的班干部工作,比如劳动委员或是卫生检查等,让他在同学中建立威信。在一些大型的考试和比赛中,针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在班级层面,家长层面实事求是地鼓励他们。通过这些积极正面的影响,帮助学生重建信心。
逐步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的培养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耐心的指导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坚持检查反馈,同时在检查的过程中要宽容学生出现同样的错误,不断悉心指导纠正;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的习惯一定会有所改变。当然我们老师也必须有心理准备,不能幻想能够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改变,只要比以前有明显的改变,就是最大的成功。
正确对待家庭压力
老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消除对父母的错误认识和不满情绪;教育学生理解父母的一片爱心和苦心,家长的出发点是不容置疑等等;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父母提出的要求和目标;有道理的要接受,并根据自身情况加以落实,对于不切实际的,则要积极和家长沟通,甚至是三方沟通,让家长取得谅解。让学生感到达成目标有希望,化压力为动力,将其作为对自己的一种鞭策。同时对于家庭变故,要开导他们,环境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能是自己的心态,如果以耽误学业,牺牲自己的前途来对抗家长,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这是极其不可取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更要学会自我调控,寻求合理的发泄方式,例如找心理老师谈心,宣泄心中的苦恼,然后轻装上阵。
总之,问题学生的形成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社会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局限,加上孩子独特的个性和脾气都在对他们的成长发生着或小或大的影响。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最大限度的减轻负面影响,那就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充分挖掘学生自我修复的潜能,充分寻求家长的支持与帮助,老师的充分理解,这样才能有效的缓解这种学生痛苦,老師烦心,家长无奈的局面,让我们的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