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理念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2015-10-21祝晓轶
祝晓轶
【摘 要】在滨水景观的设计中,如何在美化自然景观的同时,能够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生态理念在滨水景观设计的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态理念;滨水景观;景观设计
引言
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人类迅速累积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由于滨水地区湿地系统对于城市开敞空间等方面的特殊影响,探讨合理的滨水景观设计方法迫在眉睫。而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对滨水景观进行研究,无疑为当前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思路和方法。
一、我国滨水景观生态角度现状
滨水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出发,促进城市滨水区和城市内部区域的融合。但是现在的滨水景观明显的忽视了其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两者之间没有过度,很是生硬。同时滨水区缺乏可达性和滨水景观的亲水性不足。滨水区良好的区域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房产投资,导致了滨水地段的景观私有化,阻断了市民的前往(图1)。亲水性不足主要表现在沿水的护岸设计上。出于对防洪的考虑,很多地段出现了临水难见水的尴尬。对地域文化特色的反映不足也是滨水景观设计的一大问题,简单化的处理或者所谓的现代化手法将城市的历史文脉与之对立起来,忽视了当地的文化背景,使得滨水景观缺乏可识别性。
现今的滨水景观设计,大多缺乏生态意识及河流、湖泊保护意识:河流、湖泊被随意裁弯取直、拦截隔断的现象到处都是;独立性的景观水体不能满足生物的多样性生长; 生活、生产污水未经处理排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水体自净能力破坏,水系生态失衡,水质污染严重。对水系采取的一些不合理改造使水土流失、水渗透情形越来越严重,加之对于地域性特征考虑甚微,长此以往,滨水景观设计将会千城一面,万镇一统,其可观赏功能、可亲近功能和生态调节功能将被弱化。
二、設计方法的研究
通过对滨水区的特征和滨水景观现状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2.1 滨水景观的延续性
这里的"延续性"包括滨水景观景点之间的延续和城市滨水空间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联结。只有让人们在观赏滨水景观的时候有了视觉上的延续,才可以长时间的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如何保持我们视觉里景观的连续呢?滨水地段自身的线形特征为连续性提供了可能。现在的景观设计中,观景点的视线控制、滨水街区的建筑高度控制、建筑与水岸之间的距离控制、建筑底层架空以及对"桥"元素的应用都可以达到景观延续的效果。在处理滨水区和城市内部的关系上,现在常用的手法是构建景观廊道,将滨水景观通过这条通廊渗透到城市中去。
2.2 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
滨水空间作为一个具有很强吸引力的景观休憩场所必须做到功能的复合化才可以满足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需求。在现代大都市中,单一化和专项化只会隔断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和交叉,使得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户外生活变得单调和乏味。滨水空间的用地一般可以分为滨水休闲、滨水文娱、滨水餐饮、滨水商贸、滨水居住等,这些功能的相互组合可以呈现出很多适宜人们游玩的公共场所。
复合型的公共空间还有一个优点是减少游人外出的折返距离,很好的减少了机动车的使用。武汉的"大东湖地下文化街区综合体"项目就是对此的大胆尝试。开发商打算在武汉东湖的梨园风景区地下修建一座集文化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体。项目还配建了1000个车位的大型停车场,解决景区节假日的停车难问题。地上和地下的分隔也保证了两者之间的互不干扰。在不对环境破坏的前提下,这种滨水区的综合开发建设是可以大力推广的。
2.3 滨水景观的亲水性
如何营造可接近的滨水空间呢?护岸形式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剖面形态的不同,护岸可以分为垂直型、斜坡型和阶梯型三种。垂直型护岸主要是应用于河道狭窄的城市,另外的两种主要是运用在河面宽阔的岸线,这样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让水体和城市空间有一个过渡体。护岸的建设则主要分为绿化护岸、碎石护岸、沙滨护岸和混凝土护岸等。早在我国明代就有记载的"治河六柳法"就是绿化护岸的方式,这种方式也是最生态的一种。碎石护岸则可以为水中的藻类、鱼虾等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栖息的场所。
2.4 滨水景观的自然生态化
滨水景观要想保证可持续的平衡发展就必须做到自然生态化。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生态设计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控制水景建设对水环境的破坏,尽量的连通城市中的水体,由大环境的调节能力来改善小区域,使得整个生态体系处于平衡之中。保持天然状态下的岸滩、江心洲、岸线形态,保留、恢复原有的湿地生态环境,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对于景观植物的配置,从层次上考虑有灌木与草木植物之分,有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之别,应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考虑,一是采用茎叶发达类植物以阻挡水流,沉降泥沙,如芦苇、香蒲、水葱、簏草和灯芯草等。二是采用根系发达类植物以吸附有毒有害物质,输送氧气以利于微生物在湿地中的纵深扩展,如凤眼莲、睡莲、荷花等。并且最好采用本地植物,以免出现难以适应气候的情况。水体的净化是保持生态化的重要方面。而水体的净化方法主要有生态系统本身的水质净化和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前者主要是通过自然界的水循环,利用水体的沉淀和微生物改善水质的能力来达到水质的净化,武汉的六湖连通工程就是基于此原理。后者则主要是通过在水中种植具有净化能力的植物如凤眼莲、水葱等,进行生物处理。
现在国内比较先进的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是nars 水景系统。它是综合了各种方法的一种生态设计和综合治理技术。由于nars 水景系统大多同时承担设计和治理, 这样就避免了传统水景中先设计后施工再治理的弊病,也节省了大量的工程费用。
2.5滨水区域的交通便捷性
能否快速便捷的到达滨水景观区是人们考虑是否前往的重要因素,对外交通的可达性通常是评价这一因素的主要标准。此时,鉴于每个城市的交通状况不同,鼓励多种交通方式出行,提倡公交优先的策略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还应根据景观区的规模配置相对应的地下停车场,满足最大游览量的要求。
对于滨水空间内部的步行系统,应建立滨水林荫道、散布小道、广场等一体化系统,强调安全性、连续性、舒适性,并且确保与机动车系统的分离。
三、结束语
滨水景观的生态设计不是某项景观实验工程,不是化妆式的景观小品,而是基于尊重场地现状,尊重当地历史文化,保护恢复滨水自然环境的设计,滨水景观设计应结合生态自组织性、生态地方性、生态恢复性、生态显露性的方法,让生态自己做功,创造宜居环境,体现城市特色风貌。
参考文献:
[1]罗华.滨水景观设计[J].园林.2003(11)
[2]史永红.浅谈滨水景观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