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成长主题

2015-10-21刘晶晶夏霖

作家·下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黑人

刘晶晶 夏霖

摘要 托尼·莫里森的众多小说之所以获得如此之高的称赞,除了和她别具一格的小说形式和内容有着密切关系外,其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深厚的民族性和历史性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在她的作品中关于黑人成长主题的阐述,是其作品历史性、民族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无论是成长主题,还是黑人文化主题,均是世界文坛上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以《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三部小说为例,来浅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成长主题。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黑人 成长主题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当代女作家,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的众多小说之所以获得如此之高的称赞,除了和她别具一格的小说形式和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之外,在她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深厚的民族性和历史性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在她的作品中关于黑人成长主题的阐述,是其作品历史性、民族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成长,是人类社会上一个古老而又不可回避的主题,如同文学界避免不了讨论爱情一样,在整个西方文学史上,成长主题小说作为一项独特文学形式,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黑人文学也是西方文学史上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将以《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三个小说为例,来浅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成长主题。

一 前期:对黑人成长的最初思考

所谓成长的定义,就是指年轻人在经历了一系列生活磨难和挫折之后,能够具有充足的能力、信心,变得强大、坚韧,从而更好地独立坦然地面对生活,这个过程可以是由童年进入青年,或是由青年进入中年,即是一个成年的过程。成长主题,展现了个体从天真走向成熟、从个体走向社会的过程,极具社会意义,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无穷尽的材料和话题,成为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创作主题。

《最蓝的眼睛》是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同时也是她的成名作,小说发表于1970年。通过这部作品,展现了莫里森对黑人成长的最初思考。在小说中,她第一次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创作,成长主题深刻,引发了人们的思考。通过黑人女孩佩科拉的成长经历,莫里森深刻揭示了种族歧视下黑人儿童扭曲化的成长。这一阶段莫里森小说的成长主题,重在反映黑人成长的种族困境,来自白人的压迫是黑人成长的最大阻碍。

佩科拉是小说的小主人公,是一名黑人小女孩,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之中,备受摧残和凌辱。在家庭中父母天天吵架,哥哥离家出走;在学校里同学都欺负她,老师无视她;甚至于十二岁时被自己的亲生父亲强奸,周围的人不但没有帮助她,反而对其冷嘲热讽,这一切使她最终变得疯狂。所有的悲惨遭遇都让佩科拉觉得,她是因为自己太丑,没有一双人人喜欢的蓝眼睛所导致的。而且,也只有佩科拉在变疯之后才会觉得自己已经拥有了蓝眼睛。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情节简单,可是却蕴含了深刻的内涵,通过描述一个普通黑人小女孩的成长经历,揭示了在种族歧视之下,黑人在社会生活上面临的悲惨遭遇,在思想上和價值观上的变态和扭曲。西方工业文明进程加剧了美国的种族歧视文化,物质上的匮乏带来了权力上的束缚、地位上的低下,致使黑人群体对物质财富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这就导致了精神价值观念上的扭曲。在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之下,黑人儿童的成长自然备受摧残,引发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在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之下,黑人儿童们把自己所遭受的悲惨命运,都归结于自己的错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成长。而且,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白人群体借助其物质上的优越性、种族上的优势,使自己拥有极大的自由和权利,这种优越性使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评论黑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也给黑人儿童们的成长带来极大的危害。人类本身就在不断地通过别人的眼光来评价自己,白人群体凭借肤色来扭曲黑人群体的价值观,以貌取人,这对黑人尤其是黑人儿童的成长产生了致命的打击。

二 中期:对黑人成长多种可能性的尝试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作家,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了浓厚的黑人情结,这也是其作品的特色之一。而且作为女性作家,其小说中有浓郁的女性主义倾向。无论是在西方文明抑或是东方文明中,人类的长期发展中始终存在着男女两性的两分法,男性与女性被视作对立的两方面,而女性则在男性面前扮演服从与卑下的角色,是不折不扣的男性眼中的“他者”。在男权的笼罩下,女性沦为了男性的附属物。而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启蒙,为了适应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这种性别压迫的现象必然需要得到终结,而对男权的批判便是必不可少的。在长期的男权统治下,女性不断地争取自己应受到的尊重,当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爆发时,已经有一部分女性告别了单纯的肉体压迫和经济上无独立地位的状况,开始关注文化中渗透的某些根深蒂固的偏见以及在主流艺术创作中的女性“失语”现象。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与男权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冲突。

1973年发表的小说《秀拉》,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她一如既往地关注黑人儿童的成长主题,而且重点是黑人女孩的成长。在这一创作阶段,莫里森对黑人的成长困境思考得更为深入,《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在种族压抑下疯掉了,这显然不是黑人获得解放的理想方式。在《秀拉》中,莫里森尝试探索黑人尤其是黑人妇女解放自身的途径,而小说中两个黑人小女孩儿,就是她的实验品。

《秀拉》相对于《最蓝的眼睛》来说,对于黑人儿童的成长经历有了更细致的描述,把故事发生的年代更完整地呈现了出来。不仅讲述了两个黑人小女孩儿时的成长经历,而且还写到了她们长大之后的命运,既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成长历程来表达对黑人命运的堪忧,又通过两个儿童之间的对比,更加鲜明地展现了黑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是如何看待白人文化的,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小说大致上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讲述的是两个黑人儿童秀拉和奈尔儿时的成长经历,大大小小的故事情节都表现出两个孩子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使得她们的思想观念有很大不同,有不同的人生追求,最终奈尔选择结婚、秀拉选择出走。第二部分主要通过讲述秀拉出走归来后所经历的事情,来表现黑人群体即便选择了走向独立的道路,这个过程也是孤独的,结局也是凄惨的。

其次,小说《秀拉》中,通过两个黑人儿童的成长经历,从不同角度上表现了对黑人悲惨命运的思考。小说分为了前后两个部分,讲述了主人公不同成长阶段的故事,每个部分所突出的重点也有所不同。第一部分是两个黑人女孩秀拉和奈尔童年的成长经历,在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比两个女孩在面对白人群体带来的一系列困扰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行为,来表现黑人群体中所表现出的自我意识上的觉醒。例如小说中,奈尔和秀拉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白人小孩欺负自己的时候,奈尔选择了回避的做法,不再走之前上学的路。而秀拉虽然一开始也选择了回避,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她毅然选择了面对,不再逃避;虽然采取了自残吓唬对方的面对方式,有点过激,但毕竟她做出了反抗,而不再逃避。小说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秀拉出走归来后的一系列“叛逆”之举,秀拉的成长经历,相对于奈尔为代表的黑人女性的经历来说,秀拉更加追求独立,主张完全为自己而活,突破了传统的黑人价值观的束缚,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她最终也没有获得成功,没有找到真正的出路,换来的依旧是孤独终生。从秀拉的失败中,可以看出她没有正确地分析自己的局势,把自己从广大的黑人群体中割裂出来,完全指望自己一个人的奋斗,这是其最大的错误,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三 后期:对黑人成长乃至解放路径的昭示

发表于1977年的《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思想成熟阶段的作品,小说代表了其对黑人成长路径的终极探索。奶娃的成长,既没有走到与白人完全对立的隔绝状态,也有完全被白人同化,而是找到折中的第三条道路,那就是黑人通过对先祖文化的传承,真正实现自身的自由发展。

小说《所罗门之歌》虽然讲述的是黑人奶娃的成长经历,但并不是单纯地以叙述的口吻或是从某个固定的视角去进行阐述,也并没有像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那样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而是借助神话的形式与第三者讲述故事这两种方式进行再现的,表面上是写黑人奶娃的成长经历,其实质是在展现一个黑人民族家庭的百年发展史,把个人的成长与民族发展的历史相结合,以此来证明只有民族发展了,个人才能获得发展。

首先,小说《所罗门之歌》采用独特的视角,来描述黑人成长的主题。小说《所罗门之歌》的写作视角,不同于上文所提到的《最蓝的眼睛》《秀拉》,上文提到的两部小说均从黑人女孩的视角去阐述黑人成长与民族社会关系的矛盾,而《所罗门之歌》则是从男性的视角上去进行阐述。另一方面,上文所提到的《最蓝的眼睛》中的佩科拉是典型的传统黑人思想的代表者,《秀拉》中的黑人女童秀拉,虽然相对佩科拉而言,有了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并付诸了反抗,但实质上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并没有获得真正的成功。而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奶娃,却实现了成长上的质的转变,真正做到了独立和成熟,这就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现了黑人成长的主题。小说《所罗门之歌》也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主人公奶娃,因为出身黑人中产阶级,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可是到了成年后精神上仍是匮乏的,不成熟的。第二部分主要描述奶娃努力突破家庭环境的束缚,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之后,最终变得成熟、独立的过程。小说通过黑人奶娃的成长经历,映照了黑人群体从困境中突围获得独立的艰难历程。

其次,追寻民族历史之根,成为黑人奶娃获得真正成长的重要轉折点。小说的第一部分,从奶娃孩童时期一直延续到而立之年,虽然在这一段成长经历中,奶娃的年龄在不断成长,可是他的思想和精神并没有得到成长,以此来凸显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传统黑人民族观念的影响,黑人儿童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直到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父母之间的争吵、亲人间的敌视、好友的种族情怀,这些因素都在无形之中影响奶娃的精神世界,逼迫他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而在走到这条自我救赎道路开始之初,奶娃是抱着到南方寻找金子的想法出发的,可是就在到达自己父亲的故乡之时,奶娃充分感受到了家族同胞所带给他的温暖,寻金之路慢慢地演变成了寻找家族历史之路,在这条道路上,奶娃真正地回归到了家园之中,真正了解到了黑人文化的真谛,并真正地走向了成熟和独立。

总之,托尼·莫里森在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中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描述了黑人少年的成长历程,把黑人成长历程与黑人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其作品中的历史性和民族性。此外,从纵向上来看,三部小说所描述人物的成长历程,是逐渐进步的,从佩科拉的盲目到秀拉的初步觉醒,最后到奶娃的真正独立,这也正是黑人民族成长的历程。

参考文献:

[1] 连蓬:《托尼·莫里森小说成长主题研究——以〈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为例》,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2] 莫色木加:《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文化身份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3] 曾梅:《托尼·莫里森作品的审美特征》,《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刘晶晶,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夏霖,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托尼莫里森黑人
莫里森酒吧拉票遭民众痛批
加拿大游客穿T恤:我不是莫里森
我想自己做
戒烟公司
托尼逃跑
高中生写100遍“黑人的命也是命”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走得快和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