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迁移亦有“度”

2015-10-21杨玉玲

新课程·小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杰奎琳诺德颁奖词

杨玉玲

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推行多年,深受广大一线教师的喜爱。特别是“重迁移”这一环节,更令诸多教师青睐有加,在课堂上频频效仿,成就了高年级语文课堂许多精彩的瞬间。但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常常陷入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尴尬境地。迁移的脚步,究竟迈往何方?前不久的一次迁移,引起了我的思考。

不久前我和孩子们学习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

一文。我进行了一次迁移练习。

迁移是这样的:

二战结束,法国总统听说了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故事,给予了嘉奖,下面这段话是法国总统给杰克的颁奖词:

人虽小,却为国分忧;虽没有浴血奋战,但作出的贡献同样令人钦佩。沉着镇定,机智勇敢。你,是忠诚的卫士,是爱国者的典范!

那杰奎琳的颁奖词该是怎样的?请你当一次法国总统为杰奎琳写一段颁奖词。

几分钟后学生交流各自的颁奖词,溢美之情溢于言表,孩子们表现极佳!

无疑,这是一次“成功”的出人意科的迁移,听课教师对此次迁移也赞不绝口,我不免沾沾自喜起来。而就在此时,有位教师冒了一句:这样的迁移是否有点偏离课文的主旨?

片刻的沉默,再没人去深究什么。

摊开课本,看着这篇熟悉的教材,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半截蜡烛》一文记述二战期间,法国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中的情报,与德国军官巧妙周旋的故事。课文细致刻画伯诺德夫人一家在与德国军官周旋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令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文章不仅刻画人物细致,而且注重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我的迁移设计忽略文章的写作方法,注重文章思想性太多。只关注写什么,没注意怎么写。在钻研教材时,我过度渴求“难”与“巧”。忽视了文章的主旨,没有弄懂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这样才远离了文章的意图。记得著名教育专家高万同老师曾说:“如果教师不能抓住课文主旨进行教学,那无异于盲人摸瞎马。”

其次,我没有从学生的学习发展来考虑。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阅读文章时有自己的欲望与需求。在设计教案时应从学生的主体意识出发,为学生的语言发展着想,而不是仅停留在一个所谓的“巧”字上。

再者,要仔细研究各学段、各单元的训练重、难点。就这单元而言,教材都是二战期间的典型事例,人物有血有肉,是学生写人记事的范本。基于这一点,教师的迁移设计应贴近这个主题才更合适。

思考良久,我决定重新进行一次迁移练习。

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故事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此时,还有什么疑问?

葛××同学:德国军官就这样离开了吗?蜡烛熄灭了,德国军官发现什么了吗?

余×同学:情报保住了,那一晚伯诺德夫人一家又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

故事似乎并没结束,请你接着叙写故事,怎样才能让它合情合理地继续下去?

学生构思片刻,奋笔疾书。

沈××同学的设想:

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台阶,蜡烛熄灭了。杰奎琳心中一惊,暗道:好险!伯诺德夫人的心再次提到嗓子眼。但,德国军官似乎毫无觉察,他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望着墙上滴答作响的时钟,已经指向12:00。他起身道:“今晚没有任何发现,但不代表你们没有问题,你们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如果下次被抓到,一样没有好下场。”伯诺德夫人和杰克频频点头。也许是累了,德国军官一行离开他们家。伯诺德夫人和儿子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长吁一口气,关好房门,迅速向杰奎琳的房间跑去……

高××同学的设想:

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台阶,蜡烛熄灭了。这时,恰巧墙上的时钟敲打了12下,吸引了德国军官的注意。窗外,不知何时起风了,树枝随风摇曳,婆娑的树影印在窗户上。德国军官看看没什么异常,从橱窗里摸了两瓶酒,悻悻地离开了。见敌人走远,伯诺德夫人和杰克关好房门,刚要上楼,“咚咚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

……

听着孩子们的故事,我宛如一次又一次走进半截蜡烛的故事中。毋庸置疑,孩子们的作品明确告诉我,迁移的方向在哪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这样说:“语文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其实就是六个字:‘学语言,用语言!牢记这一条,语文课就不会满,不需要热闹。”我们的迁移教学也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围绕文本进行科学有效地进行。做到迁移有据,拓展有度,切忌漫无目的、任意发挥。只有明确迁移的方向,才能扎实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练习。只有这样我们的迁移之舟才会从狭隘的空间驶向宽阔的语言文字海洋,才不会失却“度”基准!

编辑 马燕萍endprint

猜你喜欢

杰奎琳诺德颁奖词
诺德美克中国
诺德广告
诺德美克(上海)机械有限公司
用最美的文字致敬最美逆行者
用最美的文字致敬最美逆行者
——《为逆行者写写颁奖词》教学设计
诺德林根:钻石堆成的小镇
杰奎琳驾驭身体密码
偷拍杰奎琳
偷拍杰奎琳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引导学生拟写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