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人职匹配理论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运用

2015-10-21刘成钢陈小艺王琳韦伟然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用人单位毕业生

刘成钢 陈小艺 王琳 韦伟然

摘要:“人职匹配”理论是毕业生寻求自己与职业之间达到最合适的统一的的匹配方法,这种方法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运用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合理利用。本研究在探讨人职匹配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人职匹配”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必要性,并从学校和学生两方面探索了如何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人职匹配”。

关键词:人职匹配毕业生就业工作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受到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高度关注,如何帮助大学生顺利、满意的就业,成为各相关单位研究的重点。最近有调查显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企业人士和大学生共同承认的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同时“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及 “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也被大学生认为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这说明如今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对职业的要求认识不清,这就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创造新的就业指导模式,帮助学生深入企业、用人单位了解情况,做到人职匹配。

一、“人职匹配”的科学含义

“人职匹配”理论是关于人的个性特征与职业性质一致的理论,它的基本原理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而不同的职业在对待其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工作方式的时候也有所不同,所以不同行业在要求员工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和心理素质的时候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职业决策时,就要选择和自己感兴趣同时和自己性格特征相匹配的职业。

“人职匹配”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帕森斯创立,他在1909年出版的《职业选择》中提出“明确的职业选择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是自我认知,即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态度、兴趣、志向、限制等及其原因;第二是认知职业,即了解各种职业所需的知识,各种中叶成功的必要条件、利弊、报酬及晋升机会;第三是对以上两个因素做出明确的思考,实现人职匹配。”[1]后由威廉森所发展的“特性——因素”理论,该理论旨在帮助学生寻找个人的“特性”(即生理和心理特点)和“因素”(具体职业要求)之间的最佳程度的匹配;后由美国的霍兰创立的人格类型理论,霍兰把人分为六种类型,并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六种类型的职业,他认为,最为理想的职业选择就是个体能找到与其人格类型重合的职业环境。

二、“人职匹配”在就業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在2014年“史上更难就业年”的就业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尤其实现毕业生的 “人职匹配”,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就业专家王英才指出:“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2]在复杂的就业形势下,“人职”不匹配现象普遍存在。

以H大学近期做的一项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研究为例,在接受调查的150家用人单位中,有75%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在加强各项技能方面,最需要的是明晰职业规划、转变就业心态及准确自我定位。因此,针对此就业情况,把“人职匹配”贯穿于整个就业指导工作中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必备条件,对毕业生、对学校、对企业、对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

1.减少违约现象,维护就业市场秩序

近年来,违约现象在毕业生就业中越来越普遍,这不仅扰乱了就业市场秩序,也对高校、用人单位带来不利影响。而造成这种毕业生违约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毕业生前期对用人单位具体情况不明,因此,如果毕业生能在与用人单位签约之前,清楚地了解到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和相关岗位的具体情况,将会有利于减少违约现象的发生。

2.为单位引进适当的人才,提高就业质量

人职匹配是毕业生自己与岗位之间的最佳统一状态,用人单位根据单位需求和岗位要求进行招聘,而毕业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能力、性格特征、兴趣等来应聘。在招聘活动中,用人单位需对所要招聘的岗位进行详细的描述与介绍,制定招聘需求信息,招聘需求信息解释得越具体和准确将对企业能否招到合适的人才产生重要影响。

3.为毕业生找到合适岗位,促进个人职业发展

职业选择关系毕业生自身个性的实现和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如果毕业生能做到“人职匹配”,那么毕业生就找到施展自己才能的职业。要想选择恰当,其前提是要对毕业生有一个彻底准确的了解,即对毕业生的个性特点认识要全面和深刻。这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毕业生的自我认识;一是就业指导老师对毕业生“特性”的了解。只有准确把握住毕业生的个性特点和各项认识,才有可能做到“人职匹配”,才能为毕业生找到适合他的职业与岗位。

三、“人职匹配”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运用的具体方法

做好毕业生的“人职匹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靠就业指导老师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好的,它必须要求高校、老师、学生三者共同参与,学生是主体。因此,做好“人职匹配”一定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创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深化职业精神

随着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越来越被单位重视,学校应更加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要把就业工作贯穿学生大学生活始终,依托各院系开展特色指导,针对各专业各年级职业发展需求,在大学一年级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开展职业生涯启蒙教育;在二年级以“三个课堂”为平台,开展职业素质培养教育;在三年级以专业实习实践为抓手,开展职业生涯决策教育;在四年级以就业指导活动为核心,开展职业发展教育。

在此基础上,应多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明确未来的职业定位;同时应注重职业生涯测评系统的使用与普及,帮助学生根据自身优势选择、调整就业方向。

2.重视新兴专业的培养,增强综合竞争力

高校应该加大师资建设,吸收更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且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不要仅传授理论知识,而应该把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倡导学生进入实验室研究和开设大学生人文与科技素养的选修课,加强课程改革,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单位、社会需求。

3.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拓宽就业市场

高校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应让学生更多地拥有与社会、企业的接触的机会,更多进行实践方面的教学,以便让离开高校的毕业生即刻能适应社会,更快的适应工作,以减少企业对岗前的培训,为企业提高好的经济效益。这样能做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局,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同时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实习工作,更早的适合社会,了解社会,以便在真正毕业的时候,能更好、更快的投入到工作环境中去,为社会多奉献力量。同时多参加行业协会、各地市人才市场举办的各类招聘会、人才引进会,同时重视就业基地建设,甄选有吸纳毕业生潜力的就业基地,加强与就业基地的沟通和合作,,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以拓宽就业市场。

4.构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提高就业指导效率

就业信息的通畅化是大学生与职业进行“人职匹配”的前提条件。开设多种形式的就业平台,如就业信息网来并和其他高校还有国家级、省级政府机关、各地市人才交流中心等网站相连接,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服务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此外,高校还可以建立就业资料室,开设更加多样的就业信息渠道如微信公众平台、就业信息QQ群、飞信群等以便学生能及时掌握最新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史梅,王亭.试论个性化职业指导.职教论坛[J].2009, (11):77-78。

[2]史文利,杨卫东.人职匹配理念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现代教育管理[J].2010, (2):126-128。

课题项目信息:此文获得河海大学学生工作研究会2014年度研究课题项目《基于人职匹配理论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研究》的资助,课题编号:510,课题类别:重点资助项目。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用人单位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