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途径的思考
2015-10-21崔静
崔静
摘要:培养复合型农业创新人才,是农业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本文从观念更新、培养方案、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
高等农业院校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和输送农业技术人才的摇篮[1,5]。高等农业教育已成为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性条件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业人才而言,不管是专业构成还是社会工作岗位的技术构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形势条件下,如何建立新型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农业创新人才,已成为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挑战。本文将针对如何提高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一、更新教育观念,构建具有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范型”[2]。构建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坚持两个中心,注重一个配合,突出两个适应。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配合,突出适应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需要,以及突出适应农业院校产学研办学模式的发展需要。农学专业构建这种模式旨在通过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努力,使培养的人才,既具有寬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素质,还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素质和良好的个人素养,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更好的服务农业生产。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反映了学校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3,4]。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拓宽专业口径,建立厚基础、宽口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2)根据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积极开展面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研究,及时调整学科结构, 开设新的专业,以及增设与创造力相关的课程来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3)在组建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与企业、科研单位的合作,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给学生创造较好的实践环境。
三、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渠道
农学专业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为了让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应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一方面在实现个性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上,要积极拓展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力量整合和优势互补,同企业、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建立与企业、科研单位的长效合作机制,在让企业和科研单位真正成为我们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的同时,也让我们成为企业、科研单位输送人才的摇篮。此外,在践行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还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企业的生产和科研实际,结合专业特点、指导教师的条件以及学生的基础等因素,从而保证产学研人才培养渠道的畅通。
四、构建多元化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
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决定了人才质量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人才的多样化决定了教育考核评价的多元化[1]。在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农学专业应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和学生成绩评价方式, 通过实行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激发学生开拓创新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主要方式有:(1)采用笔试、口试、操作、设计、开卷、半开卷等灵活多样的多种考核模式,来评价教师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潜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成效。(2)通过建立完善、科学、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变传统的学业评价标准为侧重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上来,把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主要的评价尺度,从而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潜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平台。
五、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不断创新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差异, 充分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其次,应重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变传统的“教师课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最后,作为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结合授课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大胆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点评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式,把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创新的教学方法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此外,在教学中积极采用新方法和新工具,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开阔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总之,从新形势下高等农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来看,构建农学专业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适应“三农”发展,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多样化需求的需要,同时也是今后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走向和新出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当不遗余力的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探索提高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以期让我们的“产品”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峻峰.农业院校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07.
[2]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3):6-11.
[3]任喜峰.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J],2006(7):79-80.
[4]邵通,郝晶,陈长香.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在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315(3):443-444.
[5]郭明顺.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