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退休老人再就业状况及对策研究
2015-10-21凌冰瀚顾彤刘文娇
凌冰瀚 顾彤 刘文娇
摘要:关注老年人再就业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成本提高、减轻社会和政府的养老压力。所以本文以上海市退休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以分发调查问卷、实地采访为研究方法,基于调查获得的直接数据和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合相关文献研究,从经济、文化、公共生活和社会心理等四个维度,系统地揭示了上海退休老人再就业状况,阐述了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等影响上海老人再就业意愿的因素,并根据上海退休老人和企业对老年人再就业的接纳程度和适应状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目前上海退休老年人再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矛盾,并探索提出解決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老年人养老再就业
一、引言
为了积极应对我国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政府从多角度、多方位考虑出台解决方案,比如“以房养老”以及多部委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养老金实行并轨的方案。每个提议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但是始终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方案使现有养老保险政策的不足得以解决。所以本文将从从经济、文化、公共生活和社会心理等四个维度,系统地揭示上海退休老人再就业状况,阐述年龄、收入、文化程度等影响上海老人再就业意愿的因素,并根据上海退休老人和企业对老年人再就业的接纳程度和适应状况,有针对性的提出目前上海退休老年人再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矛盾,并探索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二、研究数据与方法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上海市老年人的再就业状况和再就业就业因素进行了调查。本文利用这次调查所取得的数据,对上海市老年人再就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在调查数据中,受访总人数为242人,其中未退休人数为136人,已退休人数为105人。
本文将研究对象分为已退休人群和未退休人群,并将总体以性别区分,比较男性与女性老年人再就业现状。因男性和女性的退休年限以及不同岗位人群的退休年龄不同,所以本文未以年龄作为衡量是否退休的唯一标准。基于已有的文献资料,我们选择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经济状况、退休前职业等作为考察影响再就业的自变量。
在具体方法上,本文首先通过交叉表及其卡方统计检验,初步分析影响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各因素,然后采用Logistic回归技术,考察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各个因素的影响作用,最后运用Excel的基本统计方法,统计老年人对再就业的态度与看法。
三、数据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1、年龄对再就业意愿的影响。我国低龄老年人进行再就业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加,因此年龄因素对老年人再就业意愿有较大的影响。我们在考察时已将调查人群分为未退休与已退休两组,未退休人群年龄分为“40岁及以下”、“40-50岁”和“50岁及以上”三组。已退休人群年龄分为“55-65岁”和“65岁及以上”两组。其中,“40岁及以下”组未退休人群有再就业意愿的占到该组总数的47.0%;“40-50岁”组为32.2%;“50岁及以上”组为67.4%。卡方检验p=0.002,小于0.05,有显著相关性。“55—65岁”组已退休人群有再就业意愿的占到该组总数的41.5%;“65岁及以上”组为13.8%。卡方检验p=0.01,小于0.05,有显著相关性。
2、文化程度对再就业意愿的影响。根据被调查人群文化程度的不同,我们将被调查人群分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五组。其中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被调查人群有再就业意愿的占到该组总数的25%; “初中”组为35.5%; “高中/中专/技校”组为40.0%; “大专”组为47.4%; “本科”组为54.7%。卡方检验p=0.039,小于0.05,有显著相关性。
3、健康状况对再就业意愿的影响。根据被调查人群健康状况的不同,我们将被调查人群分为很好、较好、一般、不太好、不好五组。其中健康状况为“很好”的被调查人群有再就业意愿的占到该组总数的50.9%; “较好”组为51.6%; “一般”组为33.3%; “不太好”组为16.7%。卡方检验p=0.046,小于0.05,有显著相关性。
4、经济状况对再就业意愿的影响。根据被调查人群经济状况的不同,我们将被调查人群分为很宽裕、比较宽裕、一般、比较困难、很困难五组。其中经济状况为“很宽裕”的被调查人群有再就业意愿的占到该组总数的45.5%; “比较宽裕”组为48.5%; “一般”组为43.0%; “比较困难”组为66.7%; “很困难”组为40.0%。卡方检验p=0.423,大于0.05,无显著相关性。
5、职业对再就业意愿的影响。我们根据调查需要,查阅相关职业分类方法,最终选定霍兰德职业类型作为我们的量表。我们将职业分为六类:①实际型:熟练的手工和技术工作,运用手工工具或机器进行的工作(“蓝领”);②研究型:科学研究和试验工作;③艺术型:艺术创作类工作;④社会型:为人办事的工作,即教育人、医治人、帮助人、服务人的工作;⑤企业型:劝说和指派他人去做某事的工作;⑥传统型:办公室工作,即与组织机构、文件档案和活动安排等打交道的工作。其中职业为“实际型”的被调查人群有再就业意愿的占到该组总数的39.7%; “研究型”组为50.0%; “艺术型”组为66.7%; “社会型”组为42.9%; “企业型”组为52.0%; “传统型”组为50.0%。卡方检验p=0.287,大于0.05,无显著相关性。
6、经济来源对再就业意愿的影响。由于退休后和未退休人群的经济来源有较大差异,因此,我们在考察时将被调查人群分为已退休与未退休两组,未退休人群经济来源分为“工资收入”、“投资收益”、“房屋出租”、“子女及其他亲属补贴”、“其他收入”五组,已退休人群经济来源分为“养老金”、“个人储蓄”、“退休后再就业收入”、“子女及其他亲属补贴”、“其他收入”五组。其中,经济来源为“工资收入”的未退休人群有再就业意愿的占到该组总数的55.2%; “投资收益”组为68.8%; “房屋出租”组为40.0%; “子女及其他亲属补贴” 组为50.0%。卡方检验p=0.335,大于0.05,无显著相关性。经济来源为“养老金”的已退休人群有再就业意愿的占到该组总数的30.3%; “个人储蓄”组为20.0%; “退休后再就业收入” 组为80.0%; “子女及其他亲属补贴” 组为83.3%; “其他收入”组为0.0%。卡方检验p=0.000,小于0.05,有显著相关性。
(二)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模型是对二分类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应用得到的最普遍的量化分析方法。其中logistic的公式如下:
Ln[p/(1-p)] =b0+∑bi×xi
其中p表示某一事件的发生概率。在本研究中,因变量p表示被调查对象退休后再就业意愿的概率(愿意=1,不愿意=0),xi表示影响被调查对象退休后再就业意愿的各因素,b0和bi是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
在经过交叉表分析后,我们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我们把在前面选用的变量纳入到回归方程中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
针对被调查的未退休人群,Logistic回归的统计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对未退休人群未来退休后的再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健康状况这几个变量。而性别、经济状况、亲友补贴和投资收益均未通过α=0.05上的显著性检验。
针对被调查的已退休老年人群,Logistic回归的统计结果中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对已退休老年人再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职业、个人储蓄、再就业收入、亲友补贴和其他收入这几个变量。而性别、经济状况和养老金均未通过α=0.05上的显著性检验。
四、结论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在调查的上海市退休老年人群中,已退休老人的再就业意愿是55.28%,未退休老人的再就业意愿是37.71%。可以发现,在上海市这个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里,老年人再就业的意愿并不高。在不愿意再就业的老人中,26.92%因为自己年事已高,31.71%因为体状况不佳,40.15%因为家人不赞成,30.77%因为再就业无法得到保障等原因而不去选择再就业。
(一)上海市退休老年人对再就业的选择因素
退休后有意愿选择再就业的人群中,有一半以上希望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希望在老年生活中从事自己愿意尝试但可能没机会接触的工作,为生活增添乐趣,每天生活充实而开心,填补“空巢”带来的寂寞孤独,實现自我价值。三分之一的老年人认为退休后自己会选择目前自己就从事的工作,因为熟练、经验较足,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无需再多加培训及学习。还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收入高的工作即他们更关注薪酬及福利,这些人群的代表就是“黄昏就业族”,他们好不容易熬到了退休,本想安享晚年但由于物价上涨、子女购房等原因,退休金根本不够花,在生活的压力下退休后的职工只好又重新找份工作,满足自己养老以及家庭开支所需。还有五分之一的老人更关心再就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
(二)上海市老年人再就业遇到的问题及矛盾
1、没有相关法律保护。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并没有将退休再就业人员纳入保护范围,用人企业和再就业的老年人不能依据法律主张权利和承担义务。再就业的老人往往都是隐性就业,没有按照规范就业渠道而获得固定职业,而且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退休老年人再就业时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除基本工资外,其他社会保障企业都不予承担,致使老年人与企业出现矛盾时,老年人维权难。
2、企业的年龄歧视。如果老年人再就业时没有一技之长或足够的人脉关系,那很可能会遭遇企业的年龄歧视。而且企业需支付返聘老年人的工资往往是新人的双倍,这样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所以即使返聘老年人企业可以减少培训费用等人力财力,但是前者付出往往远高于后者。
3、与年轻人的就业矛盾。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高达727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年轻人不禁抱怨,老人们退休了就好好颐养天年,不要和他们来抢饭碗。僧多粥少,退休老年人再来插一脚,应届生的名额肯定缩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会更加严峻。
4、再就业信息不对称。由于老年人不善于运用网络,而如今通过网络等电子媒介的招聘盛行,这也可能造成一部分老年人想再就业却不知如何入手,找不到合适工作,抓不准再就业的准确时机,另一方面企业又求贤若渴,就业信息无法在老年人和企业之间及时、畅通传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五、建议
(一)完善老年人再就业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各项制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禁止年龄歧视,老年人参加劳动的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鼓励老年人在自愿和量力的情况下参与传授知识、提供咨询服务、科技开发、志愿活动等社会活动,实现社会和企业发展,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多赢格局。
(二)借鉴经验,适时推迟退休年龄
在我国,以正常的读书年限计算,读完博士走上工作岗位时已近30岁,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男60周岁,女55周岁,这些拥有一技之长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岗时间只有25年左右,而这25年正好是从学习到经验积累再到成熟、工作得心应手的阶段。如果在贡献期就退休,不再为社会产生直接效益,就等于浪费了巨额国家资产。从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政策的实践来看,通过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同时,延迟退休年龄应尽可能兼顾不同老年人群体,既要挖掘一部分“高、精、专”的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和经验,同时也要保护受教育不够的普通劳动者,把这部分老人纳入到比较灵活的服务行业,不挤占年轻人的岗位,像家政服务业等。
(三)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和老年人就业中介
缺乏交流平台已经成为退休老年人找工作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的招聘会以年轻人为主,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交流洽谈会不多。政府可以建立“老年人才数据库”和“企业需求数据库”为用人企业和求职老年人搭建桥梁,并推行针对老年人再就业的就业中介,定期举办一次老年人才交流洽谈会,为有再就业意愿的老年人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交流服务平台。
(四)创造适合老年人的非全日制就业岗位
毋庸置疑,老年人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因为退休老年人已经达到了人生知识和经验积累的高峰。而且刚退休的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也尚能应对大多数社会活动。在调查中,42.31%的退休老人希望再就业后,工作时间是弹性的。50.00%的老人希望再就业的工作时间少于标准工作时间,所以国家和社会应该根据老年人力资源的特点,并考虑到非知识分子的老年人,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工作量较小,工作时间较短,不固定的非全日制就业岗位。老年人从事这些类型的工作,既可以实现自身价值,也可以弥补就业领域的空缺。
参考文献:
[1]江维.北京市老年人再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黄祖宏、王蓉蓉.独生子女父母再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对上海市老年独生子女父母调查的Ordinal回归实证分析.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3]许文婷,修爱军.我国退休职工再就业问题分析.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 2013.
[4]王传洋,邹俊鹏,胡中亚.关于中老年人再就业培训计划及运营构想科技创业家,2011.
[5]余洪.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与对策研究.现代商业,2012.
[6]韦诗.老年人再就业问题探析.时代报告,2012.
[7]周冶芳,柳婷,周丽丽.我国城镇退休人员再就业问题探究.商场现代化,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