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税收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5-10-21姜坦
姜坦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税收无论是从主要的税种,还是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总体而言,对经济增长是具有促进作用的。但是,两者之间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比如税收与经济均衡增长不协调、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不相适应等,鉴于此,我国应强化税收的调控功能,增强税收与经济周期适应能力;坚持公平与区别对待,增强税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性;兼顾效率与公平,推进税收与地区、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强化政策协调,丰富调控手段,增强税收的调节作用;积极完善主要税种,增强主要税种刺激经济增长的能力。
关键词:税收经济增长协调对策
一、强化税收的调控功能,增强税收与经济周期适应能力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任何社会制度下,经济运行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为了适应这一规律,在加强和改善我国税收宏观调控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方向,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与制度、重点与方向,预防稅收对经济运行的反向调节;第二,降低税收调控的滞后性,任何税收政策与制度从实施到发挥作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时滞性影响税收政策与制度发挥作用的及时性,所以,要更好地适应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降低税收调控的时滞性刻不容缓。
二、坚持公平与区别对待,增强税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性
税收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公平与效率。坚持税收公平,就是要确保公平竞争;实施区别对待,就是要更好地落实税收惠民政策。并且两者要寻找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区别对待是以不扭曲市场经济作用机制为前提,公平税负是以尊重与体现经济发展的客观差异为基础。坚持税收公平,就是指不区分经济类型、经济性质与经营地区,生产同一产品或经营同一项目的纳税人,就要履行一样的纳税义务。然而,在当前社会和经济背景下,由于地区、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要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公平税负,辅之区别对待。值得强调的是,税收的区别对待应结合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及地区经济结构,在相对公平的税收政策环境中,让微观经济主体公平的竞争,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三、兼顾效率与公平,推进税收与地区、产业经济协调发展
效率与公平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我国要时刻关注地区经济增长趋势特征,注重重点地区,同时兼顾一般地区,采取地区与产业双重导向税收政策,发挥税收双重作用,既能激发东部经济区的技术优势也能充分利用中西部经济区的资源,有效将两者相结合,通过优势互补,提高效率。在制定税收政策时,应明确国家区域产业发展目标与规划。东部地区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从粗放型的工业生产基地转型成为精益型的工业技术研发基地,加强能源、交通建设,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西部地区要大力发挥农林牧业的优势,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有重点、有次序地开发资源、能源,同时发展加工工业。因此,税收政策在中、东、西部应当结合各个地区的发展规划和目标,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缩小其梯度差,合理引导我国生产资源,使全国区域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四、强化政策协调,丰富调控手段,增强税收的调节作用
协调税收与区域、产业规划发展政策,使税收产业政策时序化、区域化,根据我国区域产业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及规划,引导资金和生产要素进行合理流动。使税收政策能结合东、中、西部各经济区的发展规划与目标,对基础工业及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等,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同时要不断丰富税收调节手段,我国的税收调节手段主要是直接性的鼓励的方式,应当逐步转化为间接性的鼓励方式,这对完善税收优惠制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直接性的鼓励税收优惠调节性较差,有些时候效果不明显,不利于组织财政收入及提高纳税人的自我管理。因此应不断创新和完善税收政策调控的手段,可逐步转型成如加速折旧、投资抵免、放宽费用扣除等间接形式及少量的直接减免税。其中尤以间接优惠为主其效果明显好于减免税等“直惠”形式,同时如加速折旧、税收信贷、纳税扣除、税收抵免、税收饶让等的间式,还能够形成纳税人的自我约束机制,体现出税收优惠的普遍性和规范性,也创造出了一个良好的税收投资环境,尤其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其作用将会更加明显和突出。
五、积极完善主要税种,增强主要税种刺激经济增长的能力
(一)完善增值税
为预防生产型增值税对产业结构转变的逆向调节,应尽快将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原因如下:第一,虽然生产型增值税与消费型增值税相比,能够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但其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权衡得失,其弊大于利;第二,增值税转型具备可行性,由于我国近年来增值税收入逐年大幅上升,增长率远远超过GDP增长率,增长绝对额高,这为增值税转型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此外,纵观整体税制改革,增值税转型的减收因素容易消化,我国的大部分税种,尤其是地方税种,弊大于利,收入过少,随着税收改革的推进,对这些税种的改革将会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最后,增值税转型可以分步骤实施,从而分散其对财政造成的压力,在转型初期,限制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的扩大,例如选取特定产业,对其进项税额抵扣给予优惠,但对其他产业加以限制,随着税种改革的逐步完善,再逐渐扩大抵扣范围。
(二)完善消费税
完善消费税的重点是调整消费税的计税范围及相应税率,重新划分现行消费税计税范围内外的消费品,这就需要逐步完善消费税立法、消费税的计征范围等。我国要扩大消费税的计税范围,从有限型逐步过渡到中间型,从而构建“绿色”税收体系。为了增强消费税的环境保护效应,笔者建议对计征制度做以下调整:首先,提高含铅汽油的税率,进而抑制含铅汽油的消费,推动汽车无铅化燃油步伐;将难以降解及无法再回收利用的材料,使用中预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又有相关绿色产品可以替代的塑料袋、各类包装物、餐饮用品、一次性电池等产品列入征税范围。其次,改革消费税的计税方式,我国现行消费税的计税方式为价内税,建议改为与增值税一样、国际通用、透明及公开的价外税,即在专用发票上分别注明价款与税款,这样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品时就能够知道其所承担的消费税款。在划分一般消费品与奢侈品时,避免以行业、商品及服务的品种为标准,原因是同一行业、同一类商品及服务内部明细品种千差万别,在一部分为奢侈品的同时,另一部分则可能是一般消费品。建议把利润率作为划分依据,用来区分一般消费品与奢侈品,同时税务部门可针对特定行业、商品及服务确定基准利润率,若商品及服务超过基准利润率,则纳入消费税的计税范围。
(三)完善营业税
适当降低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税率,避免由于过高税收负担而阻碍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我国金融保险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增强其自身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应加快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步伐,针对营业税在一些行业存在重复课税的现象,国家实行在交通运输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进行税收征管改革。
(四)完善企业所得税
在全国税务系统——企业所得税管理与反避税工作会议上,对企业所得税管理提出了“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的新要求。我国目前正在逐步实行内外资企业相一致的所得税制度,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可以促进一部分行业更快的发展。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推进所得税国际化,消减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比如政府加大对产品、信息技术研发及高科技行业的支持力度,降低享有税收优惠政策的标准,例如软件生产企业年销售收入占到企业总收入的35%,自产软件收入占软件销售收入的?50%,就可以享有“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与此同时,我国税收优惠方式要向多样化迈进。比如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方式主要以定期减免、税收直接优惠方式为主,对费用加计扣除、加速折旧、投资抵免、降低费用列支标准等间接优惠方式运用欠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降低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使企业成为彼此平等、完全独
立的商品生产者是十分必要的。最后可适当考虑降低所得税税率。降低公司税税率可以有效增加投资和就业,相应也有利于个人收入的较大提高,且与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相比,降低公司税税率的效应更优,因为降低公司税会使所有的企业和雇员尤其是新增劳动力普遍受益,而个人所得边际税率的降低只会使原有雇员受益,且在预算平衡的条件下,可能会导致转移支付的削减,从而使依靠福利生活且不缴个人所得税的低收入者的景况变坏。因此,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对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而言特别适当。
(五)完善个人所得税
首先,伴随着经济增长,适时提高工薪阶层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使其能够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分配收益,从而提高其消费水平及能力,有利于拉动我国内需。其次,要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立法,促进个人所得税法制化,可以将目前分类所得税改为分类综合所得税,充分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在不违背国家控制个人所得税率标准的前提下,由于各地区国民收入有差距,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级地方政府可适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拥有调节自主权,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征管办法,积极发挥中央与地方政府征管积极性;同时,征税额度在稳定的基础上,需要适时调整,例如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保护低收入者的权益,加大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管理,加强对税务机关的监督管理等。最后,对特定行业实施税收优惠,鼓励其行业健康发展,比如对科研及教育行业实行适当的税收优惠,进而提高我国科技创新力和劳动力素质,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晓丽.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J].时代金融,2011(15).
[2]张燕.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以长三角为例[J].財政监督,2011(36).
[3]夏侯曦域.我国税收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