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创新路径研究
2015-10-21刘丹丹尚定军
刘丹丹 尚定军
摘 要:目前,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基本上是循旧有余、缺乏创新。农村中的道德教育多数采取“灌输教育”方法,以道德说教为主。另外,道德教育没能积极利用现实生活中有效因素,内容比较空洞。教育者不深入研究现代道德教育理论,也不体察农民的生活实际和接受能力,只是对上级文件照本宣科的传达,取得的效果比较差。基于当前存在的原因,打破常规思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新农村;道德建设;创新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不仅城市建设取得巨大的成果,農村的发展也引人注目,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台湾学者韦政通先生曾深刻指出:“如果一个社会在道德教学中偏重言辞,缺乏实践模范,或教的是一套,社会上普遍行的又是一套,那么这个社会就会产生道德危机”[1]。目前,我国的农村其结构以及农民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等等都发生巨大变化,所以,原先的一系列道德教育的手段,相应也要发生变化。以前,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采取的主要方式就是大会上做报告,我来说你来听,我来交你来学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十分枯燥乏味,基本都是处于理论层次,影响农民积极参与的兴致,影响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化被动为主动,这样必然影响最终的效果也影响其进程。基于目前的现状,需要打破传统思维,寻求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新路径。
一、形式创新
就目前农村的情况,“家庭既是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又是道德建设的基本单位”。(龚平,徐纪律等.现代化与农民家庭道德建设[M].成都:西经人f出版社,2001:204.)我们可以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让每个家庭作为一个单位参与文明农户评比。从目前的一些报道和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当前很多地方的农民精神生活很贫乏,很多农民,基本可以说是不务正业啊,流连于麻将桌,穿梭于扑克牌桌,生活没有目标、没有规划。虽然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在农村道德建设方面,力度不够大,形式很单一,内容也不丰富,所以,整体来说,没有达到规模效益。很多地方官员只注重经济方面的建设,忽视了道德建设,对道德建设投入的精力相对来说小很多。就如前述我们所说的,多是开开会,我说着你听着,口头表达下,很形式化,起到的作用是微乎甚微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雷神大雨点小”。开展文明农户评比,就是让农民实际参加,真正的参与道德建设。同时,也调动每个家庭的积极性,也让每个家庭在参与评比中更是团结一致,不仅是流于形式。同时辅助以典型的先进事例作为宣传,打好持久的道德建设之战,这样就会起到规模效应,同时也就摆脱流于形式的形象化宣传建设。
二、方法创新
现如今,道德可以说是一种稀缺资源,人们常常感慨“世风日下”,这说明人们对于道德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如何提高道德水平这个问题还是有明显的忽视。目前的道德建设的方法非常少,甚至有些人认为道德建设对于人们的道德行为的作用几乎为零。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伟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农村是道德建设的薄弱环节,农村道德建设方法比较简单粗暴,通常就是开开会,口头宣传。由于农村道德建设长期得不到应有重视,落后的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决定了新农村道德建设既有物质基础、阵地载体先天不足,人员力量、资金、技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等各方面极其匾乏[2]。所以,必须在方法上创新。
进行这样的方法创新,目的就是使道德教育的方法不单调不拘一格。因为,在农村的道德教育大多都是口头说教、流于形式与现实生活脱离,这样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效果不佳,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入现象很普遍,大多数农民都外出进城务工,所接触的事物、交际的范围都扩大,以往的道德教育方法不能与时俱进必然会失灵。那么,老办法不灵,必然要去寻找新的方法。在方法创新上,必须找到群众喜欢的感兴趣的那一个点,找到这个点才能去搭起桥梁进行沟通进而进行教育。这其中,我们农村的民俗资源就是一个点。在我们大力弘扬继承和发扬我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要重视民俗资源,其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它对新农村的道德风尚具有涵养滋补的功能。所以,在新农村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大力倡导符合时代要求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民俗活动。
同时在进行方法创新的时候,要保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的变化,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不断研究进而解决出现的问题。方法创新之时,必须要贴近实际,不能脱离生活,使广大人民能参与其中,保持他们的积极性。所以,要合理运用民俗资源,让新农村道德建设植根农村,富有乡土特色。
三、机制创新
在做任何一项工作或者实施工作目标之时,都需要一个好的机制作为强力的后盾保障。道德,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与我们形影不离一生相伴,也包括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我们新农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就必须需要一个好的健全的体制机制来作为保障。这样的体制机制的建立,给人的道德意识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进而就决定了新农村的道德建设的深度和广度。这样的机制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 经济制度它决定了道德观念,同时,相应的也会引起经济的变化和道德变迁,可以这么说,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高低决定着道德水平的高低。农村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可以为道德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道德建设提供强大的后盾支持。农村的经济得到发展,相应的其财政收入也会增加,那么农村的公共事业的发展就可以有强大的经济支持,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就是为农村的道德建设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2)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功,但是农村的经济发展相较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还是滞后很多。再加上部分官员素质不高,在做很多工作时,不能真正为人民着想,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没有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公然假公肥私,引发群众和干群的不满和引发对组织的信任危机等。那么,加强农村党组织建社,第一,两委的选举要严格。必须要多渠道的去选择农村的干部,保证优秀人才可以进入农村的基层领导班子,为其注入新鲜血液。第二,基层领导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是文化水平。第三,要加强对农村基层领导班子的监督、教育以及管理。目前,很多地方对农村基层领导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大,造成很多地方的管理也混乱,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根本保障。(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发展研究”(项目号:AHSKY2014D66)和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动力开发研究”(项目号:2010sk8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魏佐国.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道德诉求[J].求实,2006年,(11).
[2] 王啸.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道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