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抵制英语教学中消极的认知效应

2015-10-20李明远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马太效应消极效应

李明远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不注意心理发展的节律和性质是教育上呆板无效现象的主要根源。”作为英语老师要善于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克服逆向认知效应的消极影响,领悟和遵循新课改的实质要求,抵制种种教学的形式主义,以真正提高英语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

一、给予学生平等“待遇”,拒绝“马太效应”

《圣经》的“马太福音”中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倍地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套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他将之命名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反映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现象。随着英语知识难度的不断增大,词汇量的增加,在英语课堂上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甚至,有的老师平时只批改少数优生的作业和试卷。有些老师上课提问只找这些少数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更多地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参与课堂上的各种活动,还美其名曰:为了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这样致使其他英语学习差的学生不再思考问题,呆若木鸡,他们认为即使自己能够回答出的问题,老师也不会找他们回答。这就是英语课堂中的“马太效应”。

二、理性把持小组活动,提防消极的“链状效应”

有一句俗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就学生在英语小组结对活动中的链状效应而言,它的作用同样是双向的——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合作学习”在课堂已被广大教师所采用,但笔者却看到这样的一些现象:教师让学生结对活动进行句型操练,学生们两个一组或三个一组迅速“热闹”起来。这种“活而无效”的消极“链状效应”,严重影响了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恰到好处激励学生,警防“过当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在一项实验中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接着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学生,每解答一道智力难题就给予一定的报酬;另一组学生不给任何报酬,然后在两组学生的休息或自己活动时间里,实验者观察发现,尽管奖励组学生在有奖励时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时却只有少数人在继续自觉地解答。无奖励组的学生却有更多的人热衷于尚未解出的智力难题,过度的外部奖赏影响内在兴趣。人们称这种现象为“过当效应”。

新课改倡导的英语课堂要求教师摒弃过去“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新课程强调评价的功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有些英语课堂却变成了“满堂夸”。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不管学生回答的对与否,课堂上教师使用“Ok”“Very good”“Very well”“Great”“You are very clever”“Your answer is very creative”等单词或句子的频率非常高。这种一味的肯定和表扬,甚至过度赞扬就会产生激励“过当效应”。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马太效应消极效应
消极的后果
马太效应
如果你是第三种仆人
如果你是第三种仆人
画与理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探析高校奖励工作中的“马太效应”
让自己发光
偶像效应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