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学校教育中“组织依赖症”的滋生

2015-10-20严华银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群居依赖症事儿

严华银

“组织依赖”,似乎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自我记事起,就知道“集体”“组织”之伟大,那时,农民有生产队,城里有集体、国有等多种名义的企业。在组织中,无论走到哪里,都觉得踏实、放心甚而温馨。若有谁一旦被“集体”或“组织”以不管何种名义疏离、冷落,那几乎就是一个人的灾难。集体的好处,就是做起上级安排的事儿、整齐划一的事儿、流水线上的事儿,那真是一声令下,立马七手八脚“拿下”。所以常常有所谓“人多好办事”“集体的力量大于天”的自诩。集体最大的好处,是便于统一思想,在集体中熏染惯了,常听习见,同气相求,同苦共甘,就知道几乎不用动脑筋,只看首长挥手、头儿号令即可。对于大多数个体而言,群居对自己的实惠就在于遇有任何事,总可以找到“组织”,交给“领导”,似乎少了许多烦恼。

学校,本就是“群处”的大平台;教育,更多是人的社会化的模仿和体验,也有很多的演绎。本来同在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小组,学习、活动也做一点未来社会工作的“预演”,已经是相当“组织性”和“集体化”了。这还不够,课改之后,随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而且是转变后的学习方式“串联”着出来,“小组合作学习”迅速登堂入室,占据了课堂学习的主阵地,其风头之劲,大有盖过“自主”且有一举取而代之成为课堂主体、主流、主要方式的势头。

笔者长期关注课改,尤其关注课堂所谓的“合作学习”,且不说这一概念在现实理解和操作上存在诸多学理不通,单是实践中的实效特别是对于每一小组学习的公平性问题就值得认真研讨和商榷。但总有人以如此可以实现“兵教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等为理由,宣示这种学习方式在操作上的科学性和政治上的正确性。

但强行实施此种策略的人们所未意识到的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总是处在团队和组织中的人常常也会出问题。群居者最大的失败,就在于一辈子没有做过自己的事,也不用想自己能做什么事,反正有组织,天塌下来,总有领导顶着。听别人的,按照领导意图实施,对着图纸操作,群居者几乎无一例外的,不可能有什么自己的发现和发明,更不可能有哪怕一丁点的创造和创新。所以,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5月7日考察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时强调:一个国家需要一批甘于寂寞、枯坐冷板凳、投身高精尖的大科学家。

是啊,不甘寂寞,畏惧独处;没有自主,少有独立,思维系统萎缩,思想中枢停摆,别说基本的哲学思考,就连我和动物有什么不同,我活一辈子,是为了什么,我能不能有别一种活法,这些问题,也不可能想到并提出,而且,如果有人要如此发问,还得被他们围攻:你发什么神经?想干什么?好好的日子不过,想这些没用的,是不是脑子坏了?但随之带来的痛苦也很可怕。

群居者最大的痛苦,就在于到后来不知道自己怎样独居。一个人一辈子不可能总待在或赖在“集体”里,中老年了,总要生病甚或卧床,独处的时间越来越多,于集体渐渐作用有限了,就自然要离开组织,自己设法安度老年和晚年。但是在集体中浸润久了,依赖惯了,当然就不知道如何一个人生活,如何与自己相处,怎样排遣郁闷和孤独,怎样独享自己老来对于生命、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感受和领悟。那种痛苦和茫然无助,才是人生最沉重的煎熬和失败。

这样的问题,我姑且把它叫作“组织依赖症”。原本想种下“龙种”,到后来居然收获了“跳蚤”!这对我们的学校教育、对我们在学习方式问题上喜好剑走偏锋、做表面文章的人,会不会有些警醒呢?■

(作者系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江苏省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群居依赖症事儿
十二星座有哪些依赖症
早期恐龙过着群居生活
喜欢群居的动物
喜欢群居的副栉(zhì))龙
关于睡眠那些事儿
摆脱依赖症
圈里事儿
你有手机依赖症吗?
现代人的手机“依赖症”
孕吐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