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多版资源 优化“功”的教学
2015-10-20孟拥军
【摘 要】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教材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思异、取长补短”是教师备课思考的手段,更是创新教学设计的“思维源泉”。本文以《功》的教材比较和备课为例,探讨如何比较教材以深化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如何借鉴不同版本教材的优秀资源以优化教学设计。
【关键词】功;核心主线;教学资源;对比分析
【文献标志码】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4-0052-03
【作者简介】孟拥军,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江苏高淳,211300)教师。
高中物理教学中,“功”是为了进一步得出“能”的概念服务的,它的概念性强且相当抽象。承前“功与动力学规律紧密相联”,启后“功能关系又是整个高中物理学习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在整章甚至后续的物理学习中“时隐时现”,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一、核心主线的对比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对“功”的要求是能举例说明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理解功。虽然内容标准相同,但“人教版”“鲁科版”“教科版”“粤教版”这四套教材对这一节的内容有着不同的编排方式。“人教版”和“教科版”的核心主线为:功引入的必要性和意义→功的因素、功的公式推导→直接给出功是标量→功的正负判断及意义→例题感受功和总功的求法;“鲁科版”和“粤教版”的核心主线为:怎样才算做了功→功的计算→直接给出功是标量→功的正负判断及意义→例题感受功和总功的求法。可以看出:四套教材都重点围绕“理解功”这一内容标准来呈现教学内容。不同的是,“人教版”和“教科版”都呈现“功”引入的必要性和意义的举例与思考,以渗透“能举例说明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这一内容标准。而“鲁科版”和“粤教版”是通过第二节来补充落实的,如:“粤教版”在第二节“动能、势能”中运用功的公式推导“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以渗透“做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且“鲁科版”在第二节“功和能”中用大篇幅详细讨论“做功和能量的转化”的多个实例。
1.不能省略“功的必要性”的教学环节。
人类最初引入“功”来度量机器的效能。随着认识的深入,人类认识到“力对空间的积累即‘功,它的效果是引起能量的变化”,此后“功”被纳入物理学的体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也是物理学科的重要思想。联系实际也不难看出:“功”和“能”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这些思想是物理学引入“功”的本质和意义所在。因此,本节教学必须借助于“能量转化”来理解“功”的概念,增加“引入功的必要性及意义”的教学环节,既符合学科逻辑和学科思想,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关“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出:“如果知识的背后没有方法,知识只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如果方法的背后没有思想,方法只不过是笨拙的工具。知识、思想方法和能力是物理教学的三大要素,思想方法则是物理教学的精髓和灵魂。”如果教学中省略“功”的必要性,确实节省时间,但缺少了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从课程观来看是不妥的。
“功”是一个特别抽象的概念,直接复习初中学习的“功”的概念而引入,就会形成抽象的、无背景的概念和符号表征,学生获得的是惰性概念,只能靠大量的习题来强化,其后果只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困惑。由此说来,省略“功的必要性”的教学,从教学观来看也是不妥的。
2.不能直接给出“功是标量”的属性。
四套教材均直接给出“功是标量”的文本,可能是考虑到高中阶段对“点乘与叉乘”不作要求,所以淡化处理。实践表明,学生的前概念里对于矢量有两种错误观念:一是学生都知道“速度和加速度的正负用来表示方向”,因此“有正负的物理量都是矢量”;二是学生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中认识到“矢量(加速度)乘以标量(质量)仍得到矢量”,学生因为思维定势,形成了有条件的结论无条件迁移的错误观念,所以形成了“矢量与标量的乘积一定是矢量,功是矢量”的错误认识。杨震云在关于引领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的论述中指出:“要想获得有意义的知识,应该将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对知识进行主动性建构,揭示真实情境在学习中的内在意义,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从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角度来看,“功是标量”的教学不能淡化处理,要通过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自省和自悟。
综合这些论述,本节课的核心主线可确定为:功引入的必要性和意义→功的因素、功的公式推导及应用→功的正负判断及意义→例题感受总功的两种求法→感悟功为什么是标量。
二、教学资源的对比分析
四套教材所呈现的资源,我们不能简单地进行叠加,而应在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以精选和优化这些教学资源。
1.引入功的必要性。
“鲁科版”在第二节“功和能”中安排了一个实验(如图1所示),并要求学生比较两次提起重物的过程,即“人所用拉力是否一样,拉力做功是否一样。”“人教版”通过一段“功”的引入历史的回顾,即介绍“机械举起的重量与举起高度的乘积可以用来度量机器的效能,从而比较蒸汽机的优劣,并把物体的重量与其上升高度的乘积叫做功……”这些教学素材向学生渗透了“千差万别的物理现象中存在着不变量”的认识。“人教版”通过展示“起重机举起货物时,货物的重力势能增加;列车在机车的牵引下动能增加;握力器在手的压力下弹性势能增加”三张图片渗透“能量的转化要通过做功来实现”的思想。“教科版”也展示了三张图片并在标注中提出问题,分别是:举起杠铃的过程中,人在滑梯上下滑,箭射出时,什么力对箭做了功?什么力做了功?对比这两套教材的插图不难看出,“教科版”的插图更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它在插图的标注中提出问题,更让学生通过问题思考以感受“做功是能量转化的原因”,也增加了互动性,是较好的图片资源。受这些资源的启发,“引入功的必要性”的教学可设计如下:
【情景1】把重为10N的重物匀速举高h=1m,有三种方式:(1)直接把重物举高(如图2);(2)用倾角为θ=37°的光滑斜面举高(如图3);(3)用轻质动滑轮把物体举高(如图4)。请填写下列表格:
考察:不同方式提升重物的力F和位移l存在什么关系?
【情景2】(“粤教版”教材图片)下列四幅图片描述的情景中,人是否对物体做了功?说说你的理由?
引入上述情景的目的是让学生感悟:通过力和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可以衡量机器或力的效能。此外,自然界中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都是通过力做功来实现的,做功的过程也是能量转化的过程,所以要研究能量的问题,研究做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方向。为了促进学生深层建构“做功的因素”,教师还可以补充如图6所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与“力做功的因素”。
2.功的公式推导及应用。
关于功的公式推导的教学,四套教材均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先回顾“W=Fl”,再利用力的分解推导出力与位移成α角时“W=Flcosα”,这也是常规教学的通用手段。但不同教材针对“W=Flcosα”公式的“问题与练习”则体现了不同的编写和教学思想,优秀的资源有:
【问题1】(“粤教版”)足球运动员向足球踢了一脚,踢足球的力F=100N,球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l=50m,根据W=Fl得出运动员对足球做的功为5000J,这样求踢球做的功对不对?为什么?
【问题2】(“人教版”)一个重量为10N的物体,在15N的水平拉力的作用下,一次在光滑水平面上移动0.5m,另一次在粗糙水平面上移动相同的距离,粗糙面与物体间动摩擦因数为0.2,这两种情况下,拉力做的功各是多少?这两次拉力做的功是否相同?
【问题3】(“人教版”)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发生了一段位移x,分别计算这三种情形下力F对物体做的功。设这三种情形下力F和位移x的大小都是一样的:F=10N,x=2m。角θ的大小如图7。
仔细考察这三道“问题与练习”,它们的教学意蕴深远,“问题1”采用“以错防错”的提问方式,促进学生在自醒中理解公式中的“l”。“问题2”采用“欲擒故纵”的提问方式,引领教师“先试误再纠错”,让学生在错误的泥潭里拔一拔双脚后再给予点拨和引导,学生在“吃一堑、长一智”的自省中生成教学目标。“问题3”则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视觉偏差”来设计问题,使学生“生搬硬套公式的陋习”经历了一次洗礼。实践证明,将这三道“问题与练习”按顺序作为课堂“跟进性问题”来教学,对于功的公式的理解可以达到“嫁与春风不用媒”的效果。
3.功为什么是标量。
教材是静态的,而且由于篇幅限制只能把最核心的内容呈现出来。教材的编写者也难以获得读者的直接信息,也就很难设计出“有呼有应”的活动过程,所以四套教材均直接给出“功是标量”的信息。细品四套教材的文本,也有不同程度的让学生感悟“功为什么是标量”的内容。
【问题1】(“教科版”)如图8,甲、乙两人在河的两岸同时用绳拉船,使船在河的中间沿直线路径行驶,甲、乙的拉力分别为F1、F2,其大小和方向如图所示,在船行驶80m的过程中,用两种方向求合力对船所做的功。
(1)先求合力,再求合力的功;(2)先求两分力的功,再求分力的功的代数和;(3)比较两种方法,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问题2】(“粤教版”)有人说,一个力对物体做
-10J的功,另一力对物体做5J的功,-10J的功一定比5J的功小,对此,你有何看法?
“教科版”这一“练习与评价”的安排是颇具特色的,学生分别求解第1、2两问题会很容易发现W合=W1+W2。实践后发现:对于第3问的回答,学生只能得出“合力的功有两种求法”的结论。教师需要补充“在计算中我们发现F合=而W合≠,对吗?”这一追问,然后再通过陈述“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在相加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叫作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叫标量。”的概念,让学生很快领悟到功的运算不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应该是标量。可见,教科版教材启发教师要让学生在“做中学”,从而感悟“功是标量”。考虑到学生在矢量的学习中形成的“物理量的正负表示方向”的错误观念很“顽固”,再利用“粤教版”中“讨论与交流”的设问,让学生发表见解,可以起到深耕学生“错误观念”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深度建构“功是标量”的认知。
通过教材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思异、取长补短”是教学思考的一种手段,是深度备课的“引子”,更是创新教学设计的“思维源泉”,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比较教材是需要必须遵循的。
注: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期省立项课题“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物理深度备课行动研究”(课题编号:2013JK10-L002)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