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谚语的变异问题

2015-10-20史素芬

长治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辞书谚语变异

史素芬

(长治学院中文系,山西长治046011

谈谚语的变异问题

史素芬

(长治学院中文系,山西长治046011

谚语固然有相当一部分是靠书面语流传下来的,但大量的谚语是通过口耳相传才得以传播的。口耳相传,不能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个人语言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异。文章讨论的就是谚语的变异问题。笔者通过大量的例证,对谚语的变异现象进行了概括和归纳,分析了谚语变异产生的原因。同时,从语言规范的角度,阐明了编纂谚语辞书应注意的问题。

谚语;变异;语义;语言形式

一、引言

谚语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用于警世、劝诫启迪他人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语汇单位。它语义完整,内涵丰富,通俗凝练,有相当一部分是靠书面语流传下来的,但大量的谚语是通过口耳相传才得以传播的。口耳相传,不能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个人语言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异。由此可见,谚语的表达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深入探索谚语的变异规律和特点是很有必要的。

二、谚语变异的界定

本文讨论的谚语的变异,是从语言形式上来说明的。谚语的变异有两类:语境变异和语汇变异。语境变异是指使用者根据语境的需要对谚语所作的临时变异,是不固定的。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就不存在了。这类变异是出于某种修辞上的需要对大众所熟悉的谚语进行临时的改选而变异的,是属于语汇的用法问题。此类变异不在本文探讨的范围之内。语汇变异指属于同一条谚语的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这类变异产生的语言形式不是临时的,是固定的。本文讨论的是这类谚语的变异。这里所说的变异,一定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语义相同,语言形式相近。

第二,语义相同,语言形式不能差得太远。

第三,无论语言形式相近不相近,都不能是有反义关系的谚语。

为了说明以上观点,现举一些例子:

胳膊拧不过大腿。

胳膊扭不过大腿。

胳膊拗不过大腿。

胳膊挤不过大腿。

胳膊犟不过大腿。

胳膊弯不过大腿。

“胳膊拧不过大腿”里的动词“拧”,跟“扭”、“拗”、“挤”、“犟”、“弯”语言形式不同,它们之间的交替产生六种语言形式,但基本意义相同,编辞典的人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事物,给一个共同的释义:比喻双方在权势或者力量上相差悬殊,一方难以跟另一方抗衡,这就属于谚语的变异。

谚语中有一种同义谚语,即几个谚语有相同的语义,但语言形式不相近,不属于变异,属于同义语。比如:

一锹掘不出一口井。

一把火煮不热一锅饭。

一口吃不成个胖和尚。

照着上面的尺子衡量,以上三例语义相同,都说明做事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可是语言形式差得远,应当作为同义谚语,归到另一类。

谚语中还有一种语义相反的反义谚语。比如:

人无伤虎意,虎无杀人心。

人无伤虎意,虎有吃人心。

上面两例构成了反义谚语,语义对立,它们是反义语,不是谚语的变异。

三、谚语的变异现象

谚语的变异现象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同义、近义、类义变异

1、同义变异:指语义相同,只是语言形式上略有变化的变异。这类变异的主要方式又可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语序变化。比如:

背人没好事,好事不背人。

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第二种是成分替换。比如:

人在曹营心在汉。

身在曹营心在汉。

隔墙有耳,草中有人。

隔墙有耳,窗外有人。

第三种是成分增减。比如:

白露不低头,割倒喂老牛。

白露谷子不低头,拔了回来喂老牛。

第四种是结构变化。比如:

密田多稻,稀田多草。

密田粮多,稀田草多。

第一例是动宾结构,第二例是主谓结构,同时有成分和语序的差别。

2、近义变异:指语义相近,语言表达形式有所不同的变异。比如: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老鼠倒墙,家贼难防。

老鼠攻墙,家贼难防。

老鼠爬墙,家贼难防。

3、类义变异:指表示同类事物、同类现象、同类性状的类义词在谚语中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变异。比如:

米饭好吃田难种,馍馍好吃磨难推。

米饭好吃田难做,米面好吃磨难挨。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画猫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二)古今变异:指由于历史文化变迁而带来的谚语变异现象。比如:

世祖过饮马湩,得足疾,国祯进药味苦,却不服。国祯曰:“古人有言(《元史·许国祯传》)

正是良·药·甜·口·更·利·病·,忠·言·顺·耳·又·利·行·啊!顺着说话未必是奉承,盲目追求与众不同才是真正的无能。变化多端看人生,适者生存是本领。(李岩《“尝试成功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取得的成绩——反思性教学研究实验报告》)

由“苦口”变为“甜口”并“利于病”,表明医药科技的进步;由“逆耳”到“顺耳”还“利于行”,说明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①以上五例皆转引自王海静《试论谚语的变异与规范》一文,见温端政主编.俗语研究与探索[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三)地域变异:指由于方言的影响而产生的谚语变异现象。比如: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的才是好猫。

八月葱,九月空,到了十月瓷丁丁。

八月葱,九月空,到了十月实挺挺。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滓泥。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虾虾吃泥巴。

四、谚语变异产生的原因

(一)时代的变化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谚语好比是历史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时代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谚语作为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现形式之一,也必然在不断发展变化,产生种种变异现象。

(二)改革开放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对那些已经流传了千百年的但不能顺应时代潮流的谚语进行“改造”和“创新”,因而产生了一批批具有社会文化价值和语音学价值的谚语变异形式,从而丰富了谚语的发展。

(三)媒体的迅猛发展

随着现代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语言、影视语言及短信语言的发展也异常迅捷。人们不断去冲破旧有语言形式的束缚,创造出了个性鲜明的谚语,从而促使谚语的变异现象越来越多。

(四)方言间的渗透

同样内容的谚语,在不同地域可有不同的说法,体现出相当浓郁的地方色彩。但不同语言的接触,又使得流传各地方言中的谚语互相渗透,产生了各具特色的谚语变异形式。

(五)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

谚语结构的变异性,来源于谚语的口语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谚语逐渐脱离了古代文言文的形式,不断增加口语色彩,进而通过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得以流行,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异现象。

总之,谚语变异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应该指出,谚语的各种变异,“并不是孤立的‘变’,而是继承中的变异。”[1]195

五、余论

谚语的变异丰富了谚语的语汇,是语言有活力的表现,它将推动语言向前发展。但谚语的变异与规范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在编纂谚语辞书时,面对复杂多样的变异谚语,如何选择、安排是辞书语言规范的一个内容。一般说来,人们不采取有一个变异形式立一个词条的办法。比如“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和“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不列成各自独立的两个词条。人们通常的做法是,把某几个变异的谚语归纳到一个词条下面。但也有一些辞书在收词时所做的归纳缺乏明确的标准。因此,要做科学的归纳排列,就得先明确一个前提,根据什么标准归纳。本文讨论的谚语变异理论可以给确立归纳的标准提供一种依据。

那么挑哪种语言形式立条目呢?这就要看编什么性质的词典了。假如是编一部历史词典,“一般用早期的固定的语言形式立条目,把晚期的语言形式附在下面。”[2]假如是编一部现代汉语词典,就需要挑一个人们常用的,乐于接受的语言形式立条目,其余的变异形式作为变体附在后面。

总之,“辞书是语言规范的主要载体。编纂谚语辞书是一个最好的规范手段。”[3]198我们要深入探讨如何把谚语辞书的编纂和实现谚语规范化的任务结合起来,真正把握谚语发展变化的规律。

[1][3]王海静.试论谚语的变异与规范[A]].温端政主编.俗语研究与探索[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2]刘广和.熟语的语形问题[J].中国语文,1996,(4): 292.

(责任编辑 王建华)

Shi Su-fen
(Department of Chinese,Changzhi University,Changzhi Shanxi 046011)

I276.7

A

1673-2015(2015)03-0060-03

2015—03—15

史素芬(1959—)女,山西武乡人,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和汉语方言学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辞书谚语变异
CISHU YANJIU LEXICOGRAPHICAL STUDIES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变异危机
变异
养生谚语也要“更新升级”(上)
说说谚语
变异的蚊子
24节气
あたらずといえどもとおからず
认知辞书学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