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比较研究*

2015-10-20刘军跃王伟志赵晓敏

关键词:区位商基尼系数省市

刘军跃,王伟志,赵晓敏,王 敏

(重庆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重庆 400054)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9月国家发改委会同交通运输部启动了《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的研究起草工作,此举旨在通过国家战略推进长江流域开发开放,实现升级、再造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七省两直辖市。长江经济带不仅是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最繁华的地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和全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江经济带在交通、资源、产业、人力资源和城市布局等方面在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长江经济带战略将是带动我国东、中、西部整盘复兴的全局战略,在东部先发展、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之际,长江经济带必将成为有效集聚区域内资本、人才和技术等要素的战略高地[1]。

长江经济带的崛起有必要依赖服务业的发展。20世纪中叶以来,服务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体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化发展,集聚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生产性服务业能否整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对加快地区乃至国家整体产业结构优化及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对加速长江经济带的升级再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外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持续不断。Goe等生产性服务业研究学者指出,大型企业大都位于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也因利益驱动而多集聚于都市区[2]。Beyers发现1985年美国83%的就业和90%的生产性服务业产值都集中在大都市区[3]。Gillespie等[4]和Coffey等[5]分别对英国和加拿大进行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

国内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研究起步较晚,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从地理学角度,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测度和可视化展现[6-7]。二是从经济学角度,利用计量学的原理、方法和空间统计学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和空间分布特征,如胡霞和魏作磊两人借助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在考虑了空间因素影响条件下,对中国城市服务业空间的目前分布状况进行探讨,指出空间集聚化在中国城市服务业中呈逐渐强化态势[8]。黄永兴就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差异进行了探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与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相关性[9]。

目前国内学者对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聚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上海和江苏等生产性服务业发达的省市,缺乏对长江经济带所涵盖的其他省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而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空间布局等在各省市中也有差别。因此选取长江经济带九省市作为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现有研究在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上的空缺,并据此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九省市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测算

(一)测算方法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测度,国内外学者基本上还是借鉴传统的测度方法,主要有变异系数、空间基尼系数、行业集中度和区位商等。每种测算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如变异系数法作为统计学中常用的方法,简单实用;空间基尼系数法所需数据容易获取,且容易理解;地理集中指数的计算虽然比较繁琐,期间还需要引用赫芬达尔系数,但计算结果可以对集聚强度和集聚结构两方面进行解释,实际应用较多[10];区位商法作为目前产业集聚测度中广泛运用的一种主流方法,是从行业的角度测量行业的区域集聚水平,方法简单易行,数据易得。

基于以上各方法的特点及其研究对象的特征,本文分别选用变异系数、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商来测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总体差异程度、行业的集聚程度和行业的相对专业化程度。

1.变异系数是测度空间集聚的总体差异程度。作为常用于统计学中的变异系数(V)法,其计算是由数据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得出,其数据大小不仅受变量值离散程度的影响,而且还受变量值平均水平大小的影响。本文利用变异系数反映九省市间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差异程度,即这九省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离散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Xi为地域单元某属性值,n为地域单元个数,i为某个地域单元。V反映了各地域单元某属性值相对于该指标平均值的整体离散程度,其数值越大表明该区域差异程度越明显,反之亦然[11]。Xi可以是行业总产值、总销售额以及就业人员人数等。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国内外的可比性,本文在计算变异系数时,选取各地的就业人数作为Xi值。

2.空间基尼系数(G)是测度行业的集聚程度。空间基尼系数用以衡量产业空间分布的均衡性,主要用于研究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和考察产业集聚的水平。通过对空间基尼系数的测度,可以掌握各产业在不同区域内部分布的密度,因此空间基尼系数可以测算行业的集聚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Xi为某一省市就业总人数除以整个区域总就业人数的比值;Si是该省市某产业就业人数除以整个区域该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值;空间基尼系数(G)越大,代表该行业的集聚程度越高,其中空间基尼系数(G)最大值为1[11]。

3.区位商(Q)是测度行业的相对专业化程度。区位商主要用来判别产业集聚存在的可能性。区位商又被称为地区专业化指数,它是将某地区的某个产业专业化程度与全国进行比较,以探究该地区所具有的相对优势产业,因此,可以用区位商来测算生产性服务集聚的专业化程度。区位商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ei为某地区某行业第i个细分行业的就业人数;∑ei为该地区某行业总的就业人数;Ei为全国某行业第i个细分行业总的就业人数;∑Ei为全国某行业的总的就业人数。区位熵(Q)数值值越大,则专业化程度越高。一般来讲,如若行业的区位商大于1,该行业在全国就具有一定的专业化优势;如果行业的区位商大于1.5,则具有明显的专业化优势[12]。

(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行业的界定

目前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行业的界定,国内外研究者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这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带来一定的不便。本文拟以全国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行业为标准,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八个产业。同时,根据长江经济带九省市的统计年鉴表,将邮政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并为一个行业,即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政业。统计年鉴表中只给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的数据,并没有给出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数据。因此,本文研究的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包括六个行业,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三、长江经济带九省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测算结果

(一)长江经济带九省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差异

将相关基础数据代入式(1),计算出2006年至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和各行业的变异系数(V)值,见图1。图1显示出长江经济带2006-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差异性。

图1 长江经济带九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变异系数

1.长江经济带九省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存在差异。从长江经济带整个生产性服务业来看,其变异系数在0.35~0.38之间波动,从2006年到2008年呈减小趋势;2008年达到最小,数值为0.35;而从2009年到2011年呈增长之势。

2.长江经济带九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集聚水平差异明显,但差异逐渐减小。从九省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行业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变异系数数值总体最大,但数值都保持在0.8以下,且逐年下降,说明其区域差异不明显且差异逐渐减小。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变异系数最小但也波动上升。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变异系数值呈现平稳增大趋势。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变异系数值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2006年至2008年逐年减小,2009年至2011年逐年上升。值得一提的是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变异系数很小且总体平稳,说明其分布相对较均衡且有集聚之势。

(二)长江经济带九省市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内的空间差异

将相关基础数据代入式(2),计算出2006年至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和各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G)值,见表1。

表1 2006年-2011年长江经济带九省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基尼系数(G)

1.整个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度不高。2006-2011年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基尼系数(G)值均不大(<0.2),不同年份差异不大,说明长江经济带九省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中程度不高,集聚趋势还不够明显。

2.分行业来看,不同行业的集聚度有差异。综合各年平均值而言,集中度高(G>0.1)的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这两类行业都属于技术或资本密集型行业。主要因为位于长江经济带东部的城市,经济起步较早,产业发展升级较快,综合实力较强,从而对资金和技术具有较强的依赖度,导致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大量集聚的结果。集中度居中(0.05<G<0.1)的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业。而集中度低(G<0.05)的是属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从时间趋势来看,行业变化各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贸易业的空间基尼系数(G)值在2006年至2011年稳步上升,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金融业的空间基尼系数(G)值大致呈“V”字型变化,在2006年到2010年之间下降,在2010年之后上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空间基尼系数(G)值呈现先扬后抑趋势,说明长江经济带九省市的科技投入还不够,高校的贡献值有待提高。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空间基尼系数(G)值逐年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

(三)长江经济带九省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专业化程度

将相关基础数据代入式(3),计算出2006-2011年长江经济带九省市整个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和分地区的区位商(Q)值 ,见表2。

表2 2006-2011年长江经济带九省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商(Q)

续表2

1.整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优势不明显。从历年区位商(Q)值看,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的数值均在0.95上下波动,但是数值均小于1,说明其在全国专业化优势不明显,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2.分行业来看,不同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同。从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内部来说,历年区位商(Q)值存在差别,反映出长江经济带九省市生产性服务业行业集聚发展不均衡,仅有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金融业的区位商(Q)值大于1,表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金融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是长江经济带九省市的优势行业。其他各行业的区位商(Q)值较小。

3.各省市之间的集聚差异明显。就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层面而言,上海和重庆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商(Q)值均大于1,说明其集聚度较大,比较优势显著,其原因可能是上海和重庆中国直辖城市,综合实力较强,服务型经济的结构框架基本确立;而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七省份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商(Q)值均位于1以下,且有一定程度的波动起伏,这与七省市功能不甚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够高有一定的关系,这种上海和重庆发展迅速,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发展较慢的分异局面也导致了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尚不具有明显优势。

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征分析

(一)整体集聚程度中等,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生产性服务业在长江经济带九省市范围内的空间分布较为分散,长江经济带九省市相互之间存在差异,整体集中程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在全国的集聚程度中等,比较优势并不显著,但集聚程度有增长趋势。较全国其他地区,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较落后,对就业的带动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长江经济带的综合优势的提升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地区分布差异明显,九省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相差悬殊

从整体看,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存在“二高七低”的现象,即上海和重庆集中优势最明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与全国相比竞争优势明显,并且呈上升态势;相比而言,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七省份行业集中度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不高,与全国相比竞争优势不明显。这种上海和重庆发展迅速,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七省份发展较慢的分异局面导致整个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度没有明显优势,同时也会拉低整体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

(三)行业集聚存在明显差异,且呈波动变化

就生产性服务业各个细分行业而言,长江经济带九省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金融业的集聚水平最高,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租赁和商服业集聚水平较低,其他行业集聚水平居中。另外,大部分行业历年的集聚度表现为波动起伏,增长趋势不明显。除了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金融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都有待提升。因此,协调各行业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势在必行,这样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发展,提升行业竞争优势,推动长江经济带地区经济发展。

五、优化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政策建议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作用极其重要,与全国相比,长江经济带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优势不明显,地区分布不够均衡,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江经济带九省市经济的发展速度。为了提高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优势,必须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租赁和商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应均衡地推动新型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应加快建立租赁和商服业等商务机构全面均衡发展、充分竞争、功能互补的区域金融组织体系。在稳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长江经济带自身的发展情况,关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租赁和商服业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进行积极规划和适时调整。

(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应合理定位

上海是国际著名的金融、贸易、航运、信息和旅游中心,是全国经济体系中最侧重服务行业的地区。重庆市是西部发达城市,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产业在全国有优势。上海和重庆应该扩大覆盖半径,增强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的其他省份。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七省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在全国均不占优势,在长江经济带的九省市中也是处于下游,因此更应该学习发达地区的政策和做法,努力减小差距。

长江经济带九省市因地制宜地采取集聚增长策略,是实现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提升长江经济带综合优势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长江经济的各省市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合理确定自身重点发展的生产性服务行业,建立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增强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13]。

(三)加强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自主创新机制的建设

建设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自主创新机制,应该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同时,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各个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联盟,集聚技术资源,促成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合作机制[13]。长江经济带在交通、资源、产业、人力资源和城市布局等方面在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要求建立合理的自主创新机制,以达到长江经济带九省市综合优势的充分发挥。

[1]彭劲松.长江经济带大都市圈发展格局与竞争力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9):41-47.

[2]Geo W R.Producer service trade and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J].Regional Studies,1990(4):327-342.

[3]Beyers W B.Producer services[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3(2):219-231.

[4]Gillespie A E,Green A E.The changing geography of pro-ducer services employment in Britain[J].Regional Studies,1987(5):397-411.

[5]Coffey W J,Bailly A S.Producer services and flexible production:An exploratory analysis.Growth and Change[J],1991(4):95-117.

[6]赵群毅.北京生产者服务业空间变动的特征与模式:基于单位普查数据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7(4):70-77.

[7]甄 峰,刘 慧,郑 俊.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研究:以南京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8(1):24-31.

[8]胡 霞,魏作磊.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差异的空间经济计量分析[J].统计研究,2006(9):54-60.

[9]黄永兴.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集聚[J].经济纵横,2007(6):57-60.

[10]于兆永,李丽君,赵礼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理论研究[J].理论经济学,2012(1):19-20.

[11]张 旺,申玉铭,周跃云.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特征[J].热带地理,2011(4):422-427.

[12]刘 晗.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及与东、中部地区的比较[J].经济论坛,2012(5):13-18.

[13]彭迪云,李 林.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分工协作机制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11(5):221-226.

猜你喜欢

区位商基尼系数省市
基于区位商的合肥市产业结构分析及主导产业选择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其他省市怎么做?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
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
基于区位商法的新疆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