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的意义与实施建议

2015-10-20林滢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20期
关键词:断句文言文言文

林滢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075-02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古代学子自发蒙起,便开始训练诵读,俗语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诵读在古人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现今许多语文课堂上,诵读让位于课文翻译与分析,失去其传统价值。本文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必修)》(简称: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课文为例,试议重视与应用文言文诵读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文言文诵读教学的意义

(一)正字正音,检查预习

诵读文言文首先要扫除文字障碍,特别是对于古今字、通假字、难僻字等文言符号的认知,只有在不断诵读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从而掌握翻译,配合已有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完成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石。

在课堂教学中,则可以通过诵读的方法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尤其是在断句、重音、句读和语调等方面的诵读技巧上,是否达到预习要求。例如在诵读《陈情表》的过程中,全文有理有节,真挚动人。首段描写灾祸接踵而至,诵读的基调应为沉重,而语速则需放缓;而次段写朝廷加官逼迫,诵读基调应转变为恐惧,语速要加急。

(二)明晰文意,增强语感

反复诵读,究其本质,是令学生自觉融入文言课文所营造的世界中,并随诵读的娴熟,对其逐步加深思考与揣摩,从而明晰文意,领悟作者的主旨所在,正如朱熹所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在学习《逍遥游》时,就需要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诵读,自主思考,来感悟庄子“无所待”的真谛。而学生于诵读文章和探索文意的过程中,经历了由浅入深,积少成多,从感知到思索的心路历程,这恰是教师单方面讲解无法代替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声音信息比文字符号更具有可感性,学生在诵读课文时,口、耳、眼三种器官协同参与活动,有助于增强语感。促使学生从茫然无措至信手拈来,大而化之中积累了相关的文言知识与借鉴,并将之作为一种能力,运用到日后的独立阅读中。

(三)有益背诵,熟知名篇

我们学习的文言文多数成文时间早,一般为清朝之前所著,字少意艰,语法与现代白话相去甚远,学生识记有一定困难;如要求背诵,往往容易死记硬背,耗费大量时间,而效果欠佳,且不能形成长期记忆,只有短期强记。而诵读的作用在于,可以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文言课文,配合相关正音与翻译,课文即可自然上口,而学生大致掌握了文章脉络,接近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背诵课文自然事半功倍。高中文言单元选取的大多是名家名篇,语言纯熟精练,如本单元中《归去来兮辞》《陈情表》和《滕王阁序》均属我国文言散文的上乘之作品,新课标对之要求背诵,其中前二者还要求全文背诵。令学生一以贯之地背诵名篇,既可作为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重要途径,又可在学生作文和为人处世时燃起一盏明灯。

二、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实施建议

文言文的诵读教学有其特殊意义,又面对着如此困境,通过教学实践,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试着归纳以下几个建议:

(一)融诵读于课堂

当前虽然每节课的时长只有45分钟,但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的教学却始终保证了每篇课文3课时的计划时间,看似时间减少,实际上只要善加利用,诵读教学还是可以实现的。

如在学习《归去来兮辞》时,课文文短情深,即可采用诵读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先齐读指定段落,以检查预习效果,再讲解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讲解一个段落完毕后,二读课文;由于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骈赋,朗诵起来琅琅上口,使学生既加深了文章印象,又对课文有了新的认识,达到诵读与讲解两不偏废的课堂效果。

而课堂诵读的形式也需不拘一格,灵活展开,在学习《陈情表》时,虽课文仅有4个段落,但重难字词多,宜先行讲解,再行诵读。实际上每个课时除去讲解时间,还有约4到5分钟的留白,这个时间段,即可以用来诵读。学生细听讲解,明确了字音的情况,在诵读时就不会感到非常吃力,而诵读的方式,或可指名朗读,或可分组朗诵,还可齐声诵读,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其中领读或跟读,达到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

(二)创造多样性的诵读机会

在教学时间相对紧张的情况下,课堂诵读基本保证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杜绝了一问三不知的情形发生,但是否仅依靠课堂的零星提点就能完成诵读教学呢?其实不然,这就要求我们要创造多样性的诵读机会,不只拘泥于语文课堂,还可以适度扩展到课余生活中去。

在新课标要求下,高一、高二年段都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即有教师通过这个机会,指导学生对以古典诗歌为代表的文言文诵读进行研究与拓展,这主要保证了对语文有兴趣的部分学生快人一步,将兴趣升华为一种优秀的审美品质。而研究性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即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展示和宣传,文言文诵读亦可通过这个机会走进许多学生的视野内,唤起学生对文言文诵读的共鸣,从而自愿、自觉、自动地参与到诵读中来。

另外,学校常常组织开展各种各样丰富的课外活动,如科学艺术节,这时,诵读自然成了必不可少的文艺节目之一,动员的表演人数从一人到一班不等,诵读机会自然呈现在广大学生的面前。这要求学生、教师和学校携手合作,创造更多、更好、更大众化的诵读机会。

(三)适宜的诵读考核机会

之前已经说过诵读是一种几近无功利性的学习方法,正因如此,所以很难得到师生的关注,那么适当增加适宜的诵读考核机会,就成了一种打破惯性漠视的方法,这种机会突出表现在对于字词的读音(注音)和文句断句上。

以福建自主命题高考卷为例,福建省自2004年独立命题,预计于2016年起重新使用全国命题卷。纵观福建省12年间的高考语文试题,除2004、2005年考察分值为2分的注音题外,其他10年对此均无涉及。在日常的语文基础训练中,学生自主注音的题目少之又少,有时仅依靠排除法选到正确答案,这是应试的典型方法,虽然结果正确,但是学生对于正确的读音却依旧懵懵懂懂。在命题时,可适度增加一、二道注音题,检查学生是否在诵读中达到了正音的效果,真正使学生动起脑来,用起心来,开起口来,提起笔来,做到知和行的统一。

同样的问题也反映在文句的断句上,断句在早年的高考中出现的次数较多,后因答案繁琐,被逐渐淘汰出了命题范围。实际上,断句的划分是检验学生掌握诵读技巧与否的最快最好的方法,而废弃这种考核机会,使学生加速滑向公式化、模式化、机械化学习的深渊,实可谓得不偿失。因此,在近年各省市高考语文的命题过程中,重新增设断句划分这一传统项目成为一种趋势,以巩固学生的诵读成果。2013年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共17套,其中7套以各种形式考察断句。2014年和2015年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共15套,其中7套考察断句,其中全国新课标卷I与全国新课标卷II自2014年起重新考察断句划分(选择题),分值为3分。

这种考核的大趋势、大风向更是呼唤教师和学生重新将目光回归到诵读中,教与练相辅相成,真正做到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于诵读中见真知,对教师而言,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关键,对学生来说,是受益终生的体验,品味文言的深意,感悟先人的智慧,分享自然的画意,领略人生的无尽意趣!

(责任编辑 刘 馨)

猜你喜欢

断句文言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妙用标点巧断句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