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工具性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5-10-20罗贤真
罗贤真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046-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一种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扎扎实实抓好语言交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然而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教学效果甚微;极大地妨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作文教学的方法必须创新,切实打好学生作文基础,下面是我的几点思考:
一、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做好作文素材的几累
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感悟生活的过程中找到写作的灵感。例如,有一年初冬的早上,校园里大雾弥漫。在早读课上,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你们感到天气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吗?”“今天有雾。”“你们喜欢雾吗?”“喜欢!”“为什么呢?”“因为雾中的景色很美。”“因为雾给人一种朦胧感,什么都显得那么神秘。”“……”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是的,雾中的景色的确很美,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喜欢有雾气的天气,那么,雾中的景色怎么样,怎么美?谁来说给大家听听?”我的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们面面相觑,只有两三个学生举手。“是啊!光知道美却说不出怎么美,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师,我们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对,这就是问题的所在。老师无法预料到今天会有雾。因此昨天没有布置‘观察雾中景色的作业。那么你们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主动观察周围的事物。平时注意积累,哪怕是刮风、下雨、打雷,闪电这样的变化都应留心观察,作为你写文章的素材。素材好比你们的知识仓库中陈列的各种原材料,当你写作的时候,这些原材料就会被使用到作文中。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你们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提高的。”同学们听了我的话,学会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一次刮大风,一个学生便在日记中写出了风中的景色以及他如何顶着风来上学的情景。许多同学也都在日记中写了这次大风,读了同学们的日记,心中无比欣慰。
二、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提升基本的作文能力
读书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课标》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写好作文的前提是多读书。教材是最好的范文,在平时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里学作文。阅读课上有读的过程,帮助学生完成两个思维飞跃,一是通过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是怎么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也就是学习写作,做课后小练笔。如读书笔记,它做到了以读为主,读思结合,有感就发,有情就抒,有疑就查,有价值就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如《鸟的天堂》课文第二部分是动态描写,作者运用了以静衬动,动中寓静的方法,先淡淡描写一句:“起初周围是静寂的。”为群鸟活动的热闹场面铺设了背景,接着,作者按照点——面——点的思路,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类和鸟的动作方面,运用了多组排比短句尽情描绘,十分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一种千鸟荟萃,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让人想象到群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的快乐和幸福。学习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反复阅读,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学习表达方法上,而不是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为了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我便指导学生写一只动物或一群动物。
除了加强引导课内阅读以外,还需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籍,读的书多了自然就有话可说。组织学生阅读一些书籍是作文教学中的又一重要内容。读书能拓展知识,激发学生产生心灵的冲动,当学生从书本上学到一些道理或知识时写出的作文就会内容更加丰富。所以我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阅读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书籍的阅读或者推荐,一些书籍供学生阅读,可以通过阅读一些英雄人物事迹,了解事迹发生的各个方面,以备以后写作时用。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是进行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毕竟写作是一项考验人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工作。小学生对于写作材料的把握很难,加上观察力有限,写好一篇文章很有难度。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学生对具体要写的事物有了全面的了解,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多种感觉受刺激,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认真有序地观察并注意听,然后引导学生按观察的顺序说一说。以说促写,激发写作热情,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课是语文工具性的实践课,它要求一切教学都必须以语言媒介为中心,学生只能通过语言、文字才会理解体悟、想象。所以不管采用何种方式何种手段,最后必须落实到语文的语言文字上去,否则一切人文性目标的达成都是天真的想象。
(责任编辑 刘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