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农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2015-10-19胡红斌
胡红斌
[摘 要] 当前,德宏州农业经济总量显著增长,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合作组织、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但德宏州农业发展面临着农业经营规模细碎化、物质装备水平低、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新时期,应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经营主体,强化科技服务,承接产业转移,探索资金互助,完善市场环境,促进德宏州农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 德宏州;农业转型升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 [文献标识码] B
德宏州绝大多数地区以农业为主,总人口中62.3%为农业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5608元,其中2/3以上依靠农业生产经营获得。农业产值占地方总产值28.48%。由此可见,德宏州要发展经济,要实现自主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民的脱贫致富,离不开农业产业的引领带动,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生态资源合理有序的开发与利用。新时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全面转型升级,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意义尤为重要。
一、德宏州农业发展概况
(一)农业经济总量显著增长
2006年以来,德宏州农业经济呈现了较快的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6年219673万元上升到2013年657554万元,年均增长率为16.95%。从产业结构来看,农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最大,高达56.88%;林业和畜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分别为19.35%和18.29%;渔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小,分别为3.13%和2.35%;这是德宏州农业产业依托自然资源条件的直接表现,农业内部发展呈不均衡态势;也说明了目前德宏州农业结构更加多元,牧业和林业的发展潜力仍较大。
(二)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1687元提高到2013年5608元,年均增长18.72%。从绝对值看,德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云南省6141元低533元,比全国8896元低3288元。与全国全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说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任务依然严峻。从收入来源看,家庭经营性收入3286元,占58.59%;工资性收入1617元、占28.83%;财产性收入67元、占1.19%;转移性收入638元、占11.38%,反映了农民收入都有不同幅度的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非农增收能力有待提高。
(三)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从农田水利基础看,农用地有效灌溉面积和耕地有效灌溉率由2006年的59360公顷、43.2%增长至2013年的114600公顷、79.7%。从农业机械化程度看,2007年德宏州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保有量分别为83563.44万瓦特和1890台,到2013年分别提高到127835.15万瓦特和12125台,提高了52.9%和增长了5.4倍。这与政府不断加大农业投入是分不开的。政府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由2006年13598万元上升到2013年66764万元,提高了3.9倍。2013年德宏州农业资本投入、金融支撑服务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100326万元,涉农贷款1834307万元。伴随政府对农业投入加大促进了德宏州农业生产条件改善。
(四)农业合作组织、企业数量不断增长
从农业合作组织看,从2006年61家发展至2013年732家,涉及成员从7088名增长到37931名,分别增长了11倍、4.35倍。合作经济已成为农村经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近几年,德宏州合作组织服务能力和作用发挥进一步提升,75个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占合作组织总数的7.8%;29个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占3.02%;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合作社12个、占1.3%;19个合作社获得402万元财政扶持资金。作为农业产业化重点扶持对象,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也日趋明显。以遮放贡米、后谷咖啡、迪思坚果、彩云琵琶干巴为代表的农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德宏州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格局。通过申报产业项目、争取中央及省级扶持资金,部分企业在农业生产结构配置、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商标认定等方面获得明显提升。
二、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经营规模细碎化
从经营方式看,德宏州仍是以单个农户为主导模式,呈现农业家庭经营粗放化、农业经营规模细碎化。2013年德宏州经营耕地农户达219015户,其中:经营10亩以下耕地的农户达170210户,占经营耕地农户总量的77.72%、占农村总户数的72.37%。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农产品的销售模式落后,品牌化农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比较效益仍相对较低。
(二)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偏低
从装备基础看,德宏州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低,生产条件差,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尤其是山区乡镇受自然资源、地理环境、资本技术等方面限制,现代农业所需的机械装备、水利设施、化肥、塑料薄膜等现代生产要素方面仍处于不利地位的现实,已经成为德宏州农业发展进程中的现实制约瓶颈。农经队伍建设滞后,农技人员量少质不优,存在基层技术经费不足、人才短缺问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亟待增强,基层承担公益性职能的技术服务队伍力量不足,设施装备不到位,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压力依然很大。
(三)农业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低
从生产主体看,德宏州农业人力资源总量较大,人力资本存量偏低,不利于农村经济农业发展。但是主要劳动力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创新精神和变革意识弱。目前,德宏州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普遍存在规模小、服务能力弱、带动力不强等问题,农业产业的规模和层次还有待提升。绝大多数涉农企业建设迟缓,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的科技含量仍不高,产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粗放式、低层次阶段。农业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程度低,掌握先进生产、经营、管理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还很缺乏。endprint
(四)农业公共服务水平偏低
从要素配置看,农业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农业其他支撑服务如金融、咨询不完善。土地、劳动力等传统农业资源要素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管理、资本等现代农业资源要素短缺严重,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农民增收致富难度大。德宏州自然灾害频发,地理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承载力低。2013年人均耕地面积1.73亩,但山地面积广大,土地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经济新常态下,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仍存在,资源要素的制约瓶颈日益突显,迫切需求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三、德宏州农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一)调优农业结构,形成专业格局
首先,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围绕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强化改革举措落实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在特上做文章、下功夫,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创建高原生态牧场,发展德宏山地牧业。逐步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扭转德宏州养殖“小而散”局面,通过登记查证德宏州乡镇、村寨特色优势的畜禽品种,推进以小耳朵猪、水奶牛、黄山羊等牲畜地理商标认定工作,实施高原牧场养殖与生态观光旅游捆绑的项目申报,争取省级高原生态牧场创建资金。深化林业改革,开展创新公益林、商品林经营管理模式试点,审核发放非林地林木证和经济林果证。探索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强化湿地生态补偿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效益的测定评估,认真规划重建史迪威码头项目,跟进盈江铜壁关自然保护区、陇川森林公园等项目评估,尽快形成森林资源资产管理、核算和有偿使用机制,着力推进旅游生态观光经济项目。其次,推动企业产业化经营,构建生产、加工、流通、服务有机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为主的两区建设。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升综合效益。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鼓励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促进农产品流通。关联优势特色产业与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文化传承开发,拓展发挥农业多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城市工商资本发展精品现代农业庄园,紧紧围绕生活功能,发展“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生态环保”的农业观光旅游,“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欣赏农家民俗”的乡村农家乐体验旅游,以及“了解农耕文化、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农业科普教育旅游,提供“可欣赏、可展示、可参与、可体验、可食宿”的体验产品。依托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勐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建设,构建中缅跨境农业产业带、农业对外贸易枢纽、农业对外合作示范基地,形成两种资源有效利用、两个市场联动互补的农业开放良好格局。
(二)转变经营主体,创新组织形式
首先,转变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通过创新农民合作社组织模式,鼓励发展股份式农民合作社,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典型示范社。通过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着力强化产业项目支持,鼓励龙头企业着力抓好品牌的建设、整合和保护工作,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的牵引带动作用。引导农村技术能手发展家庭农场,给予其项目扶持、技术结对、抱团销售等服务。培育示范性家庭农场,探索引导土地经营权向家庭农场流转,将其列入“农业科技入户”重点示范户,优先享受政策性保险支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教育活动。结合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方向,探索面向产业、依托行业,紧扣农业产业季节性的特点和要求,实施“忙入、闲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训“创业型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乡镇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人才”三类主体。通过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其次,提升农业集约化、组织化、企业化水平。依据县域差异,鼓励和引导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采用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转让等方式,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和管理网络,规范流转市场。探索建立工商企业流转农业用地风险保障金制度,严禁农用地非农化。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构建区域农产品加工产业带。按照“项目化推进、企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理念,以培育家庭农场、发展合作社、扶持龙头企业为主线,以发展食品加工、销售、储藏、保鲜为重点,抓紧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定,实施“抓特色做大户、抓大户做规模、抓规模做加工、抓加工做品牌”工程。
(三)强化科技服务,转变生产方式
首先,转变农业科技支撑方式,构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搭建农业科技供需对接平台,,逐步形成“专家团队+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转化机制。鼓励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研发,扶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农作物种子(种苗)和畜禽良种生产基地。开展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推广以蔬菜大棚种植、瓜果避雨栽培或遮阳栽培、防虫网覆盖栽培、花木容器育苗、良种鱼苗设施化养殖等多种技术,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为推手,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式为重点,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村,推行农技推广特岗计划。其次,健全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不断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拓展“云南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服务功能,健全“12316”三农服务热线运行机制。重点建设农机化示范服务点,培育特色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跨区农机作业、维修、租赁等社会化服务。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规模化养殖、水产健康养殖等创建活动。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打造“放心德宏”“健康德宏”“品质德宏”。endprint
(四)承接产业转移,优化要素配置
首先,加快要素配置方式转变,构建现代农业资源要素市场体系。以契约为纽带,把农业要素在利益的基础上联结起来;以政策为主导,把农业要素按产业化目标统一起来;以整合为途径,把农业要素按产业链的要求连接起来;以利益互惠为原则,使农户在多种载体的基础上组织起来。通过契约形式,以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履约保证金制度,让农民凭借土地承包权可拥有公司股份,并可按股分红,实现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依托政策指向,加快现代农业生产园区建设,以特色优势农产品为重点,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施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的整合计划,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综合服务能力,打破农业企业规模小范围窄,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建设,实现农业要素产业链价值延伸。其次,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以城镇化为载体承接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吸引发达地区非农产业,在厂房土地使用、金融借贷优惠、工商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非农产业便利,完善非农产业转入措施。依托工业化、城镇化为载体,吸纳农村富余农业劳动力,提升农地规模经营效益,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涉农财税和金融政策,着力改善农业投资环境,有力吸引发达地区的涉农企业积极到德宏进行产业投资。
(五)探索资金互助,融资渠道多样
首先,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加快推进“三农”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力争“三权三证”抵押贷款工作覆盖全部乡(镇)。制订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融资管理试行办法,推进以“三权三证”为重点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利率、期限、额度、流程、风险控制等创新,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信用评定范围,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额度。积极探索建立财政、银行、保险联运机制,实现农户、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主体的风险分担补偿,农业转型升级奠定金融保障。其次,探索农村资金互助。按照中国银监会《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依法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主体,选择一定数量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开展农民资金互助社和农村合作互助担保试点;设立供销合作社发展专项基金,组建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扩大畜产品保险范围和覆盖区域。探索开办涉农金融领域的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等业务。强化农业合作经济金融支撑,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财政支农项目,探索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推动建立财政补助项目形成的资产转移交合作社管护的措施办法。
(六)完善市场环境,拓宽营销网络
首先,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强化“互联网+”服务。加大重要农产品集散地市场、边境线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农机生产服务交易基地建设。立足农业生产区域布局,推进德宏州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营销组织、农村经纪人,以及代理商、中间批发商等中介组织,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形式。其次,建设网络营销服务平台。加快涉农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推进互联网、广电网在农村地区的融合,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整体水平。重点提供农业政策宣传、科技推广以及气象、农产品价格、农资市场等信息服务。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扶持建立一批跨区域、专业化的特色农业网站和农产品交易网络,形成以批发市场、商务中心、物流调度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研究制定德宏州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扶持政策,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新模式,以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为突破,打破德宏州农产品网店群,形成网上、网下联动的市场营销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构建系统灵敏的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和发布机制,积极推广龙头企业电子商务营销策略。探索实施乡村流通工程,推进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和综合服务社建设,建设农村物流配送连锁化、规模化。加快建设农产品预冷、加工、储存、运输、配送等基础设施,以购买服务方式建立农产品流通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责任编辑:王凤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