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粤北民族地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015-10-18李思霞
■戈 祥 李思霞/文
新常态下粤北民族地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戈祥李思霞/文
广东民族地区包括连南、连山、乳源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开放、包容广东的重要一部分。由于历史原因,广东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较为落后,可以说,广东民族地区的发展关乎整个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局、以及“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面对新常态下存在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不稳定因素,以及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广东民族地区要以新的胆量和勇气,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谋求新作为,实现新发展。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和理解
“新常态”,它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2009年初,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的高层罗斯和埃安利两人就在“深讨危机后美国各个经济领域复苏和发展新模式”的研讨会上就提出了“New Normal”这一概念,来归纳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经济可能遭受的缓慢而又痛苦的回复过程,随后新常态“New Normal”这一概念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中国官方首次提出“新常态”这一概念是在2014年5月,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的进程中提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的平常心态”,首次用“新常态”描述了新时期的中国经济。而后,在2014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又一次使用了“新常态”的概念,并强调要争取认识当前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增强信心来适应“新常态”。此后,2014年8月4日,《人民日报》连续四天在头版发表了《新常态、新在哪?》、《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等系列文章,把大众的目光都吸引在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上,使新常态成为一个热门的词语。在接下来的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作了《谋求持续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发言,其中系统阐述了什么是新常态、新常态的新机遇、怎样适应新常态等内容,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经济新常态概念的内涵。在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经济会议上,对经济新常态做出了最为详细和全面的诠释,会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此后,新常态成为中国学术界和民间普遍讨论的热点话题。
字面上看,新常态的“新”,表明相对于上一阶段或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常态”意味着一种正常、稳定且能够持续一定时间的状态。从整个表象来看,中国经济新常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的减速换挡,由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这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总体特征。从实质内容上看,中国经济新常态还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国民经济组成要素及构成方式发生了变化,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二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生了变化,经济驱动由原来的要素与资本驱动经济转向为创新驱动;三是经济发展的路径方式发生了变化,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向集约型方式转变;四是经济的主导类型发生了变化,由企业和政府为主体的投资主导型经济慢慢开始向以需求者为主体的消费主导型经济转变;五是整个宏观经济政策更为审慎稳健,防止经济跌宕起伏局面的发生,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这也是中国新常态经济的状态之一,也是应对新常态的重要手段。
二、新常态给广东民族地区发展带来的有利机遇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新常态下我们追求的是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新型经济发展方式适宜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和要求。这对目前暂时欠发达的广东民族地区来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优惠政策倾斜的机遇
广东省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显著,粤西北民族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之间的发展差距很大,有“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的说法。近些年,国家和广东省层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加大了对广东民族地区发展的帮扶力度。在扶贫方面,设定“广东扶贫济困日”,狠抓民族地区扶贫工程的落实,建立了“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工作机制,将扶贫变成一项常态性工作来抓;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和《关于扶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意见》,把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放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更加重视广东民族地区的发展。新常态下,要求更加注重区域结构均衡,在当前“一带一路”、广东省自由贸易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大环境下,广东民族地区会享受到国家和省级层面上更多的政策倾斜。
(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
新常态必将催生一次巨大的产业调整与转移,转变生产方式与调整产业结构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主题。广东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地理空间位置上又紧邻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有效辐射范围之内,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企业转移到广东民族地区的成本更低,更容易获取企业家的青睐。此外,正是由于广东民族地区当前还处于欠发达状态时期,其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特别是工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在当前“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所受到的结构调整“阵痛”更轻、“压力”更小,更能轻装上阵,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生态优势带来的机遇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广东民族地区的显著特征,也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优势。广东民族地区仅有的连南、连山、乳源三个自治县都处于广东省生态屏障保护带上。长期以来,广东民族地区的环境指标如森林覆盖率、优良天气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等都位于全省前列。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社会是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我国“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广东民族地区的发展赢得更大的承载空间和更多的竞争优势,与其他生态环境较差的区域相比,又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去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这就为实现广东民族地区低碳发展、绿色崛起奠定了坚实的保障。
(四)民族文化特殊性带来的机遇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区别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区域竞争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民族文化可以说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源动力。文化可以开发成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是产业形态中的较高级形态。经济新常态下,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转变和升级,广东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前景会更加广阔、市场会越来越大。此外,广东的三个民族自治县都是少数民族与汉族并存,在数量分布上较为均衡,这种文化多样性带来了消费需求的多样性。而经济理论研究表明,正是这种偏好和文化的多样性,带来了规模报酬递增,而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动力之一,就是“规模报酬递增”。经济新常态下,这种消费需求的多样性特征,可以形成多点刺激,共同拉动经济发展,克服传统单一消费结构疲软时拉力不足的弊端。
(五)经济发展倒逼机制带来的机遇
倒逼,字面上就是反过来逼迫的意思。在美国著名学者约翰·奈斯比特的《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指出中国取得成功的八大支柱之一,就是从上而下的政府决策和从下而上的草莽民众行为相结合。表明“自下而上”的倒逼机制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也在2013年9月17日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体现了现实问题的“倒逼”是改革发生的主要动力源泉,这种“倒逼作用”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广东民族地区在新常态下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倒逼作用”。长期以来,广东民族地区的“封闭性”、“保守性”思想严重,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及国家的扶贫援助,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自身的“造血能力”严重不足。而新常态更加要求经济发展的高质量,需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广东民族地区要实现后发赶超、弯道跨越就必须适应新常态带来的新要求的压力。在新常态压力倒逼机制作用下,这就迫使广东民族地区打破常规,摒弃以往的传统落后的发展方式,用新思路来谋求新发展,这种倒逼推动力也就给广东民族地区发展带来了机遇。
三、新常态下广东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挑战
挑战总是与机遇相伴相随,机遇中暗含着风险,挑战中又蕴藏着新的机遇,这是发展中的辩证法。新常态下广东民族地区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但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也给广东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少的困难和压力。
(一)创新驱动能力不强的挑战
创新驱动发展是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级形式之一,是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深层矛盾的重要措施,可以说创新驱动能力的大小关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速度的快慢,对于新常态下缓解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广东民族地区目前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其产值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很小,高新技术产业对整个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缺少科研创新平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开发程度也不高。同时,广东民族地区的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十分匮乏。此外,这些地区还存在着经济和社会主体创新氛围不浓,创新意识不强、缺少良好的创新外部环境的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广东民族地区创新驱动能力的形成。
(二)经济增长速度较缓的挑战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是新常态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当前,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广东民族地区的情况也同样如此,但是,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太低,滑出了合理的区间,就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后果,如市场预期会受到影响,社会保障与福利资金难以保证,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大局面也可能会遭到动摇。广东民族地区还很落后,无论是在经济总量还是在人均方面,都处于全省下游水平,面临着后发赶超的历史任务,而要想实现赶超,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以,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广东民族地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后发赶超的历史需要。在新常态背景下保持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广东民族地区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与新常态不相适应的挑战
新常态,我们追求的是经济发展的质量,这主要通过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体现,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更趋于平衡、协调,继而提高经济的整体效益。过去的那种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会逐渐走向落幕,单纯依靠资源优势的发展方式最终会走向“资源诅咒”的死胡同,新的经济动力会逐步取代原有的经济动力的地位。然而,现实情况是广东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不优,产业化发展水平落后,与新常态经济的发展方向不适应。这主要体现为:在农业中,广东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缓慢;在工业中,还是走的那种依靠资源粗放发展的老路,工业产品以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为主,产业链条不完善,缺少横向的融合和纵向的延伸;在服务业中,旅游业有一定的起色,但对整个经济的支撑作用不强。所以,广东民族地区在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更好地适应新常态。
(四)应对前期刺激政策“后遗症”的挑战
前一阶段,我国在应对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冲击时,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这些刺激政策的实施,保障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安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也为整个世界经济走出低迷状态做了重要贡献。然而,大量刺激政策的实施也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比如金融资本开始走向“泡沫化”、经济主体的负债率大幅提高、地方政府性债务比例上升等等,这些风险状况意味着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透支”,广东民族地区也同样存在着“高负债率、高杠杆率”条件下产生的这些风险。随着新常态的发展,前期的刺激政策将逐渐消化和吸收,但之前埋下隐患在可能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会放大并集中爆发,如何防范以及妥善应对前期刺激政策带来的危险成为广东民族地区发展的又一个挑战。
四、新常态下广东民族地区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措施
经济新常态下,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把握机遇,克服困难和挑战,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在新常态中实现科学发展,成为当前广东民族地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保持平常心态应对经济新常态
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发展转为中高速发展,出现新常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或地区都会经历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变化,例如同处于亚洲的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地区,都是在历史上保持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高速发展之后,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向了平缓、稳定的状态。所以,对于广东民族地区而言,一定要保持平常的冷静心态来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变化。既不能过于悲观,在面对新常态下的挑战时放不开手脚、畏惧不前;又不能盲目自信,急于求成,忽略对新常态风险的防范。我们既要坚持战略思维,彻底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又要坚持底线思维,保持一定的进取心。总之,要以一颗平常的心态来迎接新常态的机遇和挑战。
(二)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率先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广东民族地区处于粤北山区,“封闭性、保守性”思想较为严重,在改革的深度和开放的广度方面都远远不够,需要借鉴珠三角地区敢为人先的成功经验,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和开放的思维来谋求新常态的新发展。在改革上,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采取相应措施,破除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种种阻碍,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充分激发广东民族地区的市场活力。在开放上,要把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紧密结合起来。特别重要的一点,由于广东民族地区的三个自治县都是以瑶族为主要民族构成成分,在地理位置分布上都处于三省交界部位,所以在对内开放上一方面要加强广东民族地区内部三个瑶族自治县的交流,另一方面要与周边湖南、广西两省区的瑶族地区合作,共同打响瑶族品牌。
(三)实施人才工程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人力资源是形成创新驱动能力的基础和关键,没有人才的有效支撑,创新驱动就好似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丧失,对人才的渴望和知识的追求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人才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第一资源。面对当前广东民族地区的劳动力素质整体较低、高学历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奇缺的现实情况,加大对广东民族地区各类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必要。要通过发展各类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市场活力。通过“内培外引”等多渠道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出一批懂技术、能创新、善经营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此外要注重要营造“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人才队伍的社会地位,确保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为创新驱动能力的形成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推进新型城市化来拉动内部需求
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内部消费需求,是解决我国目前产能过剩、外贸出口受阻、经济下行压力大等问题的重要战略。城市化作为扩大内部消费需求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已经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被国家赋予了新的内涵。当前,广东民族地区连南、连山、乳源的城市化率远低于广东省和国家的平均水平,城市化水平不高,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意味着广东民族地区城市化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内部需求潜力巨大。根据相关学者目前的推算,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仅消费需求就可增加一万元左右,由此可预见,若广东民族地区的城市化率能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必将创造出巨大的消费需求,这对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五)改善民生,让广东民族地区共享发展成果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对于欠发达的广东民族地区而言,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更加特殊重要意义。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关系到民族团结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长治久安,事关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经济新常态下,广东民族地区更应该认识到保障和改善民生跟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协调关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与经济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民生改善。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干部任用、考核、晋升的重要指标,把改善人民的生产条件和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扶贫事业,让人民生活有保障,致富有希望。
总之,经济新常态下,广东民族地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其整个经济发展面临着两个历史重任:既要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来扩大经济总量,实现后发赶超和弯道跨越;又要提高经济的含金量,确保经济发展的质量。广东民族地区要主动适应新常态,以开放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和实干的精神走出一条内生“自我造血”和外部“援助输血”相结合的民族特色发展道路,在新常态中赢得新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