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是谁

2015-10-17金灿荣

百姓生活 2015年10期
关键词:非西方伊斯兰堡本杰明

作为一名学者,我有一些机会到国外旅行。有一次,我在美国中西部的怀俄明州旅行,汽车停在路边的麦当劳休息。不久以后,一辆大卡车停在了店边。司机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中西部的男人。“你是游客吧?日本人?”他问我,“不,我是中国人。”我回答。

在美国,很多人都分不清日本和中国。但是这个司机明显知道日本和中国的区别。因为这时候他的脸上露出同情的表情来。他告诉我,他认为美国应该怎样更好地帮助其他国家,包括中国。这个美国司机眼睛中透露出来的,也许是外国人关于中国的第一幅图景。

一个月以后,我在华盛顿参加在“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举办的“青年领袖”沙龙,却看到了全然不同的另一个中国。一个三十多岁、西装笔挺的男人,端着咖啡踌躇满志地向我走过来。当他知道我来自中国的时候,热情地赞叹说,“未来的市场在中国”。然后他开始跟我谈论在中国做“新生意”的方法。他说:“我计划在中国建立一家像Craiglist那样的网站。”我表示我知道Craiglist。一个同城信息分享的网站,每个人都喜欢用。但是据我所知,类似的网站中国已经有好几家了,竞争非常激烈。这个男人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然后他不甘心地问我:“中国有像Facebook那样的网站吗?”“是的。也许你可以先去中国看看。”我最后说。“当然。”他握住了我的手。

在今天的西方,中国是个话题,谈论中国的人里面,很少有人真正到过中国。

几年前,我曾经作为陪同人员,接待了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本杰明·巴博对北京的访问。巴博教授是杰出的政治学者,这是他对北京的第二次访问。上一次已经是在上世纪80年代了。在陪同巴博教授从机场到市区的路途中,我本以为他会对窗外的城市发出评论。要知道,他上次来的时候,这些绵延的大楼都还是荒地。然而他一路都很沉默。直到有一天,车子经过北京城中心一片残破而脏乱的四合院时,本杰明突然兴奋地说:“这才是我记忆中的北京城。”可是不管是四合院还是京剧,许多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标签,在如今的中国已经越来越少了。

上面三个故事,展现了世界看待中国的三幅截然不同的图景。三个故事都是和西方人相关的。我想最后讲一个来自非西方世界的故事,看看关于中国的第四幅图景。

我曾加入一个中国记者访问团,到巴基斯坦访问。在那里,中国是先进的:一个头戴黑纱的穆斯林少女高兴地告诉我,她马上要到中国留学。在那里,中国还是友善的:在伊斯兰堡半山腰的观景平台上,每一个伊斯兰堡市民都想过来和中国记者合影,他们一致称中国人为“兄弟”。在那里,中国还代表着未来:在偏远的巴控克什米尔的首府,省督在他的帐篷里接待中国记者。他用本地话赞美中国是超级大国。

其实,在西方人和非西方人中,关于中国形象的图景还有很多。而且我们还不得不进一步承认,如此矛盾的中国图景,并不是完全由于世界对中国的无知。因为就连中国人自己对自己国家的看法,也充满了种种矛盾、分裂和多变。在中国,我们可以找出四幅图景,也可以找出四十幅图景。她像欧洲一样多元,像美国一样辽阔,像金字塔一样古老,像一千个迪拜那样日新月异……

(摘自金灿荣所著《中国的未来》一书)

猜你喜欢

非西方伊斯兰堡本杰明
非西方区域主义身份下的上合组织创新:定位、演进与限度
“非西方”话语分析的新途径
彼得兔故事集 第一篇 小兔子本杰明的故事
仁爱比聪明更重要
人类飞翔的史前时代:本杰明·罗宾斯和他的旋转臂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
非西方弓弦乐器的音乐传统与传承保护
巴基斯坦力阻反对党大游行
伊斯兰堡果蔬市场爆炸
Can cognitive dissonance methods developed in the West for combatting the ‘thin ideal’ help slow the rapidly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eating disorders in non-Western cul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