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我国教师德性研究的议题与动向
2015-10-17张曼舒
张曼舒
摘 要:新世纪以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教师专业道德建设问题重新受到学界的关注和热议。通过梳理十余年来的相关文献发现,有关教师德性的研究议题大体围绕内涵探析、价值澄清、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等几方面展开。结果表明,教师德性研究应加强基于教师专业的主体研究,运用丰富多样的研究方法,应由伦理规范转向以德性伦理为指导。
关键词:新世纪;德性;教师德性研究
教师作为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同时教师还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由此可见教师这个职业的重要地位。由于当前社会的功利倾向十分严峻,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一些教师受到消极影响,教师的德性现状使人们处于担忧的状态。目前为止有些学者对目前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本文通过使用描述性研究方法,通过对我国目前关于教师德性的已有研究状况进行总结与分析,以发现现有的教师德性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帮助。
一、关于教师德性的内涵、概念的研究
因为按照我国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概念的清晰与准确的界定是开展一项研究的基础与前提。所以,我国的学者在研究教师德性问题时首先要阐明什么是教师的德性。提到“德性”这一概念,我们不得不想到麦金太尔,他对德性伦理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他指出“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1]我国学者基本上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教师德性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是教师通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逐渐获得的[2]有的学者则将“德性”与“道德”联系起来加以论述,教师道德是一种团体的信仰,是团体道德,然而教师德性是一种个人的状态,是教师的个人道德[3]还有些学者对其的定义则更为具体,将教师的德性概括总结为关怀、宽容、良心与责任。[4]
同时,由于许多教育研究者没有清楚地区别德性与道德,因此出现了把教师德性等同于教师道德的情况。宋晔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说明,他认为德性是个人道德和高标准道德,道德则为团体道德和底线道德。[5]周建平则持有类似的观点,他提出了生命德性的说法。“教师德性是对教师生命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学生生命的提升。”[6]薛晓阳等人对圣洁道德这一观点产生了疑问,提出了基于人性力量的“升华”德性。“对德性的要求是:德性应是个人完整的生活实践,要求超越责任与义务的德性,要求具有自觉自愿的选择道德的自觉能力。”[7]这些界定离不开教育实践活动这一环节,教师德性的生成与提升都要在这一环节进行。因此,教师应该提高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升德性。
二、关于教师德性的价值澄清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然而,教育质量的好与坏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劳动与付出。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各方面的素质,其中教师的德性的影响则更为深远,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以下从三方面阐述教师德性的价值与重要性。
(一)教师与学生
有的学者从主—客二分、目的—对象维度出发,提出教师德性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师的内在价值与学生的外在价值。他们认为“教师把这种选择的自由和创造教给学生,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新一代。”[8]“教师德性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动力,是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保证,是提高教师能力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动力。”[9]有些学者就提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就可以逐渐养成德性[10]同时,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形成也受到教师的德性的影响。[11]
(二)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教师专业发展的德性要求是教师这一职业(专业)内在的本质规定;是中国教育的一大优良传统;这顺应了当代对于教师研究内容的主要趋方向。”[12]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德性是促进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内因,同样,它还有益于完成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13]当教师刚开始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教师由于是缺乏教育经验的新手教师,此时的教师将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因此新手教师此时会感觉到着来自于生活与工作的巨大压力。新教师最开始他们还没有形成德性,所以就制定出一些制度来约束教师们,这时教师体现的德性不是自发的,而是被动的。随着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的增长与教育经验的丰富,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渐成为其关注的焦点,他们不受一些外部因素与环境的影响,更加注重职业信仰的培养。当教师对自身的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此时教师的主体性才得到充分的展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构建、完善、升华自身的道德,此时的道德逐渐内化,成为教师的内在品质。
“教师的道德品性是教师个体对道德的理解与诠释,通过实践活动中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14]教师这个职业具有教书育人重要地位,它与其他职业相比要承担巨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面临着来自于诸多方面的压力,如国家、社会、家庭等等。为了防止职业倦怠的出现,教师应该培养巨大的承受力以及面对挫折的能力。那如此强大力量的来源在哪里呢?这种力量可以来自于教师的发展、教师的职业追求、教师的理想与追求等,但是最主要还是来源于教师的德性力量。在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上,教师德性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高层次的目标,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自我管理的方式。所以教师德性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同时教师德性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之源。
(三)教育教学
“教师德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的德性是教师能力提高的动力和基础;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是塑造灵魂的关键。”[15]教师德性是自身所追求的目标,这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它在师德建设中处于主体地位。[16]教师德性具有一种强大教育力量,对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关于教师德性现状及对策的研究endprint
鉴于我国目前教师德性呈现不断消解和逐渐“边缘化”的情况,对于我国教师德性的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就十分重要。有的学者从教师的存在状态出发分析原因,提出教师德性逐渐消解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分散的存在状态,因此教师在统一的存在状态中才会发挥作用。[17]还有人从德性与文化相互建构的角度出发,认为目前高校中存在的某些制度文化,其中某些内容对教师德性的提高产生了负面影响。[18]由于出现了许多教师缺乏幸福感的现状,檀传宝提出“明确了一个最基本的伦理法则,那就是德福一致。”[19]教师德性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与此同时这也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主要来源。[20]
面对目前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倘若想要从本质上升华教师的德性,从修正或重构学校制度文化入手是可行的。”[21]这项措施是应对外部因素的。由于教师德性属于个人的修养,所以要想提高教师德性主要还是要从个人角度出发,主要是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与灵的层面三个角度,这三个层面分别关注的是外在利益、内在利益与超越精神层面[22]
四、关于教师德性建构与提升的研究
教师的德性不是生来就有的,要通过教师个人的努力来建构和提升。教师可以从三方面出发:善心、爱心和责任心。[23]有的学者则从教师德性的理性建构角度出发,提出“在超越中获得教师德性的‘完整意义;从‘忘我走向‘升华的教师德性[24]还有写学者认为师德教育的宗旨在于“凝道成德,化师道为德性”。[25]
其他关于教师德性提升策略研究的论述比较零散。有些研究强调通过改善外部条件提升德性,还有些研究者则认为教师德性的提升还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有学者认为:教师德性的提升可以通过加强教师闲暇教育制度的建设来实现[26],这是对教师的闲暇时间的充分利用五、对已有研究的反思及后续研究的可能动向
综上所述,我国教师德性的研究是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是值得肯定的方面。同时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这些研究更多的停留在问题的说明与概念界定阶段,并没有体现教师的特殊性,也没有与一般意义上人的德性进行区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提出的解决教师德性出现问题的策略大部分在强调通过个人修养和外部规范,这些难免落入窠臼,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教师德性迷失的现状。
对于教师德性的研究大多是从规范伦理学范畴角度出发,这对于教师的道德成长有一定作用,但如果这些制度规范没有使教师产生内心上的共鸣,然而这往往只是空洞地说教,无济于事。教师从教科书和有关教师培训的书籍之中了解到教师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的有关说明,然而现在还是有很多教师却不遵循,还是会出现诸多对学生发展不负责任的事件,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是什么?这是我们需要深思的。”[27]
与此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目前为止关于教师德性研究的实证性研究也比较少,研究方法的运用较少且单一,缺少定量分析。
从我国目前关于教师德性的研究状况来看,日后关于教师德性的研究可以从以下角度出发。一是研究视角上,加强基于教师专业的本体研究。这样研究更具指向性,对于有效解决教师德性迷失具有重大意义。二是研究基础上,从套用规范伦理转向以德性伦理为指导。伦理规范是必要的,但一味的强调伦理规范无益于教师德性提升,只会限制教师德性的建构,教师德性高于伦理规范。三是研究方法上,可以增加个人叙事、案例等多元方法。通过叙事和案例讲有关教师德性的故事,从叙述出的真实情境中体悟教师德性的真谛。这种方法易于教师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以更加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面对教师德性中存在一切问题,并把这些问题作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起点。这样,教师德性这一研究领域将会更加更富有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美)麦金太尔著.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41.
[2]刘宗南.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德性之维[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6):40-43.
[3][8][23]石峰.论教师德性[J].教育探索,2007.(5):89-90.
[4][5]宋晔.教师德性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05.(8):48-52.
[9]陶志琼.关于教师德性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38-44.
[12]吴永军.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德性维度[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24-28.
[15]王引兰,王慧芳.教师德性人格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43-44.
[17][22]易连云,毋丹丹.论关系存在中当代教师德性的消解与回归[J].教育学报,2012.(5):18-22.
[18][21]蒋文昭.教师德性的制度文化困境及超越[J].教育学术月刊,2009.(3)87-89.
[7][24]薛晓阳.超越“圣洁”:教师德性的哲学审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2):19-25.
[16]陈旭光.德性与规范:师德建设的基本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5.(12):9-13.
[20]黎琼锋,吴佩杰.论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0-124.
[13]蒋文昭.培育青年教师德性的价值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6:37-38.
[10]王凯.教学作为德性实践——基于麦金太尔实践概念的教学理解[J].全球教育展望,2007.(10):34-37.
[25]禹旭才.师德教育:化师道为德性[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24-128.
[26]申明.闲暇生活与教师德性之提升[J].教育科学研究,2010.(3):70-73.
[27]杨建朝,易云连.当代教师德性研究述评[J].中小学德育,2014.(1):28-33.
18.[19]檀传宝.提升教师德性,配享教育幸福[J].中小学德育,2013.(1):5-10.
[14]黎琼锋.从规约到自律: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7.(1):35-38.
[11]童建军.教师德性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24-31.
[6]周建平.生命性教师德性:教师德性观的重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18-20.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