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不妨多些“宏观调控”
2015-10-17
如果说孩子是社会的未来,那么父母好比是社会的守夜人。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笔者觉得,不妨像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那样,捋一捋这“孩子管理学”。
首要一条,不能管控太死,否则爹娘就变成无所不能的“强政府”了。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市场行为盲目性强、波动性大,政府一旦放开,肯定要出乱子。于是,政府依靠行政手段,诸如审批、指示、规定等,直接做出经济决策,命令市场乖乖跟着政府的“指挥棒”走,一步走错便要严加惩处。
按照类似的思路,父母一定会患上“替娃选择强迫症”,大事小事安排得面面俱到。孩子的人生就像一个格局规整的储物架,放进去就形格势禁。自此,孩子丧失了自主选择的能力甚至意识,只会落得亦步亦趋,死气沉沉。
管理不能变成管制,当然也不能放任自流。绝对放开的“完全自由市场”没有了规则和制度的挟制,容易变成脱缰野马。与之相似,父母如果贪图“无事一身轻”,甘做“小政府”,打着尊重孩子的旗号彻底放弃干预,回家往沙发一蜷,手机玩到半夜。久而久之,放养的孩子就放羊了,自私自利还倒罢了,人格发展扭曲就祸不单行了。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这是困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对矛盾,放在父母与孩子身上,也是类似的两难选择。要解开这个结,就得发挥宏观调控的艺术,一面简政放权激活力,一面建章立制练定力。
有一句话说得好,父母应该站在孩子背后而非身前。既要让开前路,赋予孩子充分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孩童并未总是懵懂,只要大人愿意给他们犯错的机会,在尝试和探索中就可以得到必要的启发,激发创造力,锻炼承受力;又要把住方向,告诉孩子是非对错的尺度,只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早早种下规则意识,才能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保持一份定力,应该做的好好做,不该做的绝不做。
总而言之,管理孩子不能仅仅盯着微观小事不放,更要跳出细枝末节在宏观大处着眼,兼有弹性和底线,或许就能理顺亲子关系。(摘自《人民日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