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科学教师的角色定位
2015-10-17王光全
王光全
拿到小学《科学》教材,感觉和以前《自然》教材的编排有很大差异,真有点无处下手之感,不知怎样去开展教学。我就和县城蹲点我校的指导教师取得联系,共同制定了学习方案,并在新课标上注明学习要点,结合教材,通过他们的指点及大家之间的探索,对科学课新课标和怎样教学有如下点滴理解。
一、从“主导者”走向“引导者”
教师一上课堂,就按着教材,按着自己的已定设计,该说什么,该演示什么,该得什么结论,按一定程序,像放电影一样,胶片一完,全剧终。学生理解了多少,接受了多少,能不能接受,有多少人接受。就不得而知。再接下来,指导作业,学生则照抄无误。这样,教师成了课堂上的知识权威、学术权威,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成了课堂的独裁。而学生就只得围绕教师的讲解,努力地去接受,不管各个知识点,结论是怎样的,对与不对,教师说是就是,就好像教师是一个投球手,学生是篮圈,学生上课就等着教师把“一颗颗球”投来,不管接受与否,形成了“投球手”和“篮圈”的关系。这样能谈对学生能力培养吗?
现在《科学科课程标准》超越了以前的《自然教学大纲》。以全新的科学观点、思想体现了更丰富的内容,体现了科学的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体现了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明确强调,教师应该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从科学科课程标准来看,教师应该是什么角色呢?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在课堂上,就应该和学生一起去实践、探究,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与学生共同去获得学生应该获得的某种实践操作或学习方法,获取一些科学的认识或态度,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参与互动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总之,科学科教师,不应是课堂上的指挥者、学术权威者,应该是学生的实践引导者、学习的合作者和活动的参与者。
二、从“检验员”走向“生产员”
在以前的《自然》课教学中,教师就按自然教学《大纲》完成每一课任务,以《大纲》要求,学生在本节应学习了解、掌握什么知识点,教师就一味地讲解灌输,然后就去检查学生知道了多少,掌握自己讲解的知识点与否,答案是否标准,思路是否符合跟自己走了。或者教师再来一次订正,想尽一切办法把学生框到自己的意图上来,好像大家只能走一条路。显然,传授知识没有错,但这种统一式方法,严重束缚了对学生获取知识以外的更多方面能力、素养的培养,最终是阻碍了学生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探究、体验等目标。强调了“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表达、交流”等要求,包涵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诸多科学素养成分,意在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素质。由此说明,小学科学教育不仅仅注重于知识获得,而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认识、实践等科学素养。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素质培养,比关注学生知识点的学习结果更重要。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应该是什么样的角色呢?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是每堂课、每个学生学习质量的检验者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地位,主动承担起学生实践、探索、操作等活动的带头人,和学生们一起去完成一堂课中获取知识的每个环节,每一项实践操作过程,与学生共同平等去进行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和教师的合作过程中,感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态度,對事物的认识和评价的观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培养情操,磨练意志,逐步养成科学的认识观,科学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在教学《神奇的水》一课时,通过师生各种不同的实践操作,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水的“毛细现象”,获得了感性的认识,也知道了在有目标的实践中,细心去观察、思考,才会有这样的认识,达到了动手动脑的目的,这一教学过程就可说圆满完成,至于“毛细现象”的概念、原理等,就不必过多地强调,随时学生们的知识博取程度,学历的进一步提高,他们到一定时候自然就会完成现在未完成的结论。这样既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也可以培养终身学习观打下基础。
三、从“教材诵读者”走向“教材开发者”
《自然》教材,可说是一部学术报告,它是把规范的学术观点、实践、结论作为一个总结报告。因此,教师就需拿着教材就教,即向学生教教材。学生也就只需把教材上传授的东西死记硬背下来即可。可学生们获得了多少知识和能力呢?其实是这样,只知道吃糖甜,而不知道糖为什么甜。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也养成了只要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习惯,而得到的结果对错与否,也无法验证。所以,多少学生在作业过程中,都急于求成出答案。而忽视对过程的严密思考和验证,因而,得到的结果准确概率就显得不高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就明确强调了探究过程的重要性。新的科学教材也就明显维护了《标准》,突出了它的作用:即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资源。教师就必须从以往的“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只需根据教材提示确定教学目标,不以完成教材内容为目的。所以,教师既可以用教材提供的内容来完成《标准》中规定的基本内容,也可以突破教材,根据自己和学生、地域资源和知识背景实际,设置新的教学内容来完成《标准》规定内容。
总之,《科学》教材的使用和开发,就完全取决于老师自身。它就需要我们教师灵活地使用和开发,就不再是以往的照本宣科,而需要我们随时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去补充、去开拓,达到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