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和工厂

2015-10-17周争艳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双休工人粮食

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农民。自得其乐的工人与爱读书的农民。

父母都出生在70年代初,这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裹挟着两个微不足道的农民所有悲苦与欢乐,迷惘与坚持,挫败与梦想。

两人于90年代初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为连理,怀揣饱满的活力与激情,计划婚后的“梦”——多打粮食,吃饱穿暖!婚后前几年,两人过着起早贪黑,腰累弯,肩磨平,打粮食,要人命的生活,交过粮食税后,所得不多,但总算差强人意,够全家吃喝。1997年左右,取消粮食税,父母始觉“这日子可过啦!”遂想发展副业,市场意识在农村蔓延,“春江水暖鸭先知”,两人开始大面积种植西红柿,在邻近村庄流动叫卖,获利颇丰,随后,农村市场发展日臻成熟,村民就近圖便,父母的生意无疾而终,这便是两人的短暂“创业史”。1999父亲进了化肥厂,母亲终日则手不离锄头,脚不离田地,风风雨雨20余载至今。

母亲初中学历,因家庭兄妹多并且贫困而辍学。母亲是喜欢读书的,亲戚有时会笑她,“看啥书啊,看书能长庄稼?”她则每每回到:“学校没有上到头,书可不能不看,活到老,学到老嘛!”我从小到大的教科书都被母亲翻遍,有的甚至翻烂,有的缺张少页,有的上面的饭点痕迹依稀可见。等下次再翻书的时候就眉头紧锁很心疼的说:“咦!这两页咋不见了,这么好的书!”或者说:“这地儿咋回事,弄得恁脏!”母亲对历史极感兴趣,刘邦和项羽的故事被当做励志典范,我从小耳熟能详,勿以成败论英雄——项羽败亡,但仍是英雄,遇到挫折不要气馁,人生路很长。每周双休放学回家,母亲总会跟我说一些从邻居家借来的史书中的故事,吕不韦、吕后、武则天、李鸿章等等都说的头头是道,有时候我也自愧不如。《百家讲坛》是母亲中午下田回家必看的节目,讲的《弟子规》、《史记》中的内容有的甚至可以背下来,并且会跟来窜门的邻里讨论一番。母亲有超强的记忆力,见到的各种诗句或者学生时代背诵过的诗,没有忘记的,毛泽东诗词是她的最爱,出口就是诗句“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等等,这我在小学时就会背诵。现在离家迢迢,过节打电话就会跟我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之类的诗,不无心酸。有时候会问她怎么记得这么多,她就说:“在地里锄地,在床上躺着睡不着,瞎想的时候,就背背呗,那有啥难!”放假回家带回去余华的《活着》,她没几天就看完了,感慨万千的说道:“唉,福贵真是苦啊,咱现在的日子真是能过啦,都有啥不满意的,都好好活吧!”有时候会问我某个字的由来和意思,比如“万寿无疆”的“疆”字,说她想半天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我说“疆”就是“边界、界限、疆域”的意思,她才如释重负。类似种种,不胜枚举。

从母亲的青年到中年,家里收集了不少从亲戚邻居家里拿来,从书店买来的或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淘来的书,家成了村里的小书屋,爱看书的邻里闲暇时必会来讨本书看看,好多借了归还“遥遥无期”,母亲就拿些时兴的瓜果上门索要。这些书本里承载了母亲的青春与梦想,勾勒着她追梦的轨迹,她是舍不得的!

90年代,进工厂在农村是个时髦的行当,父亲积极努力,“喜欢的事,就一定要做好!”父亲在化肥厂里,“无意识”的参加国家的工业建设,在原料车间里装煤、推车,在合成车间进行一些简单的原料合成等工作,敢作敢当,雷厉风行,是工厂里的一员猛将,虽然辛苦,但稳定的工资和一些基本职工保障——医保、劳保等心里是踏实的,父亲忙的不亦乐乎。近几年,国家又对工人有“五险一金”的保障,父亲是骄傲的,他心满意足的说:“当工人当了快20年,现在发现当个工人其实真是不赖,有保障,还有双休,这日子真是好多了!”

读书和进厂!

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规划,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梦想,不分区域与贵贱,或者拼搏或者坚持。农民是憨厚的,但农民是不憨的;农民是相对愚昧,但农民是不想愚昧的,他们有“梦”,用青春年华追“梦”;工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扛起国家的钢铁长城与自己的厚重青春,用“青春梦”托起“家庭梦”与“中国梦”!小不负自己与家人,大不愧国家与时代,工人和农民照样有气魄!

作者简介:周争艳(1994-),女,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学生。

猜你喜欢

双休工人粮食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珍惜粮食
超级秀场 双休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需要层次理论”运用于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思考——以《这个双休都放假》作文教学为例
周末幼儿特长培训
我的粮食梦
调配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