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政课“对话”教学中的应用

2015-10-17张军

世纪桥 2015年9期
关键词:对话价值观师生

张军

摘要:随多元价值观下要坚持主流价值观的一元导向,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独白式”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正视人的主体性,在对话教育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体包括如教育者——教材的教育对话;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师生之间的对话;受教育者的自我成长——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才能提高思政课教学成效。

关键词:对话;教育对话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8-0029-02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师生在共同交往和相互对话中共生和理解的过程。它既是一种教育方式和思维方式,更是一种交流方式。克林伯格更是这样描述教学过程:“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在所有的对话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就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志”。[1]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由于建立在主客体二分基础上,无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平等的地位,缺乏必要的对话和沟通,从而使教师、学生和教材成为各自独立的,互不联系、互不发生关系的人和物。这种独白式的教学造成了师生间心灵的隔膜和精神的隔阂,不但抹杀了学生的需求,也湮没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和实效性,导致受教育者对现行两课教育的反感和厌倦,知和行越来越相背离。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价值观日益多元的情况下坚持主流价值观的一元导向,传统的独白式的灌输思政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只有转变教育理念,在对话教学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却有的放矢。

一、教师——教材的对话,静态教材文本向动态教学内容的转化

作为一门特殊的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不同,是“教学过程和学生修身过程的统一”。介入教学过程的不只有认知因素,还有情感因素、意志因素、自我意识因素等,是一个复杂的个性成长发展系统。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接受的过程,必须以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与同一为基础。教师讲授的同一种理论,不同的学生在原有认知模式和意识框架下,会产生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态度和反应。如何在多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中引导主体人格的生成,唯有正视人的主体性,在教和学之间构建平等的互为主体的平台,有效实现教育对话,才能提高教学的魅力和实效。

首先是教材教学内容的转化。科学的解读教材文本,实现静态教材资源向动态教学内容的转化是上好思政课的第一步。教材作为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载体,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授首先要结合教材来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大纲实施针对性的改革,把教材中体现出来的理论体系转变成由教师设计,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教材为蓝本的课程教案体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向思政课实际教学内容的转化。同一个东西和内容不同的教师讲授效果是不同的,这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教师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就像优秀的导演编辑安排剧本,既要忠实于剧本,又要有所创新,才能赋予教材内容以新的生命力。教学过程作为一个能动的运用教材的过程,教师要成功开展思政课对话教学,必定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风格和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解读,并在教学的双向交流中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进行沟通和交流。此外,教师在以教材为蓝本组织课堂教学时,还必须要处理好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存在和超越的问题,必须既要体现教材的逻辑结构和中心思想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可理解性和学生的接受程度。

进入大学,学生的身心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与完善,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等问题具有强烈的思考欲望和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分析和选择与学生实际情况和情感需求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辅之以通俗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案例,引导他们在多元价值观中追求主流价值观,追寻人生的意义。

二、师生之间的对话和转化,教学相长共生发展

教学不是有知者带动无知者,更不是有知者对无知者的改造,而是师生之间共同的对话和理解。与其他教学一样,思政课的教学也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进行的,是一种人与人的交往、沟通互动的活动和过程。传统的教学中,师生作为对立的主客两分模式,教师充当的是权威、知识代言人和真理化身的形象,这种权威意识使“谁在说”、“说什么”、“怎么说”表现为教师单方面不容置疑的话语霸权。这种话语霸权带来的是课堂教学的刻板、学生兴趣的缺失、师生情感的阻隔和教学效果的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政课中的讲授主张改变传统的教师话语霸权,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师生共享课堂教学话语权力的平等对话和交流的过程。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迁,不仅使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也使伦理道德的生成机制发生了根本转化。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2]每一时代的道德观念总是反映着特定的社会存在。在多元民主的现代社会中,为社会所认同和接受的道德律既不再来自冥冥之中的“绝对命令”,也不再是少数精英人物甚至国家“自上而下”的强制决定,而是道德主体之间通过广泛的交往和对话,共同诉诸理性,最后达成的共识。道德的交互主体性,它要求参与者之间平等的交流,肯定共同体中每一主体都有权利对规范的合理性,在对差异、区分、冲突的问难答疑中获得共识。它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时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从对抗走向对话,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走向互为平等的师生关系。必须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给与学生以充分的人性理解,作为独立的平等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内在情感、意志和个性,我们必须在尊重学生多元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疏通和引导,而不是一味的打杀或无视。鲁洁说过教育工作说到底是“人对人的理解”,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彼此心灵的撞击、沟通和升华。离开尊重和理解必然无法唤起受教育者的深层道德情感和道德冲突,更谈不上发展与其已有道德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主体的道德品质。

“两课”作为一门智育与德育相结合的人文学科,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知识外,还是师生运用各自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等从事意义生成和分享的过程。和其他的专业技术课不同,它更侧重的是个体人生发展问题和方向,由此也决定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注重的是个体性与现实性。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是建立在其学习需要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在平时及时和学生开展对话和交流,了解他们思想的热点、难点、困惑和矛盾,最终帮助他们学会用相关理论去分析和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最终是内向性,践行性的教育,认知最终是为了践行,决定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于认识层面,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个性特点,只有让他们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其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收效果和接受程度,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教。

三、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

课堂教学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也是一种鲜活的渠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物。杜威也说:“人类最伟大的实验是那种以某种方式生活在一起的实验。根据这种方式,我们中每个人的生活在这个词最深层的意义上能够马上获益,既使自己受益,也可以有助于增加他人的个性。”[3]意味着教学是在真实教育情境中以个体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进行的教学,是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积极参与的一种价值负载活动。也就是说教学不只是教师在“象牙塔”里进行的知识传授和建构,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展开的平等互动。作为一种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学本身就应该成为一种人的特殊的生活过程。不仅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发展,还要培养其良好的情感态度、健全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审美情趣。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离不开鲜活的实践。一方面教师自身要深入基层,多接触社会,从日常社会生活中吸取核心价值观的丰富的养分和生动的榜样来源,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寻找资源和载体,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公益活动、专业实践和勤工俭学等活动来服务社会、增长才干。这样既可以使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在讲授时接近生活,接近“地气”,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观印象和深层感受。在校内,还要结合大学生导师制,通过专题讲授、榜样示范、道德讲堂等形式加大对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的指导。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检验和实践拓展情况要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和学生的评优、评奖、入党、考研推荐等结合起来,条件成熟的学校,还可以考虑将大学生的实践检验和实践拓展计入学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成一个常态教育机制。

参考文献:

[1][法]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四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美]约翰·杜威,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房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须着力把握大学生的接受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3).

[5]傅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6).

[6]徐柏才.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

[责任编辑:胡 悦]

猜你喜欢

对话价值观师生
我的价值观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麻辣师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