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5-10-17康晋霞
康晋霞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批判地接收中国的与外国的历史遗产,反对任何唯心主义的或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一结论用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上也是适合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及其经验教训,特别是苏联布尔什维克党和红军的政治思想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源泉。本文以抗日根据地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阐述为巩固抗日根据地,渡过困难时期,夺取抗战胜利,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抗日根据地各项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9-0015-02
一、群众教育与群众鼓动工作的经验
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和组织群众,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渡过难关、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对根据地群众的宣传教育与鼓动工作,如教育群众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群众支持敌后游击战争和根据地建设;号召群众参加减租减息和发展生产;广泛开展拥军优抗活动;进行抗日爱国教育和反奴化教育等。在宣传教育群众和对群众开展鼓动工作的过程中,存在过缺点和不足,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央宣传部1941年7月10日《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群众鼓动工作的指示》和刘少奇1942年7月20日的《克服困难,准备反攻,为战后建立新中国创造条件》,集中代表了这一时期和这一方面的理论成果。
第一,教育群众具有特殊重要性。刘少奇指出:“这件工作,是有如此伟大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必须以极大的注意来进行。”首先,争取群众对坚持抗战和建立新中国有重大意义。其次,必须减轻群众负担并作必要的教育解释工作。
第二,群众教育与鼓动工作必须加强领导保证落实。刘少奇要求“各地方党及群众团体大规模地进行社会教育与国民教育,特别是对群众中积极分子的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程度,是为了在思想上巩固这些群众在我们党的影响之下,不致因为某种变动与挫折而动摇群众对我们的信仰。”“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政府的教育部门、群众团体的干部及地方党,应有大的动员,应有周密的计划和准备,应密切配合,并应加强青年团儿童团的工作。要注意青年、儿童的教育与学习。要准备好教材,拨出经费,由各群众团体直接领导,在乡村中创立许多民众夜校,并须多办国民小学与中学。”“报纸杂志亦应改善,亦应提高其作用,亦应成为教育群众的有力工具,亦应与群众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第三,教育群众和群众鼓动的原则与方法。中央宣传部明确了必须坚持的鼓动工作的基本原则:鼓动的内容“必须抓住群众最切身的最迫切的事实,抓住当前的动人的事例”;“鼓动的语言文字必须是生动的和大众化的,必须富于感情和富于煽动性的”;“鼓动的口号,必须是简明有力的,必须是能够抓住和集中广大群众的意志和感情的”;鼓动者必须“善于掌握群众的觉悟程度和情绪,善于灵活地运用党的政策和利用群众的政治经验”,“熟悉当时当地的环境,鼓动的对象”等,必须“纠正各种各式的主观主义的作风”。
二、大生产运动中的“精神副产物”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作战重点逐渐转向敌后解放区,“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军队和机关学校发展自给经济正是这种特殊条件下的特殊产物。1942年12月毛泽东指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是采取各种方式方法使党员干部和工、农、商、学、兵各界人民了解大生产运动的方针、目的与意义,发动他们投身到大生产运动中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身体力行,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树立了榜样。毛泽东通过发表演说、讲话,为《解放日报》等刊物起草社论,为党内撰写指示,如:1942年4月27日的《论军队生产自给,兼论整风和生产两大运动的重要性》等,指导大生产运动并为之鼓劲呐喊:一方面正面宣传大生产运动的目的意义,要求“把一切老百姓的力量、一切部队机关学校的力量、一切男女老少的全劳动力半劳动力,只要是可能的,就要毫无例外地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成为一支劳动大军”;另一方面严肃地批评与大生产运动相违背的种种错误观点,指出“凡不注重研究生产的人,不算好的领导者。一切军民人等凡不注意生产反而好吃懒做的,不算好军人、好公民。”
大生产运动中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很好的做法和经验,即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树立典型,奖励与表彰英雄、模范,激励其他群众。如1941年初八路军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实行“屯田政策”。他们披星戴月,挥镐开山,使荒草遍地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毛泽东后来指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有带头作用、骨干作用、桥梁作用三大长处。“开劳动英雄大会、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大会、劳动英雄与战斗英雄大会,就是一种好的工作方法。”但对“英雄模范,须勤加教育,力戒骄傲,方能培养成为永久模范人物。”
大生产运动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更具有政治意义;不仅增加了物质财富,更体现了精神面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至今仍有教育作用。
三、敌后游击战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是在1941年和1942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精兵简政,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与政治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伴随群众性、分散性、地方性的敌后游击战争,在敌占区、游击区、根据地内;在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围困战、联防战中;在平原、山地、江湖河海和铁路、公路交通沿线;在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斗争中;在主力军、地方军、群众武装和人民群众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使抗日军民和抗日根据地渡过了难关,迎来了反攻作战、夺取胜利的新时期。
党中央根据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敌我力量对比,确定了坚持敌后斗争的方针“是以发展普遍的地方性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来达到坚持敌后斗争积蓄力量熬过时间,消耗敌人,准备反攻形势到来。”中央军委要求每个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应包括主力军、地方军和群众武装三部分,根据地的军事建设应以扩大、巩固地方军和群众武装为中心,主力军采取精兵主义。1941年5月9日中央军委《关于粉碎敌之蚕食政策及发展地方武装的指示》指出:“击破这种政策的中心环节在于有正确的政策,主要应从政治上着手,而不能只是军事进攻或以军事进攻为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央决定变革各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敌后游击战争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地方军和群众武装为重点广泛展开。
四、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抗活动
军民关系、军政关系自人民军队创立以来,从总体上一直比较融洽,军队尊重政府、爱护人民,政府与人民拥护军队、优待军属,成为光荣传统。但部队中军阀主义思想影响,在旧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社会基础。进入抗日战争后,在八路军、新四军的少数干部、战士中,军阀主义、宗派主义、本位主义残余势力有一定市场,不适当地强调军队的特殊性,不尊重政府,侵犯群众利益;加之根据地遭受严重经济封锁,部队供给时常遇到困难,军政、军民关系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适应残酷的战争环境,解决根据地党政军民之间某些不协调的现象,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指出“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它应该领导一切其他组织,如军队、政府与民众团体。”1942年10月19日至1943年1月1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和陕甘宁边区部队军政干部会议,决定分别在军队和地方开展一次“拥护政府、爱护人民”和“拥护军队”的活动。1月1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铭公布了《关于拥护军队的决定》、《边区政府关于拥军运动月的指示》,确定从1月25日至2月25日为边区拥军运动月。同时,颁布了《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条例》、《关于动员潜逃及逾假不归战士归队办法》、《抗属离婚处理办法》、《军民诉讼条例》、《调整军民关系维护革命秩序办法》等条令。1月25日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发出《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和《关于拥政爱民运动月的工作指令》,确定从2月5日至3月4日为拥政爱民运动月。由此,拥政爱民和拥军优抗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五、发动政治攻势瓦解敌伪军
瓦解敌军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党把这一原则运用于民族解放战争和民族敌人。党在领导敌后军民对敌斗争的过程中,加强了对日军与伪军的瓦解工作,下发了大量的指示、命令,确定了瓦解敌伪军的方针、政策和原则、方法,对日军的目标“是促其厌战思乡回国,而不是希望其来到我军”,“策略主要是瓦解与破坏(不是争取),而具体方法主要是宣传而不是组织工作”;对伪军是要求其悔过自新,反正杀敌,“出发点是争取其到抗日方面来,使成为抗战的后备力量,因此具体工作便要用大力去进行组织工作,以期实现大批伪军反正粉碎敌人‘以华制华的阴谋。”
参考文献:
[1]许启贤.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纲1919-1949 [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3]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李丽.论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以马克思 人的发展理论为视角[J].求实,2013,(6).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