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领导下的大学学生自治会活动研究
2015-10-17毛文梁
毛文梁
摘要:学生自治会作为大学校园中公开、合法、最具权威性的学生组织,是校园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大学校园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战后大学校园里的政治斗争错综复杂,国共两党为了争夺学生自治会的领导权,就必须组织和开展活动,以期在选举时得到广大同学的支持。在这期间中共领导下的学生自治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和巩固了自身地位,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力量。
关键词:学生自治会;校园活动;大学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9-0013-02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错综复杂,校园里的政治力量此消彼长,既有国民党领导下的反动力量控制的学生自治会,又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力量掌握的学生自治会。本文主要研究1945—1949年中共领导下的大学学生自治会活动,中共领导下的学生自治会不仅领导学生开展各项政治运动,而且在日常工作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广大同学服务,帮助同学解决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同广大同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比较突出的有:
一、组织和领导全校学生运动
由于学生自治会是学校中公开、合法的最高一级的学生组织,是代表全校学生的一个权力机构,对内能够组织和号召学生统一行动,对外能够和其他学校取得联系。因此,在学生的抗议、罢课及政治事件中,进步力量领导下的学生自治会就正面发挥号召、动员、组织和指挥战斗的作用。1946年12月24日发生“沈崇”事件后,清华大学复原后第一届学生自治会,就发动和组织了抗议美军暴行的游行示威,拉开了解放战争时期学运的序幕。当消息传到清华大学后,广大同学纷纷签名要求自治会召开代表大会。28日晚,学生自治会在饭堂东饭厅召开了紧急代表大会,决定和北平各校一致行动,在30日罢课一天,并举行游行示威,会上还通过发表《告全国同胞书》等十项宣言。[1](P.464)随着通货膨胀、物价水平的飞涨,广东人民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各校学生自治会纷纷起来组织罢课。学生自治会在学运中召开并主持学生大会,决定罢课或复课的事宜,组织游行。在进步力量领导下学生自治会发起抗议活动中,总的决策和行动方针、中心口号等,是由中共地下学委决定的。但每次运动中的具体作法,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游行时间和路线的具体安排,以及和反动政府的谈判所遇到的问题,则交由学生自治会中的党员去做。地下党决定开展重大行动后,一般都是通过社团、壁报或个人联名呼吁,学生自治会接受呼吁,然后再召开学生代表会,做出游行、罢课的决定,学生自治会在学生运动中发挥号召、动员、组织和指挥的战斗作用。
随着学生运动取得一次次的胜利,北大、清华等校的进步力量不断强大。清华大学被称为“小解放区”,敌人则以仇恨的口气,说它们是“共产党大学”、“学匪窝子”。8月19日早,北平一些报纸发布消息:“特刑庭昨夜发出传票,传讯各校职业学生,十一院校共二百五十名(第一批)……”。并刊出了名单。从十九日早到晚上,清华学生自治会迅速采取了以下措施:用大字报公布敌人要拘捕三十二位学的消息和名单,号召同学起来抗争,保护这些同学;组织纠察队,巡防护校;召开全校同学午叙会;争取校方支持;组织同学做各种应变准备。[2](P.413-415)在进步力量领导下的学生自治会,积极维护广大同学的利益,组织开展各种抗议活动,在组织和领导全校学生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管理膳团,兴办福利事业
组织管理膳团,不仅是每个同学的生活福利中的大事情,而且还是两种力量争夺中间和落后同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进步力量团结广大学生,把大规模的政治斗争和日常群众工作结合起来的纽带,是学生运动深入持久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通过“助学运动”后,学生自治会认识到福利的重要性,“助学运动”告诉了我们,学运必须为同学的生活福利着想,只有如此,学运才能做到“为同学”,也只有如此,学运才会“是为同学”,助学运动矫正了社会上许多人对学运的错误了解,也纠正了同学中的一些偏向,助学运动以后,各校自治会都更明确认识了,并规定了同学福利应该是自治会的首要工作。[3](P.100)在当时物价飞涨,同学生活非常的困难,办好膳团和各项福利是同学们的普遍要求。因此,各个学校学生自治会都非常重视膳团和福利事业的发展,并且下设专门的部门(生活福利部)进行管理。
当代中国,高等院校的学生伙食主要是由学校进行管理,而当时学生伙食都有学生自己来管理,学校仅提供炊事设备和厨工(炊事人员),其余的全部有学生自行办理,如采购食品燃料、收费结账、主副食计划安排、仓库保管、厨工管理等等。由于学生的经济状况不同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各个学校都有不同类型的膳团,如1948年清华大学学生自治会举办的膳团就有“第一”、“第二”、“清寒”、“卫生”、“体育”、“静斋”等六个之多,有的膳团吃丝糕(杂粮),有的吃大米,有的一顿米、一顿面。[1](P.492-493)膳食委员会负责管理膳团,膳食委员会一般是在自治会福利部的主持下,由在该膳团就餐的全体同学民主选举,一般是两个月或一个学期改选一次。膳团工作担子重,难度大,加上当时物价飞涨,安排好伙食实在不容易。
在进步学生办的膳团中,一批党员、盟员就参与膳团的办理活动,主动担负起具体的工作,如购买蔬菜、粮食、煤炭和仓库保管等,合理搭配饭菜,管好食堂,让同学不仅钱花的少而且吃的好些饱些。在办膳团的过程中,进步同学勤勤恳恳为同学服务,深得同学的拥戴。所以在学生自治会选举的时候,这些膳员得到了同学们的信任,当选为理事,取得了学生自治会的领导权。
学生自治会专门设立的生活福利部,不仅管理好膳团,而且还兴办了各种福利事业,如要求以低价面粉配给学生,北京大学学生自治会上书贺训导长称:顷公费不足维持最低之伙食,副食费亦无济于事,并提出两项要求,请求公费全部配予面粉副食类亦按官价配售。[4](P.923)各种银行(福利或食物),以较少同学因物价飞涨而带来的困难,如清华大学就办了面粉储蓄所,面粉储蓄所,每天营业两个小时,存、取款都按当天面粉(以斤为单位)行情进行换算。营业后及时结算及时与海淀镇上的粮店联系,买入或卖出面粉。[5](P.205)这些工作使广大同学受到实惠,增强他们对学生自治会的信赖感。除了进步同学参加这些工作外,自治会还从中间同学当中吸收一些热心服务、办事公道的同学,是他们在为同学服务的实际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认识,很多同学都是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收到教育,同进步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每当学运来临时,自治会的号召,也得到了同学们的拥护和支持,积极参加到学生运动中。
三、保护教育资源,反对南迁,迎接解放
从1948年下半年到1949年初,国民党军队受到沉重打击,人民解放军不断胜利。国民政府看到时势的艰危,策划把一些重点大学迁到南方。中共中央和国民政府展开了一场“南迁”和“反南迁”争夺教育资源的斗争。首先在北平,1948年10月,国民政府见华北大势已去,以“保存文化”、“爱护师生”的名义,准备把各院校特别是最重要的、著名的一些大学迁到南方,并在报纸上大量的宣传,进行舆论准备。此时,有些学校行政当局和广大师生具有不同的反应。从10月到11月,北平多数学校开展了一场保护学校、反对南迁的运动。在北平地区,师大的争斗比较激烈,国民政府刊登学校南迁的消息后,师大的国民党、三青团分子立即响应,在学校大量的贴标语,发呼吁书。同时也有少数教师在行政会、教授会上大肆鼓吹“南迁”。这种情况给广大师生造成一定的疑虑和躁动。
这次反南迁的斗争,是由北平师大学生自治会领导开展的。师大的反南迁斗争中,师大的第四届学生自治会和第三届自治会留下来的常务理事并肩战斗,共同反对南迁,并且在自治会中成立了党的分支。学生自治会专门讨论了反对南迁问题。会后公布了会议纪要,面见校长、表明态度。指出:“不许学校当局南迁;不许迁走师生员工;不许转移图书、仪器、设备;不许破坏学校任何财产。”[2](P.116-117)又普遍访问教授、讲师、助教,说明反对南迁的意义;并由“凯旋剧团”演出话剧《万世师表》,争取和团结广大师长反对南迁。[2](P.118-119)为了保护学校里的设施,防止特务破坏,学生自治会还组织了护校纠察队,日夜在各宿舍值班,夜间在校内巡逻,还团结了广大工友和校警,进行护校工作。为了团结中间和落后的同学,学生自治会发动社团关心他们的生活,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种活动。为了解决广大师生在围城期间的生活,自治会购买了三个月的食量,大批的煤油和蜡烛,打水井等,确保广大师生生活在围城期间得到切实保障。
从1948年开始,北平地区的国立大学学生自治会,在进步力量的领导下开展反迁校斗争,挫败了国民政府的迁校运动。这次运动大部分教授和学生继续留在原学校,只有少数的同学和教授随国民政府南迁,没有随国民政府南迁的学校和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认真工作,积极为解放事业贡献力量,促进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1945—1949年期间,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学生纷纷走上街头,举行反内战、校务、学术等方面的抗议活动,这些抗议活动的发展离不开学生自治会的支持。国共两党为了自身发展需要,都在极力争取学生自治会领导权。因此,战后国共两党在大学校园中的争斗日益激烈,国共两党都在努力争取学生自治会的领导权,试图巩固各自统治,学生自治会成为两种力量较量的场所,但当时学生会组织除了极少数学校掌握在国民党外,绝大部分是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中共领导下的学生自治会开展的活动在打击国民党腐朽的统治、维护学生利益、支持新中国的成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编.清华大学校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北平地下党斗争史料[M].北京:北京出版 社,1988.
[3]华北学生运动小史编委会.华北学生运动小史[M].出版社不详,1948.
[4]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四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贺美英,王浒.峥嵘岁月:解放战争时期清华校友足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