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林泉高致》的绘画理论对于艺术考察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2015-10-16沈名杰

戏剧之家 2015年18期
关键词:郭熙山川山水画

沈名杰

(湖南女子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试论《林泉高致》的绘画理论对于艺术考察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沈名杰

(湖南女子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中国绘画史上赫赫有名的绘画理论著作《林泉高致》系统、科学地探讨了山水画创作的理论问题,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同时也为当今艺术考察课程教学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艺术考察;绘画;美学

郭熙(约1000年-约1080年),北宋著名画家、理论家;字淳夫,今河南孟县人,其绘画理论著作《林泉高致》构建了科学、系统、成熟的传统绘画理论体系。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林泉高致》中借鉴古法,为高校艺术考察课程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指导。

本文主要分析《林泉高致》的部分核心绘画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改革、完善艺术考察课程教学的措施。

(一)贴近生活,亲近自然,以自然山川为师,这是艺术考察教学的初衷与主要教学目的之一

《山水训》的开篇之言道:“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①由此可见,郭熙认为宁静、自然的山林泉水才是值得追求的惬意的生活环境;但他又坦言文人君子应当勇于担当社会职责,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出一份力量,不能一味向往和沉醉于与世隔绝的、自由放纵的生活;因此,他提出了“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意思是虽然出仕为官而身处官衙,但是仍然要保持与山水自然的亲近之情。

对于艺术考察课程教学而言,带队教师应当注意到,当代大学生被喧嚣的商业社会环境包围着,生活的圈子局限在校园或者城市里,交流的方式禁锢在手机和英特网内,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迫切需要与自然、山川、草木建立良性的互动交流关系。虽然当下大学生不再以“出仕”、“居庙堂”为己任,但是也应当时刻准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勇于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如此一来,才能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而不是呆在“象牙塔”里,纸上谈兵或者宅在家中,虚度光阴,将时间和精力耗费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走出现代生活的各种“重围”,步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将心灵的窗户完全、彻底地打开,这样才能更加贴近生活,才能不断革新自己的艺术作品样式和拓展其思想内涵。

(二)解衣盘礴,体悟自然大美,在艺术考察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升艺术修养,最终提高毕业创作的格调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艺术创作的心境应该是解衣盘礴、心怀宽广;如此才能将真正领略到自然的神韵与精髓,捕捉到自然大美的本质。郭熙的山水画创作亦是“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原”。由此可见,绘画创作必需有闲逸、开阔、清幽、惬意的心境。

现今艺术院校的学生,均生活在成熟的商业运作与市场经济体制之中,往往将太多浮躁、庸俗的念头带入自己的绘画写生与创作中,在追名逐利的大浪中,学生极易迷失自我,既不能自始至终地把握艺术创作的初衷,也不能获得无拘无束的心理状态,更无法在今后的毕业创作过程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因此,教师必须在艺术考察课程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创作主体内在心境的锻造与升华,尽量摆脱世俗的、追名逐利的观念的侵蚀和束缚,尽量以豁达、开阔的心境来体悟自然山川之美,将最纯净、最透彻的山水心境以完美的画面形式表现出来;如此一来,才能大大提升画作的品格。

(三)体悟自然,物我两忘,将传统哲学观融入艺术考察教学,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中国传统美学体系中以“儒道禅”三家最为有名,道家的核心思想是老子提出的“道”,此处的“道”是对于自然大美的一种崇尚和追求;当作画者目睹旖旎的自然风光之时,审美的愉悦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②郭熙力主以林泉之心志来描绘山水风光,以人的自然性情来解读山水景物,并反对在这一过程中带有任何功利目的。“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③在这段论述中,郭熙将人的各种心理感受与情意和山川景致的四季变化相对应,逐步论述山水画是如何从“景外意”深入至“意外妙”的。山水画要表现出“景外意”,即自然大美的传神写照,这不仅能够激起观赏者“欣欣”、“坦坦”的心理情感,还能引起观赏者内心深处强烈的“思行”、“思望”、“思居”、“思游”之愿望;如同真实地身临其境,从而达到山水画之“意外妙”。

郭熙的山水论中亦体现了庄子的“与物为春”的观点。在《林泉高致·画诀》中有此类论述:“谓如春有早春云景,早春雨景,残雪早春,雪霁早春,雨霁早春,……春山明丽,春云如白鹤,皆春题也”;④当作画者胸怀“与物为春”的审美态度之时,会觉得自然是可亲近的,是让人心情愉悦的,然后产生仔细体味、观赏自然景物和以艺术语言表现自然的愿望,这就是庄子所提倡的“物化”,即“物我交融”的境界。古代先哲很早就提出:人的各种情绪、心理变化与各样的自然景观具有对应关系,人的心灵情态的变化与天地自然有某种“感应”与联系。这些观点不能简单地划分到“唯心主义”观点的范畴,它们集中体现了数千年来,中国古人在研究天地日月,欣赏自然大美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一种审美关系,与郭熙在山水画创作中强调的山川即我,我即山川的境界是统一的。

现代社会生活充斥着各种内在的、外在的压力和生活方式的快节奏等不和谐因素,往往会将人的内心那片单纯而宁静的净土掩盖、蚕食,古人那种平和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状态不复存在,广大学生的内心也开始变得迷茫,与自然万物的心灵相通的交流与互动被阻断了,无法体悟天地变化运行的信息与变化,往往要等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被打破才能有所察觉,在这样的物质环境中,人的精神状态极其容易颓废和失落,迫切需要重塑一个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必须是集合了自然大美的精华,足可以让人在精神疲惫和空虚的时刻尽情地放松自我,舒展神经。要铸造这样一个精神家园,就需要广大艺术类大学生深入生活,深入自然进行实地考察,将内心的杂念与欲望清空,与山川的“大美”真谛与纯粹本源慢慢地融为一体,然后结合现代都市欲望与商业浪潮带给人们的不利影响,针对性地在艺术考察期间中进行艺术素材的搜集和艺术思想的梳理,最终为自己打造一个可以停泊休憩的心灵港湾。

总之,《林泉高致》一书熔铸了郭熙“烟霞仙圣”的道家精神,书中的绘画理论体系已趋于完善,为艺术考察课程教学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注释:

①引自郭熙《林泉高致》之《山水训》卷首。

②引自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

③引自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

④引自郭思《林泉高致·画诀》。

[1]郭思.林泉高致[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1.1.

[2]崔大华.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3]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纲[M]. 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7.

[4]王菊生.中国绘画学概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5]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6]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

G642.0

A

1007-0125(2015)09-0191-02

沈名杰(1978-),男,湖南长沙人,硕士,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设计系,主要从事美术技法、哲学美学等理论教学、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郭熙山川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山川依旧 风味不改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退耕还林还草 再造秀美山川
退耕还林还草 绿了山川 富了百姓
山川
画技高超,皇帝变迷弟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