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凯蒂,年度最红经济学家
2015-10-16黄滢
黄滢
今年春天,美国出版界发生了一个奇迹——一部学术著作居然成了畅销书。43岁的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有关经济不平等现象历史及未来的大部头作品《21世纪资本论》在亚马逊上线。短短一个月,这本将近700页、定价25美元的精装书即告脱销。4月下旬,《21世纪资本论》更登上亚马逊图书销量榜榜首。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率先给这本书满分好评,盛赞该书是年度,乃至10年内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它的新颖之处在于,它摧毁了保守派最为珍视的一些错误信条。保守派坚持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靠才能就能成功的时代,巨人的财富都是挣来的,也是应得的。但皮凯蒂阐明,富人的大部分收入并非来源于他们的工作,而是他们拥有的财产。我们正在倒退回‘世袭资本主义时代。”
完美定义“天才学霸”
受《21世纪资本论》中文版出版方的邀请,皮凯蒂于2014年11月来到中国与广大读者见面,在中国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他每天都被各种活动和采访排得满满的,睡眠不超过4小时。央视请他录制《对话》,节目现场主持人突然拿出一道包含20多个数字的加减运算题,皮凯蒂想了不超过10秒就给出了正确答案:“315。”他耸耸肩,表情就好像是在算1+1一样。
在皮凯蒂的辉煌经历面前,这样的运算题确实太过简单。5岁那年,皮凯蒂开始上小学;18岁时,他考上著名学府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数学和经济学;22岁凭借一篇关于财富重新分配的论文获得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双博士学位,并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助理教授;24岁加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29岁晋升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经济学教授;31岁获法国年度最佳青年经济学家;35岁创办巴黎经济学院,担任第一任院长;36岁成为社会党总统候选人罗雅尔的经济政策顾问;42岁出版《21世纪资本论》,荣获欧洲经济学会Yrjo-Jahnsson奖,该奖项只颁发给45岁以下、对经济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欧洲经济学家。
在很多人眼里,皮凯蒂完美定义了“天才学霸”的形象,但他却说,自己每一次职业生涯的选择,都是为了不做一个“整天把脑袋扎进数学模型堆里的书呆子”。
让经济学零基础的人看懂
《21世纪资本论》是皮凯蒂多年研究成果的一次大汇总。全书16章分为4个部分,分别阐述“收入和资本”“资本/收入比的动态变化”“不平等的结构”“21世纪对资本的监管”。他汇总了自己和20个国家学者收集的数据,梳理了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欧美国民收入和财富分配动态变化的历史,用了一年时间写成了这本书。“我作的研究,就是收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家庭收入,然后汇总,并试着从政治、文化、社会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财富分配和社会不平等。说穿了是技术含量很低的东西,只是以前没人系统做过。”
为了让毫无经济学基础的人能看懂,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引用了不少文学作品片段。他非常热爱文学,去年度假时随身携带的小说就是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皮凯蒂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很多时候,文学著作和学术作品探讨的都是现实问题,两者是互补的,只是方式不同。”所以,皮凯蒂希望读者能把《21世纪资本论》当成历史书来读,“我讲的是财富衍变的历史。当然,这历史中不乏传奇故事。”
比马克思多150年历史经验
因为书名里有“资本论”三个字,皮凯蒂不止一次被问到如何看待马克思。
“我比马克思多了150年的历史经验,”皮凯蒂说,“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是自己的掘墓人,但他没有告诉我们废除资本主义后,如何在政治和经济上组织社会。”
皮凯蒂表示,他对自己的定位是社会科学研究者,不是经济学家。他认为学者的社会责任是推动社会主流舆论,推动民主讨论。
这种观点在《21世纪资本论》中文版的序言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在长达11页的“告中国读者书”中,他特别提到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选择,以及中国政府的反腐措施。“腐败是一种极端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反腐是好的,但仅靠反腐单项措施无法建立公平社会,重要的是建立合理的税收制度。”
皮凯蒂说,财富流通在中国正变成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拼爹”现象让很多中国年轻人备受打击。他认为,解决方法是征收遗产税。“对那些靠自己劳动致富的人应该少征税,而对通过继承而富有的人应该多征税。” (摘自《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