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原则
2015-10-16奇普·希思丹·希思
奇普·希思 丹·希思
简约的观点更易于为大众所接受,句子比段落好,一个句号比两个句号好
法国作家安东尼·圣埃克絮佩里曾经说:“设计师的作品只有达到了没什么可以删除的程度——而非再没什么可以添加的程度,他才清楚自己实现了完美。”
要实现完美,我们就得剔除多余的和附带的因素。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位战地记者,你在被捕或者线路被切断前只能发回一句话的消息,你会发什么呢?
如何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竞选总统是一个糟糕的挑战,如果把竞选团队比做一个唱诗班,人们恨不得你每天都唱一首新歌。但无论是克林顿还是奥巴马,都拥有极其简约的核心观念。奥巴马的核心观念是“change”,克林顿的竞选口号则是“应该抓经济,蠢货”。因为如果你同时说3件事,就等于什么都没说。
美国陆军士兵在作出每一个举动之前,都要遵从相当多的计划方案,这些计划可以上溯到美国总统最初制定的命令。总统命令参谋长官们完成一项任务,这些参谋就会为这项行动设定一些具体的计划,然后这些命令和计划就开始逐级向下贯彻——从上将到上校再到上尉。
这些计划都极其详尽地规定了“行动计划”和“行动定义”——每个阶段将做什么、将会使用什么设备、将如何取得军需品等。命令越来越多,直到能够具体地指导每一个步兵在特殊时刻及时地采取行动。
美军在计划阶段投入了大量精力,而计划的流程往往要经过多年改进,这个体系充满了反复沟通的过程,到最后它只有一个缺陷:计划经常失效。
“我们经常使用的陈词滥调就是——一旦接触敌人,计划就失效了。”西点军校行为科学处处长汤姆·科蒂茨上校说,“开始的时候你可能试图实施你的计划,但是敌人有其自己的选择。不可预测的事情常常会发生——天气变化、一项关键的资源被破坏、敌人的反应出乎预料等。很多次失败就是由于长官们把重心全部放在了制订计划上,而这些计划在投入战争10分钟后就变得毫无用处了。”
科蒂茨上校相信计划是有用的,因为编制计划会强迫人们从恰当的角度思考问题。但是就计划本身而言,它们在战场上是不可行的。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陆军修改了计划流程,创造了一个叫做“指挥官意图”(CI)的概念。
指挥官意图是一种清晰的、明确的表述,出现在每一份命令书的最上方,它详细说明了计划的目标,以及此项行动最终的理想状态。对于陆军高层,指挥官意图可能相对而言比较抽象:“摧毁东南地区敌军的士气。”在战术层面,对上校和上尉而言,指挥官意图则更加具体:“我的目的是让第三营占领4305号山头,清除山上的敌军,让敌军只剩下无关大局的残余势力,因而在第三旅侧翼通过此处时我们可以提供掩护。”
指挥官意图绝不具体规定很多细节,细节会因为意料之外的事件而变得无效。“你可能失去执行原定计划的能力,但是你永远都不会失去执行最终意图的责任。”换句话说,如果只有一个第三营的士兵在4305号山头上,他也得尽其所能保护第三旅侧翼的通过。
指挥官意图就是在不需要从上级获得详细计划的情况下设法协调各级士兵的行为。当他们知道了预期目标后,就会各自进行准备,想着如何实现目标。科蒂茨上校给出了一个例子:“假设我命令部队说‘我们将要穿越这块阵地,继续前行,这对不同的队伍有着不同的含义。机械部队知道他们一路都需要大量的维护和支持,因为如果坦克在桥上出了故障,那么整个军事行动将会立刻受阻。炮兵会知道他们要在步兵前进的地方投放烟幕弹或者由工程师制造烟幕,保证步兵不会被袭击。一旦人们了解目标之后,他们就开始思考自己的解决方案了。”
为了更好地实现指挥官的意图,我们建议指挥官问自己两个问题:
如果我们在明天的任务中只做一件事,我们必须做什么?
明天我们必须做的唯一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一旦接触敌人,计划就失效了。”毫无疑问,这条原理能引起那些毫无军事经验的人们的共鸣——一旦接触客户,销售计划就失效了;一旦接触学生,教学计划就失效了。
一般人通常很难在嘈杂、不可测和混乱的情况下作出决定。如果我们想获得成功,第一步就是:简约。简约在这里并不意味着“沉默不语”,也不是要你只说一个字,我们这里所说的简约就是找出核心。
(摘自《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