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佬创世纪Ⅱ
2015-10-15王明勇
王明勇
大哥也是人。只要是做过大哥,不管过去多少年,还是想做大哥。
过去的一个月,黎瑞刚在上海发布了微鲸科技的首款互联网电视,陈九霖以约瑟投资董事长的身份参加了巴菲特的股东见面会,汪建国的孩子王一口气开了六家门店……
也许,近来我们把目光更多地都投向了余佳文、陈安妮、马佳佳这样的90后创业者,却遗忘了上述创业老兵:黎瑞刚几个月前还是上海滩的传媒大佬,原名陈久霖的陈九霖正是“中海油破产案”的“替罪羊”,汪建国就是六年前卖掉五星电器的大老板——他们都抛开过去的辉煌、成功,选择了重披战袍,二次创业。
曾经是大哥,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之后,还能再做大哥吗?
我们使用搜索引擎,输入“商界”、“二次创业”等关键词,按照搜索排名、相关人物,选出了前100位最具舆论热度的二次创业大佬样本,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身家与动机
最近,兰世立心情不错。
这位昔日的民营航空大佬,自去年高调宣布进入旅游业以来,已经有数百名老部下回归东星;汪潮涌、王石、朱新礼、任志强、郭广昌等一众大佬也送上精神勉励,还有真金白银,给几个亿的都有。
一个事实是,大佬们的二次创业普遍拥有丰厚的资本积累,即便钱不够也有人脉来填。
100位大佬中,只有2人是白手起家。
其一是烟草大王褚时健。上山种橙前,全部收入就是退休工资,不到2000元。70多岁的老人家选择做果农,更多地是为了养活丧母的外孙女。
另一名例外者同样是一名老人:今年已经83岁的吴胜明女士。
吴胜明曾是中原一大“倒爷”,后因走私入狱。随后,丈夫与保姆私奔,独女自杀身亡,可谓人财两空。2003年,72岁的吴胜明出狱,成为郑州一名公厕清洁员。可她念及女儿遗书中“多做好事”的嘱托,开始养鸡,后来开饭店,几年后竟又成为千万富翁,现在已经是救济贫困先心病患儿的公益发起人。
其实不难发现,100位大佬中有众多的“出狱者”,多达22人。他们为东山再起,或为养家糊口,或为实现诺言而重出江湖。有意思的是,最“穷”的是他们,最“富”的也是他们——比如唐万新,其德隆旧部早已潜伏于多家上市公司,身家难估。
不过,“出狱者”更多地只能代表过去。近五年,涌现出众多为转型、转业而出现的再创业大佬,占100位大佬里的44位,反映的是当下中国经济的升级、变迁。比如,荣昌洗衣创始人张荣耀邀请IT精英陆文勇创办e袋洗,属于互联网+模式下的传统产业升级;矿业大佬张建华转行生产智能芯片,则是产业转移大潮中的一个片段。
遗憾的是,IT圈虽然活跃着大量连续创业者,但符合大佬再创业、挤进搜索热度排名条件的人数只有24人。陈伟星刚刚上榜,快的被滴滴收购后,他新做了小美快购。
其实,如果生意不失败、也不能被收购,自己又不入狱,整个行业也没进入调整期,处于高位的大佬们是不会被赶着再创业的。
关键的动机,还是为了继续多赚点钱。
跳对行业,选对思路
有48位大佬选择重操旧业,或与之相近、相关的行业。
一种情况是出于安全、资源整合考虑。如吴炳新仍以三株为品牌,进入与保健品相近的药品、化妆品领域;郑俊怀进入红星,继续深耕乳业。赵新先仍在制药业,并以自己的名字创办了新先药业。
另一种情况则为了重塑本业,尤以转型大佬居多。如美邦的周成建,与自己的90后儿子开发时尚客户端;宏图三胞的袁亚非、银泰的沈国军两位零售巨头,都于去年转型O2O;而像梁建章在携程的复出,李宁在其公司的复出,则是为本业“救火”。
遗憾的是,重操旧业的路线鲜见大成者。这是因为,行业从初创时的蓝海,转变为再创业时的红海,很难再取得昔日辉煌。
已经实现平级过渡的,可能只有孙宏斌。他败走顺驰,创立融创,险些吃下绿城。不过,如果房地产行业走低,他也不好过。
相反,如果跳进一个新兴市场,普遍具有超越历史的机会。如雷军、罗永浩,赶了一个早集、中集做手机,攒下赖以生存的市场份额——作为转型者的董明珠试图赶个晚集,其实已然错失机遇。又如汪建国,从杀红眼的家电零售转型到潜力更大的婴幼、家居零售,五年就做到百亿元规模。最经典的还是钱月宝,主业从纺织、服装,转型到了芯片科技,成为“中国龙芯之母”。
不过我们也发现,跨业者的关键要素还是团队实力、经验:钱月宝借助中科院技术,雷军则传说是借了魅族黄章的真经,汪建国“搭班子”的水平也是业内称道。
好的团队实际上弥补了大佬缺失的资源积累,否则将带来重大风险。如许家印和他的地产团队,恒大的粮油、饮用水等新业务仍处于烧钱阶段,前景不明。至于湘粤情的孟凯,从餐饮跨到新媒体、大数据,并不被外界看好。
当行业、团队确定,大佬与时俱进的思路就成为关键要素——同样是转做旅游,兰世立就比李途纯顺利多了。
兰世立把旅游项目包装为励志风,他的微博有90多万粉丝,精于引导,一条“1999元,七日六晚游港泰”的微博就能带来3000万元收入。
李途纯则还是老思路,计划筹资20亿元,于五尖山脚下兴建红色旅游基地。如今鲜有效益。
仰融其实也很有“思路”。2009年,仰融拿出一个移民美国的噱头为其二度造车融资。可惜,在一个信息高度共享的世界里,很快有人捅破其移民政策漏洞,融资计划破产。
其实,仰融二度造车的实体公司正道集团依然在运作。这些年投资过环保、资源,甚至经营了一家游乐园。与车最相关的业务,可能是电动大巴的锂电池。去年,该公司亏了4亿港元。
从某种意义而言,一些大佬只是时代的产物,他们遇到行业的黄金期,见到的还是略显天真的消费群体。乱世枭雄,未必就是真正的企业家。
只有三位“快”死的
100位大佬中,目前只有3人退出或中止再创业项目,而且都具有相同的特点。
——龚海燕明显太快了,进入行业太快,烧钱速率太快,快到她自己都没有看清楚行业的面貌。龚海燕从世纪佳缘辞职的第二天,就开始为91外教网招聘;不到一年,又成立梯子网杀入K12教育;后来发现形势不对,又倾注全力返回做91外教;可是资金链断裂了,只能委身卖给51 talk。
事后,龚海燕自己也总结:我们并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了解、观察,就很仓促地做出一个决定;现在回过头来看,晚半年晚一年,也不见得就晚了。
——100位大佬普遍具有发现生意的能力,但是,敏感、固执、不懂产品的也为数不少。它的外在表现恰恰就是“快”、“猛”,本身还具有雷厉风行的良好错觉。
从雷军、史玉柱、贾跃亭、宗毅、汪建国等人再创业的功课准备,我们大致发现三点关键:准备期至少1年,并亲自参与。如史玉柱,挨家挨户做保健品调查,亲自玩网游。到行业高地考察,如贾跃亭、宗毅均留美取经。大部分时间用于组建团队,自己不懂就不要说话。如汪建国,只带耳朵去公司。
但遗憾的是,准备是否充分,只是一个主观意识评价。
在监狱里,胡志标就想得很明白,他的缺陷在于专业管理知识。于是,他在狱中大补恶补管理书籍、财务书籍,还自学法文,每天读一段英文《圣经》,精神面貌出奇的好。出狱后,他也为人谦和低调,不再住豪华酒店而是改住经济型酒店,逢人不让人叫胡总,而是叫“小胡”。
因此,当“小胡”准备进入节能灯行业时,大家充满期待。可是没过几个月,人们又见到了爱多VCD昔日的“大投入+大产出”模式,广告轰炸、人海战术、开店风潮时起彼伏。最后,胡志标又是一头撞到理性市场冰冷的墙壁上,资金链断裂而项目中止。
改变一个人真的很难。尤其是,这个人还成功过。
除龚海燕、胡志标,另一个退出者就是快书包的创始人徐智明——他笃信必须自建配送,最终烧钱过剧,难以为继。
最危险的一群人
事实上,最终出局的大佬不会只有3个人。
除李途纯、仰融境遇不顺,至少还有15~20名大佬实际已处于沉默状态。
此外,如进军电动车行业的李一男、进军汽车产业的贾跃亭、进军旅游的朱新礼、进军“城市生活圈”的江南春……我们无法通过他们过去的经验,预知他们的未来——只能希望他们能“慢”一点,再“慢”一点。
就像奥康鞋业的王振滔,向互联网转型以来历经业绩下滑坎坷。2015年6月,奥康收购兰亭集势,终于补齐了缺失的一块:互联网思维以及配套的人才。
也许,再创业的大佬们都是最危险的一群人,创业本身也就是只有1%胜利者的游戏。
但有一点,我们是确认的: 只有企业家们的脱胎换骨,才能真正达到凤凰涅槃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