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劳动撬动孩子的美育

2015-10-15王如华王丽仙

中国德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劳动技能校园

王如华 王丽仙

在2013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说:“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也说过:“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敬和热爱,也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小学是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于人生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但我们不难看到,现在有不少学生成了家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缺乏劳动的意识,懒得铺床叠被,懒得洗袜子、洗手绢,懒得收拾书包、收拾桌子,甚至于懒得洗脸、洗脚,连喝水也懒得自己倒。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担负起这种教育的责任。我校十分注重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将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列入学校常规教育活动中,立足日常所开展的系列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一、创造劳动机会 增强责任意识

一件事能否完成以及完成的情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者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技能上的不熟练可以通过反复的训练接近完美,但如果在意识上不够重视,即使潜力再大也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要帮助孩子养成劳动习惯,就得先帮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学校除了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外,最主要的是在平时为学生创造一切劳动的机会,给予学生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增加责任意识,从而培养劳动习惯。

1.小阵地,大任务。我校占地面积大,但只请了两个清洁工。偌大的校园每天都能干干净净,这都要归功于我们全校学生。每学期开学初,我们就根据班级数将校园划分为若干个小阵地,成为各班的劳动卫生区。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班级所在位置不同,各班劳动卫生区有大有小,劳动任务有轻有重,但同一年段的劳动任务是差不多的。开学初由班主任带领全班学生认清卫生区,明确范围和职责,提出劳动相关要求。学校将各班的劳动卫生区纳入日常十项督导评比中。为了在评比中获胜,各班十分重视劳动卫生区的打扫。每天早上和下午放学后,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都能见到学生积极劳动的身影,校园处处整洁。学生在坚守小阵地的同时,也渐渐地形成了“校园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劳动意识。

2.小举动,大成效。以开展“洒扫应对·争当文明小使者”教育活动为契机,我校已开展了两年的室内卫生区认养活动,我们称为“劳动三分钟”。在活动中学生掌握了劳动技能,营造了整洁、舒适、美丽、文明、和谐的校园,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以及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劳动三分钟”是利用课间三分钟时间,每个学生整理自己负责的区域,即使班级卫生得到及时的保洁,又减轻值日生的负担。具体做法:每学期初各班主任根据《室内卫生区认养实施说明、图示》建议,细分班级每个学生的打扫区域,不漏过任何地方,小到一块砖、一个班牌,并填写《室内卫生区认养安排表》张贴于班级信息栏中,方便管理检查。每天上、下午眼保健操音乐结束,《劳动真光荣》歌曲响起,每位同学均要及时整理桌面、抽屉物品,清理杂物,在当堂课任课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擦拭窗户、地板、瓷砖、黑板等。在三分钟的轻松歌曲中,学生已将自己所负责的区域打扫、擦洗干净,由班级组建的督导小组进行检查。这样,同学之间分工明确,检查落实到位。小小的举动,短短的三分钟,既清洁了校园环境,又培养了学生的劳动习惯。

3.小主人,大担当。学生具有发展自我的强烈愿望。我们要善于以活动为引导,用激励的手段去调动他们的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学生是学校的小主人,对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地一物,都有责任去维护。学校长期坚持开展“红领巾当家一周”活动,从高年级到低年级一周一个班级轮流当家做主人。“红领巾当家一周”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维护校园环境,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园公共场所捡纸、扫树叶、清理死角等。在活动中,学生的年纪虽然小,但当家袖章披在身上,同学投来羡慕的眼光时,每个人的主人翁责任感马上增强,个个为创设和谐校园尽职尽责。学生的劳动态度在无形中发生了转变,学生更乐意劳动,会主动去享受劳动的快乐,这就是劳动习惯养成的最佳“催化剂”。

二、家校共同携手 提高劳动能力

目前,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学生劳动能力退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方面来自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如今,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只知道关心孩子的学习,不重视对孩子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也没有落实对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因此,劳动习惯的养成必须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我校一直重视家校配合工作,通过开展“手拉手”系列活动,携手家长,共同促进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

1.学校与家长手拉手,落实家务劳动。家庭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不仅是潜在的教育资源,而且也是负有一定教育使命的教育主体。我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庭访问、校讯通等形式改变“学生是专门读书的”陈腐思想,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把劳动能力的培养视为孩子教育重要的必修课程,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实践能力。

为落实学生在家劳动情况,学校与家长共同制定了《学生家务劳动考核标准》和《家务劳动登记表》。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征求家长意见,依据考核标准,要求学生每周进行相应的家务劳动,由家长督促完成。首先要求家长要耐心地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像铺床叠被、洗袜子、洗手绢等,让学生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也要求家长做好孩子家务劳动的记录及评价,每周一将登记表上交,教师也会及时检查、评价。这样双管齐下,争取家校的教育合力,共同对孩子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做到事半功倍。据家长反映,实行家务劳动的效果很好,学生由原先的应付完成任务,变成了主动要求做家务,真正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

2.家长与学生手拉手,传授劳动技能。形成劳动技能必须从低年级抓起。对刚入学的孩子,一年级的班主任最主要的任务是教给学生必要的劳动知识,形成劳动技能、技巧。但面对一张张无知的脸,班主任一人有时力不从心。这时常有家长主动要求帮忙打扫。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于是在每学期初,我校一年级各班根据学生情况将热心家长分组,定期安排家长进校,在帮忙打扫卫生的同时,大手拉小手,一步步地教孩子各种劳动技能。有了家长的协助,学生很快能进行简单的日常打扫工作。在为孩子提供劳动机会的同时,教给劳动技能,进一步促进了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3.家长与家长手拉手,拓宽教育渠道。我校长期开展“假日小队活动”,这是由家长自行组织的课外活动。家长利用假期带领孩子走出家门,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见闻。近来,家长还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开展了相应的假日小队活动。有的家长根据自身的特长,组织孩子动手学包饺子、学做饭;有的家长充分发挥职业特点,带学生到图书馆,教学生整理图书;有的利用自家的空地,亲手教学生种菜、锄草……为劳动教育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三、树立劳动榜样 建立长效机制

有竞争才会有激情和动力。我校通过年段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如:叠被子比赛、绑鞋带比赛、扫地比赛等,激发了学生持续保持劳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劳动责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劳动习惯。另外学校根据学生劳动习惯养成教育要求,每月每班评选两名“劳动之星”,在年段会上进行表扬,并将“劳动之星”照片放在班级信息牌榜样栏中。期末,我们以年段为单位,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不同劳动竞赛项目。有穿校服、叠校服、戴红领巾、系鞋带、整理抽屉书包、创意水果拼盘等。班主任们提前将任务布置给学生,并交代注意事项,很多孩子都提前在家练习竞赛的劳动技能。活动当天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既展示了自己的技能,学会了生活的本领,也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在场的老师惊叹于孩子的心灵手巧,感动于孩子们的奋力协作,快乐于孩子们的美食分享。最后,我们评选出一批特别突出的“劳动小能手”。用学生身边的榜样来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一个策略。

在劳动习惯的培养中,我们因地制宜,发挥各种有效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到劳动中来,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进行到底。我们相信,我们对劳动教育不懈探索,把劳动作为学校德育的支点,孩子的美质将终被撬起。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实验小学集美分校)

责任编辑/肖茂红

猜你喜欢

劳动技能校园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热爱劳动
拼技能,享丰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