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生守则》修订促进重建德育目标

2015-10-15谭泽光

中国德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育人德育

谭泽光

摘 要

以德育大纲的形式规定中小学德育目标不利于德育工作有效的实施和科学的评价。新版《中小学生守则》的修订将促进中小学德育目标的优化与完善,在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等方面构建科学的体系框架。中小学生守则与中小学生德育目标是相互促进的。

关 键 词

学生守则;德育目标;建构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将原先共70条2 000余字的守则与规范合并,精简到9条282字,更贴近时代要求,更注重可操作性。与旧版相比,新学生守则从设定培养目标的“人为”干预,回到从孩子现实出发的“为人”须知,深受社会各界关注,更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科学建构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思考。

在我国,多年来都是以德育大纲的形式规定各级学校的德育目标。如《中小学德育大纲》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均对中小学德育工作做出了理念与方向的指引,但这种抽象的、粗线条的德育任务描述,不利于德育工作有效的实施和科学的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推动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中小学阶段是我国学校教育体系的基础环节和核心阶段,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的科学构建具有迫切性。

一、新学生守则的新思维

新学生守则合并了现行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删减了一些用语太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的行为准则,融合了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含有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讲文明、讲诚信、讲法治、护安全、护健康、护家园等九项内容。把这九项内容进行归类,可见新学生守则从“自爱自律”“善待他人”“关爱社会”“关注世界”四个维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模式,这既是回应新时代育人的新要求,也为德育目标的修订与完善提供了蓝本。

新学生守则的重心在“严私德”,在于学生的道德内化与自我修养,侧重对中小学生的生存权、发展权予以指引、规范和保护。这是对“人权入宪”的具体呼应,也是对新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具体回应。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具有共同的性质、任务和目标,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和互相补充,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提高了,就会转变法治观念,变“要我遵守”为“我要遵守”。提高中小学生的“私德”水平,“自爱”自己的基本人权,“自律”以不侵犯他人的基本人权,有助他们更加自觉地爱法、守法和护法。

同时,新学生守则重视引导中小学生在与人交往、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培育良好的公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新学生守则从“孝亲尊师善待人”方面提出了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的具体行为准则,化难为易、由近及远,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观要求变成孩子们日常的待人之道、处世之德,为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奠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以经济和科技领衔的全球化浪潮正迅猛地席卷地球村。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教育的国际研究、交流、借鉴与合作日益频繁,为我国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培养中小学生的国际视野也愈显重要。全球化的发展在要求人们处理好个人与自我、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的同时,还要善于处理好个人与自然、个体与全球的关系。在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人类共识的时代背景下,新学生守则在“关注世界”方面优化了保护家园的具体要求,提出了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具体行为细则,使青少年学生逐步确立关心自然资源,参与环境保护、实现和谐发展的意识,有利于从小培养中小学生的全球视野,涵养世界情怀,塑造正确的世界观。

让德育回归生活,才能真正落实德育的价值。新学生守则从“自爱自律”“善待他人”“关爱社会”“关注世界”四个维度指引学生从小“严私德”,不断“育公德”,逐步“明大德”,较好地梳理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有利于引导中小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以及个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世界的关系。这既符合道德养成的规律,也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德育理念。

二、新学生守则的新动向

目前,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几乎涵盖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所有内容,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心理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时政教育、环境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人口教育、青春期教育等纷纷列入各级学校德育大纲,德育外延迅速扩大。德育概念的泛化与德育内容的复杂化,为德育评价带来了困惑。

现代德育评价已不仅仅是教育行政部门或者教师个人的工作,而更应成为学生自己的事。现代德育评价也不能只关注学校或者老师做了什么德育工作,而更应关注孩子们展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如对“爱祖国”这一德育目标的评价,以往更注重对学校组织升国旗仪式、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次数的检查。新学生守则为我们开发了新思路,以“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这些更加明确的行为指标,让孩子们与德育工作者们更好地认识与达成德育目标。又如对中小学生法律素养的评价,新学生守则“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融合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努力破解“知情意行”相脱节的德育困境,为德育目标的达成提供了科学的测评依据。

中小学生守则与中小学德育目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中小学德育目标指向的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明确的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中小学生守则》可用作评价“培养得如何”的问题。三者的关系如图1。

旧版的《守则》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制定于2004年,一些内容逐渐老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更重要的是,跟不上新常态下的教育需求。新常态下的德育,不应该是强迫,而应是引导;不应该是灌输,而应是浸润;不应该是施压,而应是影响;不应该是改造,而应是感化。新常态下的德育目标,不是让孩子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帮助他成为“应该成为的”那样的人。

现行德育任务、德育目标对“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方面有比较原则性的表述,但对培育到什么程度的要求不明确、不清晰,难以操作与评价。这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三个问题。一是德育任务重复。例如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政治任务、教学科研部门主持的德育课题、团委少先队组织的主题活动、社区组织策划的志愿者活动、学校分阶段开展的特色班会,等等,不仅时间上容易冲突造成学生疲于奔命,而且内容杂乱容易造成学生思想混乱。新学生守则明确了这些德育任务中的核心要素,容易找到各级各类德育任务的共同点,有利于减轻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压力。二是德育活动不好把握,容易出现偏难、偏深等问题。例如《中学德育大纲》中“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这一德育任务,在中小学校德育实践中,德育工作者唯恐犯政治错误,唯恐学生“爱国爱得不够深”,不断灌输、简单重复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使德育活动流于形式,实效性不高。新学生守则“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表述,内容清晰,简单易懂,为中小学开展“爱祖国”主题德育活动指引了策略与途径。三是评价缺乏统一、具体、可操作的标准,各地各校评判德育质量的标准不一致,主观随意性比较强。新学生守则从政治方向、思想态度、规则意识等维度努力构建全方位的德育评价体系,形成一个对学生、教师、家长以及其他德育工作者都具有较强指导性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在“怎样培养人”方面,新学生守则与《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保持较好的一致,需要统筹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避免学段间培养目标与德育内容的交叉、错位,以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需要统筹一线教师、德育干部、教研人员、家长、社会人士等力量,避免各行其是、步调不一,协调各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需要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网络等阵地,改变各育人阵地散乱、脱节的现象,营造课内外一致、校内外一致、(互联网)线上线下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新学生守则的修订,尊重孩子们的生命和个性,解放孩子们的身心,为孩子们营造一片自由发展的空间。新学生守则把培养一个个身心健康、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的合格公民作为出发点,这也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归宿地。

目标指引行动,行为指向目标。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通过学生具体的良好行为习惯表现出来,新学生守则为德育目标的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可量化的依据。新学生守则回应了教育新常态下国家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必然会反拨中小学德育目标的修订与完善。

三、中小学德育目标建构的新猜想

猜想一:中小学德育大纲会否合并?

目前我国关于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描述如下:

《小学德育纲要》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提升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中学德育大纲》

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可见,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有很多原则性的叙述、重复性的表述、难以操作的描述。根据中央对当前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以及教育部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我国整合、优化中小学德育目标具有时代性。

根据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精神,教育工作要充分体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从多个维度系统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开展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是当前国家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猜想二:中小学德育目标如何建模?

综观新学生守则的修订,参考《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课程的学科课程标准模式,我们设想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建模应与新学生守则的修订理念保持一致,在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等方面构建体系框架。如图2。

一是发展性与层次性。位于“自爱自律”这一层面(即自我发展层面)的中轴线,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向上、向外延伸的时间轴,从小学到中学依次发展。如“珍爱生命”的道德培育目标,依据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的不同教育阶段,可以相应地设立“勤洗手,护眼睛”“生病要按时吃药”“不玩电,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等德育分层目标。在引导学生“孝亲尊师善待人”的同时,学习与人交往,遵守“明礼守法讲美德”等社会公德,并随着视野的开阔,明了“勤俭节约护家园”等大德。

二是系统性与差异性。人是社会的人,学生的成长,必然与他人、社会、世界产生或多或少的关联,进而养成或深或浅的品性,这“一体四面,面面相连”的关系是不变的。学生是立体的人,其道德目标也应当是立体的模式。当然,每个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不同,自我修养不同,不可能面面都一样宽,都一样长。有的严于律己,有的乐于助人,有的胸怀天下,各有特色,各展所长,呈现和谐的道德生态体系。但不管个性发展,学生的道德成长也会呈现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有机统一。

中小学德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更是一项用心的事业。只有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相互促进,才能迎来孩子们灿烂的明天。

责任编辑/黄蜀红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育人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