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候要素诊治规律的Shannon熵法分析
2015-10-15梁碧欣吴元胜禤国维骆颖翔
梁碧欣,吴元胜,禤国维,骆颖翔
1.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皮肤科,广东 珠海 519015
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皮肤科,广东 广州 510120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候要素诊治规律的Shannon熵法分析
梁碧欣1,吴元胜2,禤国维2,骆颖翔2
1.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皮肤科,广东 珠海 519015
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皮肤科,广东 广州 510120
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要素;熵法;中医学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常见的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学阴阳毒、红蝴蝶疮、茱萸丹等范畴。本病病因病机复杂多变,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影响中医辨证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证候要素作为不可拆分的证候表达形式,是由四诊信息集合直接表达的病机单元[1],同时还是方药配伍对应的重要内容[2],具有可应证组合的特点。本研究以证候要素为切入点,借助Shannon熵复杂系统划分法,探讨当代中医SLE的诊治规律,为该病临床辨证规范化及方药临床配伍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来源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从1979年—2013年3月所收录的全部文献。
1.2纳入标准具有明确SLE中医辨证分型,及其相应的中医四诊信息和治疗中药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SLE的临床研究文献。
1.3排除标准综述、个案报道、动物实验的文献;对于一稿多投或同一作者发表的临床资料完全相同的数篇文章只纳入1篇。
1.4文献的检索策略与筛选以“SLE”或“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狼疮性肾炎”,“中医”或“中西医”或“证候”或“证”为检索词,对题名、关键词分别进行二次检索。对每一篇计算机检索所得的文献题目和摘要内容进行阅读,并结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相关合格文献,下载文献全文。逐篇阅读经初步筛选所得的文献全文进行二次筛选。
1.5证候名称、中医四诊名称的规范及中医四诊的分解按照《中医诊断学》[3]对纳入文献中的辨证分型及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规范,如“肝肾亏虚”“肝肾不足”统一为“肝肾不足”,“高热”“壮热”统一为“壮热”。将中医四诊信息分解成不可拆分的中医四诊信息,如“脉沉细”分解为“沉脉”和“细脉”,“全身浮肿”分解为“面肿”和“肢肿”。
1.6证候要素的提取按照朱文锋《证素辨证学》[4]中的通用证素对证候进行拆分,如“气阴两虚”分解为气虚要素和阴虚要素。
1.7数据的录入和处理将文献中的证候类型、证候要素、中医四诊信息和中药输入Office Access2007中管理,建立SLE数据库。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检索所得文献的证候类型、证候要素、四诊信息、中药等数据出现频数和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再使用Matlab7.0工程软件的熵关联度分析法计算主要证候要素与中医四诊信息、中药的关联度系数值。
2 结果
2.1检索结果将CBM检索所获得的总文献数962篇,剔除相同的文献,按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得到99篇合格文献,提取证候类型总数413个。
2.2频数分析
2.2.1常见证型频数分布见表1。对413个证型按照《中医诊断学》[3]进行统计归类合并,共得证型126种,其中包含一些复杂的复合证型(如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证)。在413篇文献中共出现7种不同的分型数量,最多分9型,最少的仅分成2型。分成3~5型的文献量占87.9%。可见,当代医家各执各型,无统一的证候分类数量标准。许多辨证分型的认识脱离不了个人临床经验,辨证分型数量变化多端,缺乏证候量化研究。
2.2.2证候要素频数分布见表2、表3。依据以上证候要素提取方法,从文献中提取出SLE的证候要素,统计其出现频数和频率结果提取出病性证素19种,共出现778频次。提取出病位证素10种,发病涉及五脏,但主要发病部位在肾,其次为脾、肝二脏。
表1 常见证型频数分布
表2 病性要素频数分布
表3 病位证素频数分布
2.2.3中医四诊信息频数分布见表4。共提取中医症状133种,脉象19种,舌象25种,所有四诊信息出现频次5862次,平均每一证候类型带有14个四诊信息。剔除出现频率<20%的四诊信息,将四诊信息分成症状和舌脉两类,共得出常见中医症状9个,常见舌象6个,常见脉象4个。
表4 中医四诊信息频数分布
2.2.4中药频数分布见表5。从413个中药组方中共提取中药312味,出现频次为4754次,平均每一证型对应有中药12味。列出的33味高频中药为中医治疗SLE的核心用药。参照《中药学》[5]对高频中药进行药类划分,共涉及13类中药,用药频次较高的是清热凉血药、补气药、补阴药。
表5 中药频数分布
2.3关联度分析
2.3.1证候要素与中医四诊资料关联度分析见表6。将413个证型对应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分解、同类合并后得出133种中医症状、19种脉象、25种舌象。运用Matlab7.0工程软件对9个主要证候要素与177种中医四诊信息进行关联度计算,其中关联度系数值的大小可作为该中医四诊信息对证候要素的诊断判定意义,由此得出各主要证候要素的诊断辨识参考依据。
2.3.2证候要素与中药关联度分析见表7。采用关联度分析计算主要证候要素与常用中药的关联度系数值。
3 讨论
本研究共提取证候类型126种,可见SLE临床证候分类繁杂混乱,其中热毒炽盛、脾肾阳虚、阴虚内热、气阴两虚、肝肾阴虚5型属常见证型,5种高频证型中,除热毒炽盛属实证外,其余4种证型均为虚证,既体现了SLE先天禀赋不足的病因病机总纲,又表达出SLE病情虚实互见的基本病机特点。本研究提取出19个病性证素,其中以阴虚、热、毒、气虚、血瘀、阳虚为主,这与本病临床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基本病机特征相符合。另外,提取出10个病位证素,病位涉及到在内的脏腑,同时关系到在外的皮毛、腠理、经络,符合SLE多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其中发病部位主要是肾、脾、肝三脏。
表6 证候要素与中医四诊资料关联度分析
表7 证候要素与中药的关联度分析
证候要素是组成证候的最小单位,它与各种信息联结的模式包括线性的和非线性的,内容极其复杂,单用线性的统计方法难以客观地判定信息之间的真实关系。Shannon熵法就是一种以概率熵为前提的非线性复杂系统划分方式,它通过计算变量间的关联度系数值提取复杂巨信息系统中相应的特征关联性组合。本研究采用熵关联度分析法计算主要的证候要素与中医四诊信息的关联度系数值,以关联度系数值由大到小排列,得到各证候要素对应的中医四诊信息优选集合。其中关联度系数值作为四诊信息对证候要素的诊断量化指标,反映的是该四诊信息对证候要素属性的判定意义。通过证素与中医四诊信息关联度分析,得到四诊信息优选集合,其大部分反映了该证候要素的临床表现特征,少部分四诊信息则反映了该病应有的特殊表现,如毒→关节疼痛、毒→肌肉疼痛等。关联度系数值能较准确地反映出中医四诊信息对证候要素属性的判定意义,即关联度系数值的大小与证候要素属性的判定贡献度成正比。如阴虚证候要素中,盗汗为关联度系数值较大(0.274)的中医四诊信息,提示凭其诊断为阴虚证素可能性大;耳鸣的关联度系数值则较小(0.070),说明单凭耳鸣不能作为诊断阴虚证素的有力证据。由于大部分SLE证候由多元证候要素组合而成,证候要素与证候要素之间关系往往难以精确地分割,所以可能会出现一些关联度系数值较低且单一诊断价值相对不高的中医四诊指标,此时需要多个四诊指标组合进行综合判别。而关联度系数值最低或较低的四诊指标则可作为证素的鉴别诊断依据。总的来说,证候要素-中医四诊信息的对应关系基本符合中医学理论,与理论有出入的特殊的中医四诊信息与本病特征相关。提取的中医四诊信息集合可作为证候要素诊断判别的依据。
经文献统计治疗SLE所用的中药药方413个,中药多达300余味,每一味中药普遍具有多种功效,能用于治疗多种病证。其各种中药功效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内容极其丰富,单用线性分析数据难以把握中药应证组合规律。因此,本研究通过运用关联度分析技术提取出SLE主要证候要素与中药的优选集合。证-药对应的组合提取研究结果可知,药物对证结果基本符合该药的功效特点及部分相关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关联度系数值大小提示不同中药对该证候要素的疗效强弱。以黄芪为例,其关联度系数值(0.157)最高,即补气效果胜于其他中药;再以血瘀为例,赤芍系数值(0.022)较低,而分值较高的川芎(0.062)、红花(0.058)等中药活血化瘀功效更佳。
本研究通过Shannon熵复杂系统划分法获得证候要素与中医四诊信息、证候要素与中药间的优选集合。其中证候要素-中医四诊信息的对应关系基本符合中医临床理论,提取的中医四诊信息集合可作为证候要素判别诊断的依据;证候要素-中药的对应关系基本符合中药传统的药物功效特性,提取的中药集合可作为证候要素临床用药选择之参考。本研究有别于既往单纯对SLE证候分布规律的探索分析,而更多地侧重于探索以中医四诊信息-证候要素-中药为主线的诊治规律研究,其为明确SLE中医证候要素属性的判定、组方中药拟定方法以及应用证候要素进行SLE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了框架结构和理论依据。
[1]衷敬柏,王阶,赵宜军.辨证方法及证候要素应证组合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4):221-224.
[2]李宇航.谈“证候要素”与“方剂要素”[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2):117-121.
[3]邓铁涛,陈群,郭振球.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0-141.
[4]朱文锋.证素辨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3.
[5]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6.
(责任编辑:骆欢欢)
R593.24+1
A
0256-7415(2015)09-0217-04
10.13457/j.cnki.jncm.2015.09.100
2015-01-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072815,81373638)
梁碧欣(1987-),女,住院医师,研究方向:免疫性皮肤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吴元胜,E-mail:wuyuansheng00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