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化瘀汤结合西药对高凝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15-10-15刘培强李林张琼房淑欣
刘培强,李林,张琼,房淑欣
山东省交通医院,山东 济南 250031
祛痰化瘀汤结合西药对高凝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刘培强,李林,张琼,房淑欣
山东省交通医院,山东 济南 250031
目的:研究祛痰化瘀汤结合西药治疗高凝血症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均为53例,分别采取祛痰化瘀汤联合降纤酶注射液治疗及单一降纤酶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34%,与对照组77.36%比较,显著较高(P<0.05)。2组治疗后全血比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血小板黏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沉方程K值及纤维蛋白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栓长度、湿重、干重较治疗前均显著较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痰化瘀汤结合西药治疗高凝血症效果显著,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高凝血症;祛痰化瘀汤;血液流变学
高凝血症主要因遗传性、获得性两种途径患病,表现为凝血因子异常增加而抗凝因子水平不变。正常情况机体启动血块形成过程同时利用反馈机制对血块形成的速度及大小进行调节,受损处痊愈后,血块则消失,但在血块形成过程出现异常时,就可导致高凝血症发生,容易形成异常或过量血栓[1]。本次研究采取祛痰化瘀汤结合西药的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8月—2014年11月106例高凝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男54例,女52例,年龄18~62岁,平均(32.05±5.64)岁;病程6月~5年,平均(1.25±0.58)年,将上述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均为53例,2组间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对照组采用降纤酶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40927,北京赛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治疗,5 U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每天1次,连用2周后停药3天再用。
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祛痰化瘀汤治疗,处方:制附子、桂枝、姜半夏各15 g,薤白、石菖蒲、五灵脂、降香、炙甘草、蒲黄各10 g,炙黄芪30 g。每天1剂,水煎至300 mL,早晚温服。
均治疗4周为1疗程,2疗程后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2疗程之间停药1周。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观察指标比较2组全血比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电泳、血小板黏附率、全血黏度;比较2组血栓长度、血栓湿重、血栓干重;观察2组治疗安全性。
3.2统计学方法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和t值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痊愈:1疗程后临床症状消失,血液流变学指标恢复正常;显效:1疗程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接近正常值;有效:治疗2疗程后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一定程度上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无改变。总有效率为(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4.2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94.34%,与对照组77.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见表2。2组治疗后全血比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血小板黏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沉方程K值及纤维蛋白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s)
表2 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s)
与观察组治疗后比较,①P<0.05
指标 观察组 对照组全血比黏度(mPa·s)血沉方程K值(mm/1h)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g/L)红细胞电泳(s)血小板黏附率(%)全血黏度(mPa·s)低切中切高切治疗前10.15±2.26 104.61±10.25 0.45±0.11 3.42±0.31 16.82±1.94 30.8±3.46 11.02±2.24 6.62±1.74 5.86±2.03治疗后9.89±1.58 87.46±7.97 0.40±0.12 2.74±0.22 16.58±2.26 29.24±3.01 10.11±2.07 6.34±1.49 5.73±1.83治疗前10.06±2.14 103.77±9.25 0.41±0.09 3.40±0.28 16.88±2.01 30.5±3.28 10.88±2.16 6.65±1.82 5.62±1.96治疗后9.97±1.29 95.83±8.16①0.39±0.15 3.22±0.21①16.67±2.50 29.56±3.14 10.58±2.49 6.59±1.62 5.44±1.90
4.42组体外血栓参数变化比较见表3。治疗后2组血栓长度、湿重、干重较治疗前均显著较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体外血栓参数变化比较(±s)
表3 2组体外血栓参数变化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
组 别 血栓长度(mm) 血栓湿重(mg) 血栓干重(mg)观察组对照组t值P治疗前59.25±4.46 58.86±4.28 0.459>0.05治疗后45.82±5.03①52.26±4.71①6.804<0.05治疗前124.26±12.85 122.69±13.42 0.615>0.05治疗后101.25±10.52①118.42±10.82①8.283<0.05治疗前52.96±6.31 53.15±6.75 0.150>0.05治疗后41.25±3.57①53.61±3.42①18.201<0.05
4.5安全性评估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5 讨论
纤维蛋白原、血沉方程K值异常上升及体外血栓改变是高凝血症发生的主要表现,尤其是纤维蛋白原可诱发血栓,加快红细胞与血小板的聚集。本次研究中2组治疗前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显著下降。
本次研究在常规抗凝西药治疗基础上采取祛痰化瘀汤治疗,方中包括制附子、桂枝、姜半夏、薤白、石菖蒲、五灵脂、降香、炙甘草、生蒲黄、炙黄芪。其中制附子水煎剂灌服可显著延长凝血酶消耗时间,并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变长,不过需注意制附子有轻微毒性,但在常规剂量内少有中毒者;桂枝煎剂及桂枝挥发油可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同时桂皮醛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有较强的抗凝血酶作用,可降低血黏度;薤白提取物有抑制凝血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石菖蒲挥发油可抑制血栓,具有抗凝抗黏作用,从而缩短血浆纤维蛋白的溶解时间[2];五灵脂水提液2.0 g/mL可显著提高体外纤维蛋白溶解作用;降香可改善微循环,提高冠脉流量,减缓心率并降低血浆黏度,从而降低血脂水平,另外还可降低血脂,抗凝血;蒲黄可促纤溶及溶血,抑制黏附和聚集并抗凝血酶Ⅲ活力。本次研究显示,祛痰化瘀汤中多种药物均有抗凝血效果,与西药联用可强化药效,且安全性较高,从而提高高凝血症的治疗效果。另本次研究2组患者全血比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血小板黏附率无明显差异,考虑受到选取样本量较小影响,对此仍需深入研究。
[1]姜鹤林,徐首航,金秋玲,等.水蛭粉治疗肾病综合征高凝血症4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3):476-477.
[2]白云霞.三种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对凝血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6):709.
(责任编辑:骆欢欢)
R552
A
0256-7415(2015)09-0028-02
10.13457/j.cnki.jncm.2015.09.015
2015-02-19
刘培强(1966-),男,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