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学生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2015-10-15张梅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初中

张梅

【关键词】初中 历史课堂 温情与敬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27-02

史学大师钱穆曾经提出,要对本国历史持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而非“对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初中历史课程作为学生学习历史、了解本国历史的窗口,不仅以其所传授的历史知识担负着文化教育的任务,而且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指引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对本国历史产生“温情与敬意”。本文试图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前导入、课中讲授、课后学习三个方面,探讨教师应如何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温情与敬意”的态度。

一、课前导入:营造情境,创设氛围

古话说:“万事开头难。”历史课堂教学同样如此。一节历史课如果在课前巧妙地将学生带入教师所营造的氛围当中,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设计课前导入,这是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认为,无论教师使用何种导入法,其出发点都应该立足于营造情境、创设氛围,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好基础。比如在教学《秦王扫六合》《大一统的汉朝》《贞观之治》等课文时,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导入法,先给学生播放《秦始皇》《汉武大帝》《唐明皇》等历史剧的视频片段,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在直观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进入到教师所营造的课堂情境中去。又如在教学《灿烂的宋元文化》《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等有关科技文化成就等课文时,教师可以采取背景知识导入法,向学生展示图片或文字。例如向学生展示古代的火箭、指南针、地动仪等,对课文内容形成有效补充,让学生更清楚、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历史知识,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认识到先祖千百万年遗留的人类文化精髓,从而受到道德和情感的感染和熏陶。

二、课中讲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一件东西时要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将已经学到的知识、情感、方法,应用到新的学习情境当中,由已知推导未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是在长久不断的反复训练、体察和感染中自然而然养成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与当前课本知识的讲解,而应该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分析,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强化记忆,同时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比如,在讲解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资本主义的曙光》一文时,教师让学生了解14~16世纪反映西欧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突出特点:文学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产生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文学家、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家。如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和布鲁涅列斯基的佛罗伦萨教堂大拱顶,等等。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时期中国的历史情况,形成中西方对比,培养学生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的态度。比如了解西方灿烂的历史文明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国内,思考中国这一时期的情况又是怎样,当时的中国处在一个怎样的时期,是像西方国家一样文化、经济大繁荣?还是民生凋敝,处于社会黑暗时期?学生通过横向对比了解到,14世纪的中国处于宋元二代,社会同样处在经济、文化、科技大繁荣时期。

除了横向比较、迁移外,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纵向对比、迁移,使课堂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将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进行讲解,重点讲解《鸦片战争》一课,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则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学习,引导学生以时间为轴,进行相应的分析探讨。在讲授过程中,教师从战争本身讲起,再现历史:鸦片战争中,中国所使用的大炮最远的射程为600米,而发动鸦片战争的英国,其大炮的射程是中国的三倍。中国大炮的炮弹是实心的,就算到达英国的军舰也只能将其打坏,而不能将其摧垮。与之对应的英国大炮杀伤力强,打出去基本能达到让敌方军舰“灰飞烟灭”的程度。通过再现历史,学生首先进行自主反思:为什么两次鸦片战争均以中国的惨败、割地赔款结束?接着通过纵向对比,联系清代“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科举考试中“八股文”“文字狱”等一系列举措所产生的影响,掌握当时本国的历史状况。同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横向对比英国这一时期的历史,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科技取得重大的进步,由此,学生对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产生更加深刻的体会,而不是停留于对战争表面的认识。学生了解了祖国和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才能对国家和民族产生炽热的爱,真正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怀。

三、课后学习:躬行实践,学以致用

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子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人就知识的获取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气力,二是要“躬行”,讲求学以致用。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同样应注重课后活动与实践,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实践亲身感知,学会用这一态度去评价当前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如在讲解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宋元的灿烂文化》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重课后的活动与探究部分,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用橡皮泥、胶泥、土豆等材料试着制作一些活字,排成自己喜欢的诗句或格言,蘸上墨印在纸上,体会古代活字印刷的效果及应注意的问题。学生还可以试着用一根针在磁铁上顺着一个方向磨几下,让这根针变得有磁性,然后将其穿在一段干草上,放入盛水的碗中,观察这个针在水中的指向,看其是否能变成一个简易的指南针。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亲身体验,感知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科技发明的震古烁今。在鼓励学生亲身感知、体验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学以致用,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到的历史知识去关注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与历史有关的事件,比如当下对历史剧的胡乱改编等,让学生通过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实践活动能力。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一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将具体事件放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的能力。学生只有对本国历史文化有了足够的了解,才能对本国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的态度。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初中
浅析中职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