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国两制”的方法论内涵

2015-10-14杨晓亮朱培培

学理论·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一国两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杨晓亮 朱培培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创立蕴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并具有鲜明特色。本文以“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这一侧面为切入点,着力从创新性、求实性、灵活性这三个方面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特色,以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论特色研究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一国两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论特色

中图分类号:D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005-02

“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一构想,已经在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实践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实践渗透着丰富的方法论特色,这一特色集中体现在其理论的创新性、构想的求实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之中。

一、“一国两制”理论的创新性

1.“一国两制”的理论创新,首先体现在它对周恩来同志在外交问题中提出的“和平共处”原则的发展与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用来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它呼吁在处理国际问题、进行国际交流时能够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争取实现多方共赢。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时共存,并且呈现出“和则两利,分则两弊”的态势。和平共处原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是处理资社矛盾的最佳方案。

而在中国,为了以一种最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即在实现祖国统一的同时,不影响港澳台的经济发展,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将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于解决国家统一问题,这不失为一种伟大的创新。他为我们创新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一个崭新思路——在保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大前提下,如何发展、利用资本主义来实现祖国的发展和繁荣。“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已经充分地证明了其高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2.“一国两制”的理论创新,还体现在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进一步丰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1]。因此,在一个国家内一般只会存在一种社会制度,而这种社会制度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它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它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自从国家出现以来,基本上所有国家都是一种单一的国家结构。

然而,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力求以和平的、最优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一个统一的国家中,同时并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国家结构,是“一国两制”构想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突破。但是,这种并存并不是两种制度的简单复合,而是国家在总体上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其中一小部分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样的国家结构是史无前例的。而“一国两制”在港澳地区的实施,以及多年来的稳定发展显示了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睿智和勇气。

3.“一国两制”的理论创新,还表现在它是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造性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理论学说。它在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而“一国两制”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大特色,它进一步扩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理论武器,是无产阶级坚信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条。“一国两制”的伟大尝试在于,它将两个对立的阶级、斗争的阶级融合起来,探究如何将传统的斗争以和平的手段演化。这一伟大构想,不仅对一个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进步也是极其重要的参考。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求实性

“求实”就是“实事求是,具体而言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和精髓。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邓小平同志曾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3]“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我们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是我们党的建设事业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一国两制”的构想正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出发,从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从全体国民(包括港澳台)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产生出来的。

1.“一国两制”构想产生的国际国内背景。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国两制”理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他总结历史经验、综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来的。

70年代以前的中国和世界都处在战乱或战后修整之中。二战结束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针锋相对,整个世界弥漫着战争与革命味道。在这样一个时代,蒋介石倚仗美国的干预,对大陆实行顽愚抵抗,中国共产党试图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内矛盾的设想始终无法实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这种想法,相反,它成为我们党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思想指导被继承下来。

进入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受战争摧残的人们渴望和平,而苏联的解体和第三世界的建立更使维持世界和平成为可能。世界各国开始把目光投向本国的经济建设。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的指导下,经济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世界也步入了正轨。这些都为和平统一提供了可能。

2.“一国两制”构想产生的现实必要性。党的领导人在面对港澳台的统一问题上,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这是国内矛盾,如果非到兵戎相见的地步,那对于中华儿女是巨大的伤害和不幸。如果采用社会主义的方式实现统一,纵使不发生武力冲突就使香港、澳门和台湾都顺利的回归了祖国,那回归的香港、澳门和台湾也不会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样子。且不说港澳台多年来一直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时间跳跃到社会主义制度会导致诸多不适而阻碍经济发展,即使勉强适应,也会阻断我们与国际接轨。我们的社会主义仍处在初级阶段,需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交流,港澳台作为与世界联系的窗口,正是我们借以发展的最好平台。加之,我们大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对于港澳台的进一步发展也提供了雄厚的依托。因此,选择“一国两制”来实现统一是具有不容置疑的现实必要的。

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国两制”就是本着求实性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它是经得起考验的伟大理论。香港回归十几年间,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支持下,香港平稳度过了亚洲金融危机,成功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继续保持世界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的自由港地位。而澳门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走出了一条成功发展之路,澳门的政治建设稳步前行,经济发展快速增长,社会治安大为好转,澳门呈现出一片繁荣、祥和的气氛。

三、“一国两制”策略的灵活性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中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飞速发展,取得了无数傲人的成绩。中国共产党无论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还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战略原则与策略指导的辩证统一。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论的特色之一。“一国两制”的理论构想,就是我们党在解决港澳台问题中坚持战略原则与策略指导相统一的产物。

“一国两制”构想的灵活性体现在:祖国统一后,大陆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与港、澳、台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并存,港、澳、台设立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它们可以保持自己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长期不变。港、澳、台特别行政区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和平共处,共同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努力。这种灵活性,在香港和澳门回归后的十几年社会经济发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国两制”作为实现中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之所以能够变为现实,是因为它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港澳和大陆的生产力发展,以及这十几年来创造的繁荣景象,不但证明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而且也为我们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蓝本,增强了信心,使得我们向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张春燕.“一国两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刍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9).

猜你喜欢

一国两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梁锦松:“一国两制”是香港最大优势
习主席:确保“一国两制”在港实践不走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