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阿昌族宗教信仰多样性

2015-10-14熊甜芳

卷宗 2015年10期
关键词:阿昌族道教佛教

熊甜芳

摘 要:在阿昌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因受汉族、傣族等民族文化的影响,阿昌族的宗教文化比较复杂,形成了原始宗教、南传佛教、道教和汉传佛教并存的现象,长期以来,几种宗教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阿昌族宗教文化中多种宗教和谐并存的局面。

关键词:阿昌族;原始宗教;佛教;道教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2015年一般项目“德宏阿昌族宗教文化研究”( 项目编号:2015Y584);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阿昌族活袍调的活态传承研究”,(项目编号:YB2012059);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德宏世居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多样性的研究”(项目编号:DSK201203)研究成果。

德宏州阿昌族人口为30389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51%,主要分布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梁河县,芒市江东、高埂田,保山地区的龙陵县,大理州的云龙县等地也有少量分布。阿昌,是本民族自称,最早见于我国元代史书,称他们为“峨昌”,明清史书有的把他们写作“萼昌”、“峨昌”、“娥昌”等,用字虽不同,但都是“阿昌”近音字。德宏阿昌族有“昌撒”和“傣撒”之别。“昌撒”主要指居住在梁河县和芒市江东一代的阿昌族,“傣撒”主要指居住在陇川县的户撒和腊撒地区的阿昌族。阿昌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阿昌语支,有梁河和户撒两种方言,一般都通晓傣语,能使用傣文,其先民属氐羌,元代以后陆续进入德宏。

阿昌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与诸多民族相融合。明清时期,由于长期与白族、汉族、傣族交错杂处,因此交往密切,不断融合。因受汉族、傣族等民族文化的影响,阿昌族的宗教文化也比较复杂。首先,各家各户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原始宗教信仰,例如祭高堂、祖坟的祖先崇拜;祭山神、水神、树神等的自然崇拜;祭寨神、家鬼等的鬼神崇拜等等,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原始宗教。自明清以来,南传佛教、道教和北传佛教传入后,与阿昌族的原始宗教经历了撞击、融合、发展的阶段,形成了南传佛教、道教、北传佛教和原始宗教并存的现象,例如户撒境内,不但有奘房、佛寺、皇阁寺、观音寺,家家户户还供奉着灶神、祖宗、财神等。

史书对阿昌族古代社会的原始宗教全貌这方面的记载十分简略,然而,阿昌族社会是从原始公社迈向封建社会的,原始社会的一些痕迹在阿昌族的社会生活中或多或少还是有残余,原始宗教也如此。从新中国成立后对阿昌族的社会历史调查以及近年对阿昌原始宗教的关注,我们仍可以从一些方面看到阿昌族原始宗教的一些痕迹。解放初在梁河的阿昌族村寨还保存着氏族图腾的遗迹以及自己的传说。例如:“喇准”(张家),意为“鹰”。“喇碑”(杨家),意为“太阳”。“喇纳”(王家),意“黑夜”。又称“喇摇”,意为“骨头”。“喇米扬”(马家),意为“马”。“喇翁”(曹家),意为“葫芦”。“喇降”(们家),意为“篮子”。“喇尚”(李家),意为“淡”。在祭祀上,有的氏族用牛,有的氏族用狗,用法不一。现今,各个村寨百姓的祭祀习俗和禁忌中也可以看到原始崇拜的痕迹。梁河地区阿昌族 “活袍”(阿昌族原始宗教中的“经师”)在宗教活动中也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户撒阿昌族乡的阿昌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历史上德宏地区的南传佛教也是从缅甸传入的,传入时间大约在15世纪,即明代中期以后开始传入。到了清朝,德宏境内南传佛教的传播更为普遍,户撒、腊撒地区阿昌族的南传佛教亦属如此,现在能看到的佛寺(当地称奘房)、佛塔,多为清代建筑,由此可以看出,从明代中期以来,阿昌族信仰南传佛教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户撒阿昌族普遍信奉的南传佛教,有朵列、润、曼三种教派,教规、宗教仪式、宗教节日等都与傣族相同,经文也是用傣文书写。认为修行不仅仅在于严持戒律,持戒严谨只是南传佛教的表相而已。祭祀、祈祷、火供、念咒等的仪式,以及断食、烧身、自残一类的苦行,并不能断除烦恼,也不能解脱生死。因此,佛陀在世时,僧团并不注重仪式,也没有诸如唱诵、念咒之类的修行方法。在教派上,朵列因教规严格、见杀不吃而信者较少。曼因可杀生、教规松散而信者甚众。阿昌族佛寺里的和尚称为佛爷,佛爷诵经使用傣文。佛爷有本地人到缅甸学习佛法以后回来的,也有从缅甸请来的或者自己从缅甸过来。

自明洪武年间,西平侯沐英屯兵户撒驻防后,汉族大量涌入落籍,汉传佛教也随之传入户撒阿昌族地区,至清代,陆续在一些村寨建起佛寺,如腊撒的观音寺,朗光的土主庙等,信仰汉传佛教的阿昌族人数较少。主要信仰禅宗,主张修习禅定,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汉传佛教传入阿昌族地区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其他各种宗教信仰,如原始宗教、道教融合到了一起,形成了阿昌族特有的汉传佛教信仰。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从道教的创立、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它与少数民族,尤其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道教最初由东汉张道陵创五斗米道于现在的四川省大邑县鹤鸣山一带,而这一地区是氐羌少数民族活动的地区,所以在最初的信徒里就有很多是少数民族。对着各民族居住的交错融合,道教在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开始传播。到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著名的将领沐英率兵入驻陇川地区,阿昌族聚居的户撒地区就建成沐氏勋庄,在这里修建了皇阁寺和报恩寺,这样道教就开始传入阿昌族地区。

阿昌族道教信仰主要集中在户撒乡一带,但信徒中有很多在信仰道教的同时还信仰佛教,且目前单一信仰道教的信徒数量极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一个是长期以来受到驻扎在这里的汉兵的影响,明朝时建有皇阁寺,并大量屯兵防守,清初又有吴三桂带兵进驻,这样阿昌族人民长期汉兵接触,逐渐受到他们的宗教信仰的影响。还有一个原因是道教和佛教的一些主张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主张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认为积善积德就可以修行成仙,就可以长生不老等。二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阿昌族独特的道教信仰。

综上所述,户撒阿昌族地区,因受汉文化和傣文化的影响,宗教文化也呈现混杂的现状。总的说来南传佛教有较多信徒,汉传佛教、道教信仰也同时存在,也有一定的信众。一部分群众处在南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寺观的结合部,不论是哪个寺观祭祀,他们都去烧香祭拜。而原始宗教也一直存在于阿昌族的社会生活中,在其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原始宗教的痕迹。长期以来,原始宗教、南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形成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桑耀华.阿昌族原始宗教.见张公瑾.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傣族、哈尼族、景颇族孟高棉语族群体、普米族、珞巴族、阿昌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6.

[2] 梁河县政协编《梁河阿昌族今昔》[M].昆明:民族出版社,2003.

[3] 刘江.阿昌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4] 龚佩华.阿昌族[M].昆明:民族出版社,1989.

[5] 张建章主编.德宏宗教[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阿昌族道教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阿昌族的幸福跨越路
——对话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会会长曹先强
佛教艺术
西夏道教补议
龙陵县阿昌族“蹬窝罗”舞蹈的传承和保护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从阿昌族语言活力看“活袍调”的生命力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