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文化——针对“宅人族”现象的研究

2015-10-14艾慕晨

卷宗 2015年10期
关键词:社会角色御宅族亚文化

艾慕晨

摘 要:御宅族是源自于日本的一种文化现象。近年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随同日本的娱乐产业,文化产业一并传入我国,在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细微的变化,无论是词汇含义本身,还是所涵盖的人群,都渐渐开始和日本有所区别和不同。作为一种在青少年群体中新兴的亚文化,它逐渐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旨在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支持网络的理论基础上分析“御宅族”的成因,从“宅人族”积极,消极两方面来分别进行的探讨。

关键词:御宅族;亚文化;社会支持网络;社会角色

御宅族一词源于日本,主要用来形容一类对于动画,漫画,游戏具有过人的鉴赏能力,知识水平以及游玩能力的特殊群体。御宅族钟情于并精通于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并根据这些领域的不同又有着精细的划分,如“军事宅”“萌宅”“电脑宅”“技术宅”“游戏宅”等。而传入中国之后,由于对于词汇本身的理解和渊源有别,中国式的“御宅族”范围更为广泛,主要是保留了原有“御宅族”“足不出户”的生活特点。

1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中的“宅文化”

据一份面向于上海本地大学生的,针对“宅现象”所进行的生活情况的问卷调查统计(该问卷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有效问卷超过1000份。),其中参与问卷的男女人数相当,21岁到22岁占据了整个问卷总人数的50%,来自于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分别达到了总人数的14.6%和12.5%,是问卷中

总共29所高校中参与人数最多的高校。参与的学生就专业划分以工学32.8%,文学20.9%,管理学16.2%,经济学11.9%这四大专业参与的人数居多。而1000名学生其中有67.5%的人表示经常一直呆在家里或者寝室,表示偶尔呆在家或者寝室的学生达到30%,表示从不的学生只有2.5%。就多选的问题,平时在家或者寝室主要做些什么,有89.7%人表示在家上网,70.2%的人表示休息,53.2%的人表示看书学习,52%的人表示看电视。关于更加喜欢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有53%的人表示更加喜欢现实世界,有40.9%的人表示都喜欢,只有极为少数的6.9%的人表示喜欢虚拟世界。在问卷的1000人中,有93.9%的人表示听说过"宅"现象,当被问到是怎样接触到“宅”这个群体时,56%表示是听说,而26.73%的人直接表示自己就是“宅男宅女”。在对于是否愿意和宅男宅女交朋友时,77%的人表示无所谓,而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宅的印象(限选三项),81%的人认为是过于依赖电脑。56%的人认为是不喜欢接触陌生人群,作息时间不稳定,专注于某种个人兴趣,生活习惯懒散也都占到了30%以上。

从问卷的情况来看,59%的人认为网络是造成宅形成的原因。从平时在家或者寝室主要做些什么的题目中也可以看出,更多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的闲暇时间选择了上网,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成为宅男宅女形成的温床,足不出户就可以购物,交友,叫外卖,这为宅男宅女的产生和散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方式和渠道。但作为参与答卷的大部分学生也对宅文化产生了忧虑,在“宅现象”对于社会的影响的题目中(多选),49.95%的人认为宅文化会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可能促使人们对身边事物过于冷漠,认为宅文化拥有消极的作用,于此同时,也有38.87%的人认为宅现象改变人们的生活,可以引起交往方式的变革。35%的人认为是一种新文化,可以让青年人有更多生活方式的选择空间。在这个数字上也可以充分说明,当代的青年大学生对于宅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是双方面的。参与问卷超过六成的学生认为宅现象并不利于发展个人人际交往的能力,超过四成的人认为宅现象会导致自闭,引发心理疾病,只有两成的人认为宅现象对个人的发展并没有实质的影响。从大多数学生对御宅族的印象也可以反映出整个社会目前对于御宅族的态度,不善于与社交活动,乏于同人群交往沟通的能力,沉溺于某种兴趣,生活态度懒散。

作为一种外来的亚文化,在于传统文化的对抗中,“宅文化”被披上一种否定的文化色彩,但其实“宅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必然在经历自身不断的发展,衍化,也同时具有自身的两面性。

2 社会学角度:社会支持对于“御宅族”的支持以及欠缺

从研究者各自的研究理论和相异的研究目的,对社会支持的划分有多种方法。笔者采用将社会支持分为情感支持(如情感安慰)。物资支持(比如金钱,物质支持等亲社会性行为)。信息支持(在遭遇困境时可以得到解决性的意见和指导)。陪伴支持(满足自尊需要的支持,提高个体自我价值感的言语和行为)。

情感支持。大多数御宅族在虚拟世界里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而在这个空间里或是有志趣(爱好或者兴趣)相同的朋友,或是有共同需要的群体,需要借助一个虚拟的空间相互连接(比如同性恋群体)。而虚拟空间最便利的特点之一就是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一个完全虚拟的自我形象,所以一个人在虚拟世界最扮演的角色完全可以自由掌控,并且更多作为“秘密”需要发泄出来的困惑和苦闷,更多人都更加倾向于对陌生人进行倾诉。在毫无利益冲突的环境下,在虚拟空间之中结实的人很容易立即建立弱连结(弱连结是社会连结的一种,具有互动时间段,彼此情绪强度弱,低亲密感等特点。)而在虚拟空间里,更容易建立这种情感上的信任感,也更容易得到安慰和理解。

物资支持。随着网络社会的扩张,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与人在虚拟空间之中建立的联系逐渐超出了虚拟空间的范围。比如在虚拟空间可以购物,订餐,工作(网络工作,写作工作等),甚至谈恋爱。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个人的信任基础上,在获得情感支持的同时也有物资的支持,包括物资支持的付出。

信息支持。在情感支持中提到的情感安慰,当遇到生活中难以解决的事情,虚拟空间往往又提供了一个特别广阔的平台,在生活背景,个人资料全部隐藏的情况下,一个人可以在一个众人聚集的虚拟平台袒露自己的困境和不幸,并在此可以得到众人的意见和指导(包括专业人士和非专业的免费指导),安慰和理解。天涯论坛的情感天地以及百度知道都提供着这样一个平台。甚至可以在互动的过程中找到与自己有相同遭遇的人,得到更多经验和指导。这对于很多青少年“宅人族”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多数“宅男宅女”过于封闭外部世界,与人的交往能力有限,所以在网络中寻求帮助是一个帮助他们解决困境的重要途径。

陪伴支持。大多数“宅人族”拥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比如“偶像宅”,“漫画宅”,“军事宅”等等。)这样的青少年基本上把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放在网络上,也会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网友”聚在一起,通过本身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基于兴趣爱好之上的能力特长,(“偶像宅”对于偶像,“漫画宅”对于漫画的了解程度。)在此基础上获得了相同爱好者的肯定和支持,充分满足了自尊需要,也可以充分获得提高个体自我价值感的言语和行为。

综上所述,虚拟空间为“宅人族”提供了一个社会支持网络,一个基于虚拟世界的社会支持网络。在这个网络之中“宅人族”可以获得来自于各个方面的社会支持。但同时这个网络是不完善的,它缺少很多现实中社会支持网络所不具备的众多方面。在情感支持中,长期获得来自于非现实的情感安慰,使得很多青少年“宅人族”对于虚拟世界的依赖性大大的提高,这也使得他们更加抗拒融入现实世界。获得物资支持的一方面就是上升的网络诈骗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很多青少年“宅人族”在现实生活缺乏生活经验,在虚拟世界又很容易同陌生人产生连结和信任,因此也大大的提高了他们被欺骗钱财的概率。信息的支持同样在虚拟世界里并非完全可靠。对于极易被外界环境影响的青少年来说,“宅人族”更属于易受感染的人群。在虚拟空间里获得的信息支持,很多来自于偏激的同类,甚至是错误的思想诱导,而虚拟空间的匿名性程度之高,再加上言论自由,让各种言论轻而易举的就被他们所吸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必然对于他们的成长都是有着相当消极的影响。再对于陪伴支持而言,很多“宅人族”对于自己钟情的事物的喜欢,到达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境界,导致了很多人荒废了学业和大学生活(比如“游戏宅”。在大学中被退学的学生中,“游戏宅”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数目。)在获得肯定和认同之后,很多人竞相去效仿他们之中的“模范人物”,成为一种错误典范(比如“偶像宅”经常不惜重金去买同一个偶像的同一张专辑,以此显示自己的忠诚和狂热。在满足了自尊的需要,充分获得提高个体自我价值感的言语行为之后,却产生了非常差的连锁效应,而且这种意义上的满足和肯定,并非建立在传统价值观之上的。在虚拟世界得到这种带有偏差的肯定之后,更加不利于“宅人族”融入传统价值观的现实社会之中。

3 喜忧参半的“宅文化”

“宅文化”是我国从众多国外文化吸入进来的一种,代表着一种文化的进步和向前,它一方面塑造了一种新兴人类,在这类人群中推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比如日本的ACG产业。),有利于“宅人族”把自身的爱好兴趣发挥成特长。另一方面,“宅人族”也成为刺激低迷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比如日本有名的少女偶像团体akb48,她们的主要受众群体即为“偶像宅”,而她们的专辑在首日就售出117万张),他们为低迷的消费市场注入了新鲜的刺激活力。而另外一方面,“宅人族”的生活方式严重的限制了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交际能力,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心理发展明显滞后于生理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在虚拟世界中塑造的角色同现实中塑造的角色往往会出现矛盾和冲突,造成角色冲突的现象。在青少年成长的特殊时期,非常不利于他们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容易引起自闭,消极厌世等诸多不良反应。

近年来,随着网络越来越普及,网络技术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多青少年步入了“宅人族”的行列,对于这种趋势应该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如何帮助更多青少年“宅人族”摆脱宅人的行列融入社会生活,从虚拟的世界里走入现实世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 焦信敏 华南师范大学

[2]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尹渭莉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期刊]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3]大学生“宅人”生活特点与心理特点调查研究——兼与非“宅人”比较 乐曲 华南理工大学

[4]论日本动漫文化和宅现象 王卉 浙江大学

[5]御宅现象研究 王申 河南大学

猜你喜欢

社会角色御宅族亚文化
日本动漫宅人达685万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个体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社会角色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入手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从婚礼与生育礼看维吾尔族女性社会角色的转换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日本“宅文化”消费市场商机凸现“御宅族”助推经济引人关注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