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嘎老”一词多译现象后的翻译之争

2015-10-14胡健

卷宗 2015年10期
关键词:争议

胡健

摘 要:作为侗族著名特色文化,被广泛汉译为“侗族大歌”的“嘎老”一直受到国内外注目。但由于“嘎老”自身的多重内涵、内涵的不同解读以及民族归属性等因素,“嘎老”英译出现了多个类型的译本。本文从“嘎老”一词多译现象出发,分析其背后三大争议。

关键词:“嘎老”;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翻译;一词多译; 争议

1 引言

1953 年, 薛良在《侗家民间音乐的简单介绍》中首次将侗人的“嘎老”汉译为“大歌”。之后, 萧家驹在《侗族大歌》一书的序言中采纳了薛良的翻译, 首次澄清了这个汉译名称的原委:侗语中“嘎” 即“歌”,“老”即“大”,“大歌”一名是侗话名称的直译。(萧家驹1958:6)应该说, 这种“嘎老”等于“大歌”的汉译方式很快得到了侗人局内学者的普遍肯定。(杨晓,2008)然而在英译上,是从“嘎老”进行原点翻译还是以“侗族大歌”的汉译为桥梁再英译,现在尚未出现相关规范。此外,国家采取了拉丁字母的形式,帮助侗族创造了文字,这也为侗族专家、翻译工作者呼吁使用新创侗文进行英译埋下了伏笔。

2 “嘎老”一词多译现象后的三大争议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嘎老”一词多译现象十分严重,主要包括英语直译类、侗语音译类、拼音类(分为加侗语和加英语)、侗语加英语类四类。“嘎老”一词多译现象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受三大争议影响。

英语直译类:Grand Dong Chorus / Grand Dong Songs/ The Dong Big Songs/The Dong Chorus/Dong Minority Big Song/Grand Songs of the Dong Ethnic Group/等;

侗语音译类:Gaeml Al Laox/gal laox/Gal Mags/Gaeml KaLau/Kgal Laox等;

拼音类(加侗语):Dong Gallaox(或Dong gal mags)/Dong KaLau/Dong Nationality Dage等;拼音类(加英语):Dage (polyphonic folk songs)、Dage Songs等;

侗语加英语类:Kam Grand Choir、Kam Big Song等

2.1 “侗族”称谓之争

称谓之争主要反映在对“侗族”这个称谓词的处理上。根据维基百科,国际上通常将侗族英译为Kam,我国国内将侗族统称为Dong,侗族人民自称Gaeml。根据名从主人原则,“嘎老”本应采用Gaeml,但该词的认同度不如Kam和Dong;此外,“侗族”是相对非侗族人们而言,故侗语音译类中甚至有译本放弃民族称谓,直接译为gal laox/Gal Mags或者Kgal Laox。故在民族归属性上,“嘎老”使不使用称谓、使用以上哪个称谓都存在争议。

2.2“嘎老”内涵之争

随着时代变迁,从“嘎老”到“侗族大歌”再到“嘎老”,“嘎老”的内涵经过了一段演变过程。民间层面,受汉译“侗族大歌”的影响,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侗人对于“嘎老”持有各种理解。而当前学界对于“嘎老”也存在两种界定:

第一、大歌, 原本只是侗族多声歌的一种, 即男女歌队在鼓楼正式对歌时唱的一种多声歌。由于这种歌贯穿于鼓楼对歌的始终, 其他多声歌只算是其中的插曲, 因此它成为侗族多声歌的代表。后来约定俗成,人们就把“大歌”视为多声歌的总称。(张勇2003:11-16)

第二、侗族民间对其多声部民间歌曲并无总的称谓, 更没有把多声部民歌都叫做“大歌”。其具体的,不同类型的多声部民歌都有恰如其分的确切名称:嘎老、嘎所、嘎锦、嘎节卜、嘎腊温、嘎萨困等。“大歌”(即嘎老), 只是侗族多声部民歌的一种, 它不是,也不可能包含其他种类的多声部民歌。(杨秀昭1994 :30 -47)

所以,“侗族大歌”不能涵盖或者与“嘎老”画上等号。所以,不少侗族学者、译者认为以汉译为基础的英译无法全面传递其内涵,同时也出于保护民族文字文化的目的,呼吁直接采用侗语翻译。

2.3“嘎老”用词之争

除开避开内涵之争的侗语音译类和拼音类(加侗语),其他类型出于对“嘎老”内涵的不同理解,使用了不同的表达,集中于“嘎”(song和chorus)和“老”(grand和big)。

“噶老”中的“老”既含有大之意,也含有众多和古老之意,因此,主要表示体积、形状的big与其内涵并不相符,且较为口语,同时还有机器翻译之嫌。Grand则用于表示身体上或美学上给人以深刻印象,暗含庄严、磅礴气势或引人注目,符合“噶老”多声部的磅礴气质。

“噶老”既是歌唱形式,又是歌曲种类。就前者而言,song 即对应“噶老”这种多声部歌曲种类;而后者的侧重于这种演唱类型,即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chorus则对应“噶老”演唱类型。

汉语拼音类译本(Dage 或者Dage Songs)属于借词。虽作为一种包容性很强的语言,英语的“中文借词”行为是在广泛使用的基础上、或对英语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基础之上才可借入,比如feng shui(风水)、guanxi(关系)等。就这个意义而言,Dage (polyphonic folk songs)远不如与Kam Grand Choir(维基百科侗族词条)[7]\ Grand Song of the Dong Ethnic Grou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以及Dong KaLau(德国老虎鱼Stockfisch唱片公司录制的“噶老”唱片)[9]等译本在国际上的认可度高,也不如基于弘扬侗族语言文化目的的侗语译本。

3 结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随着对外开放不断加深,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海外推介迫在眉睫。“嘎老”自身的多重内涵、内涵的不同解读以及民族归属性等因素,激发了“嘎老”一词多译现象。同时,这种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一词多译现象不单单体现了称谓、内涵和用词上的三大争议,而且从深层而言,反映出侗语、汉语、英语之间的跨语言翻译权力博弈和中外跨文化交际过程。

为了更好地让世界了解“嘎老”和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译者作为这种跨语言文化交际的经手人,必须做到兼顾民族特色和国际认同。国家相关部门也应关注并规范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翻译,尽早出台相关翻译规范,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薛良 1953:《侗家民间音乐的简单介绍》[ J] 《人民音乐》XII

[2]萧家驹 1958:《侗族大歌》[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3]杨晓 南侗“嘎老”名实考——兼论侗族大歌一词的多重内涵[J] 北京:中国音乐学2008年02期

[4]张勇 1984:《侗族民歌的分类与侗族大歌的籍贯》[J] 《贵州民族研究》II

[5]张勇2003:《侗族大歌:民族的瑰宝》[J] 《贵州大学学报》II

[6]杨秀昭 1994 :《侗族民间歌曲类论》[J] 《艺术探索》I

[7]维基百科[OL]EB/. http://en.wikipedia.org/wiki/Dong_people

[8] 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en/RL/00202

[9] http://www.verycd.com/topics/140925/

猜你喜欢

争议
性侵未成年人新修订若干争议条款的理解与适用
股票继承引争议
“感谢贫穷”是 毒鸡汤吗
蔡依林 在争议中勇于改变
争议一路相伴
双标重的争议处理——以案说法
20
自主招生:在争议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