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州市社区居民体育态度调查

2015-10-14程伟

卷宗 2015年10期
关键词:社区居民调查

程伟

摘 要:对城市居民体育态度的调查显示:居民体育意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体育价值的认识也渐趋深入,但参与体育的意识依旧不强。建议加大体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强化“终身健身”等健身理念,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促进全民健身。

关键词:社区居民;体育态度;调查

1.问题的提出

近年,越来越多的居民意识到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保障自身生理机能的良好状态,还可缓解因激烈社会竞争所引发的各种心理疾患。可以说,体育锻炼已成为现代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态度是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一般认为,体育态度的形成会对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及其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2.研究对象和方法

为了解城市社区居民体育参与的态度,本文选择了常州市锦绣社区18周岁以上各年龄段的居民,以其体育态度作为调查研究内容,力求全面掌握影响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因素。

采用文献资料法,为写作提供理论支持与分析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2份,回收率为94.7%。其中有效问卷130份,问卷有效率92.2%。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居民对体育赛事、体育新闻有较高的关注程度

调查显示:居民主动关注体育比赛、体育新闻的人数占34.02%,被动关注、随意关注人数比例约为12.57%、47.47%,完全不关注的比例仅为5.84%。这一结果与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正相关度。

调查还显示,居民对体育关注程度的高低与性别、年龄有较大关联。主动关注的男性(40.79%)明显高于女性(26.23%),而不关注、被动关注、随意关注的人数比例则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这与不同性别间性格存在的差异有关。年龄的差异也重要影响居民的体育态度。主动关注体育比赛、体育新闻最多的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37.79%),其次是60岁以上人群(34.86%)、30-40岁年龄段人群(34.40%)。主动关注程度最低的是40-60岁的中年居民(29.64%)。这一结果与个体在社会、家庭中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

3.2 居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程度还不足

1995年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21世纪发展大众体育的纲领性文献,之后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2001-2010年)规划与《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两个连续性文件。

尽管这些带有指导性意义的计划纲要出台已多年,但居民对其的了解程度依旧处在低水平。全面了解计划纲要的只占12.69%,略知情况的比例较前几年有上升,但从没听说的比例依旧较高。

对纲要全面了解的男性(14.51%)多于女性(11.46%),而完全不知道的女性(36.78%)比例高于男性(31.23%),这与女性体育关注度偏低有关。老年人对计划纲要全面了解程度(12.70%)高于其他年龄段,这与他们关注体育程度高有直接关系。从没听说的比例最高的是30岁以下群体(34.40%),这与年轻人的爱好有关,他们更多关注竞技体育,享受 “更快、更高、更强”的刺激与快感。

3.3 居民对体育锻炼的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体育锻炼的作用有二个层次,一是具有增进健康、疾病康复等作用,一是具有休闲娱乐、扩大社交等作用。调查发现,有77.10%的居民认可体育锻炼与健康间的因果关系,拥有良好的健康保障意识。这几年,认可体育休闲娱乐功能人数的增多说明居民对体育锻炼作用的认识已有较大的升华,他们认可体育锻炼不是人在失去健康后才想起的补救方法,而是丰富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一剂良方。这是引导居民在健康时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有利条件。

调查显示,女性认为体育锻炼仅限于第一层次的人数比例高,这与性别差异性相关,与女性在社会、家庭中承担的角色也有一定关联。调查还显示,认为体育作用仅限于第一层次的60岁以上的人群比例最高,这与老人希望借助锻炼保持健康,减轻儿女负担有密切关系。而这方面比例30岁以下人群最低,这与年轻人活泼好动、乐于借助体育结交朋友的开放性格有关联。40岁以下人群对体育休闲娱乐作用的认可度较高,他们虽忙碌但观念开放,认为借助体育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3.4 居民的健身锻炼意识较为淡薄

由于居民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上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居民对“个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也不同。在闲暇能够经常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只占总人数的22.23%,而不参加人数比例高达24.75%。其中男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高于女性。60岁以上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最高, 30岁以下人群其次,比例最低的是40-60岁的人群。这一结果与各年龄段人群的现状相关,老年人渴望健康,年轻人活泼好动,他们更乐于参加体育活动,而中年人多数生活工作负担较重,他们更趋向于睡觉、看电视等不耗费体力的休息。总之,居民利用闲暇进行健身锻炼的意识仍十分淡薄。

4.结论与建议

由于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已成为居民常见的健康问题,加上各种心理疾病发病率趋高,人口健康问题令人担忧。改善健康状况,关键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而最经济、最简便、最有效的办法是体育锻炼。但是在城市社区中,因居民的文化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有差异,生活习惯、条件等也不同,造成人们体育态度呈现多样性的特点。总体来说,居民体育意识普遍有提高,对体育价值的认识也渐趋深入,但离理想状态还有比较大的距离。

针对现状,要加大体育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力度,营造良好健康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居民关注体育事业的发展,形成“终身健身”、“健康第一”等健身理念;要大力普及城市社区体育,社区应有计划派专业人员进行体育指导,为不同人群科学健身提供指导,有意识创造积极的休闲文化,引导居民正确的体育态度,使居民能够以体育娱乐调整身心、提高素质、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庞元宁.试论中国不同年龄人群体育现状[J].体育科学,2000(1)

[2] 李相如等.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1(2)

[3] 孙淑惠等.社会各阶层体育态度与行为的调查报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5)

猜你喜欢

社区居民调查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四川部分高校体育场馆服务于乡镇居民的现状与分析
基于问卷调查的居民社区安全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