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抓扶贫党建引领显成效
2015-10-14罗冰荔
罗冰荔
摘 要:凌云县以党建引领发展,扶贫攻坚推动跨越,按照“创先争优”、通过开展“双带双变”“构和谐”的思路,围绕“扶贫开发,推动发展”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党建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党建;扶贫;显成效
凌云县地处广西西北部,是集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贫困地区、大石山区于一体的特殊县份。县域面积2053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其中4个瑶族乡)110个行政村(社区),2012年末总人口21.9万,其中农业人口19.8万,汉族、壮族、瑶族分别占总人口的45%、33%和22%。境内属山岳地形,海拔在250-2000米之间,喀斯特石山区占40.4%,土山面积占59.6%。年均降雨量1669.6毫米,是广西的暴雨中心。森林覆盖率77.41%,人均林地面积11.79亩。有耕地14.5万亩,人均0.66亩;水田5万亩,人均有0.23亩。1984年国务院划定为特困县,199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享受少数民族自治县待遇,2012年国务院划定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1 党建引领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思路及做法
凌云县以“党建引领扶贫”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扎实推进全县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初步探索出贫困大石山区推进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新模式、新路子。一是扎实开展 “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二是以“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等活动为契机,在全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支部学陇雅争先进,支书学天来争优秀”活动,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学有榜样,争有目标”; 三是通过开展“双带双变”(即抓示范带党建,使基层组织变强;抓党建带产业,使产业结构变优,促进基层党建和特色产业协调发展)和“双培双促”(即把农村党员骨干培养成经济能人,促进农村能人队伍建设;把农村优秀经济能人培养成党员,促进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促进优秀乡土人才培养)活动,让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四是通过开展“双挂双强”(即选派县直部门优秀干部挂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选派先进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到后进村挂职指导)活动,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五是组建“六个一” (即帮扶村要有一名县委常委领导联系指导,一名第一书记主抓,一名组工干部蹲点,一名驻村,一名大学生村官入村,一名经济能人带动)扶贫服务队伍为扶贫开发做好组织保障;六是结合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引入竞争机制,推行 “政府挂牌、‘两委竞标”工作机制,搭建公平竞争平台,探索实行农村扶贫攻坚农业产业项目竞标制度,增强党支部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心。
2 党建引领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
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凌云县紧紧围绕自治区“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战略部署,以生态建设为主线,发展生态农林经济、工业循环经济、生态旅游产业经济,以扶贫攻坚为重点,切实加快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致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据统计,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99亿元,同比增长12.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09亿元,增长30.5%;财政收入1.46亿元,增长20.12%;农民人均纯收入3798元,增长1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41元,增长14.98%。
虽然凌云县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制约凌云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贫困人口数量庞大,深度贫困人口比重高。目前,全县还有67个贫困村。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全县贫困人口10万人左右,贫困发生率在50%左右。二是资源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的矛盾突出。凌云地处桂黔滇喀斯特地貌向南蔓延扩散的生态安全屏障区、珠江流域水源地被污染和破坏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大百色水源地上游水源涵养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境内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要,区域限制性、禁止性开发比重大。三是贫困人口因灾因病返贫率高。由于农业基础差,底子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粮食生产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农民自我积累少,一遇到大的自然灾害,已越过温饱线的贫困户又重返贫困之列。四是扶贫开发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凌云县财政较为困难,扶贫开发主要依靠国家和自治区投入,而国家和自治区投入的扶贫资金与全县艰巨的扶贫开发任务的需要有一定差距,市、县基本没有配套资金。
3 党建引领扶贫开发工作形势的思考及建议
在党建引领扶贫开发工作中,按照“强基础、调结构、重民生、夯基层”的工作思路,努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带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让贫困群众得到更大实惠。
(一)以党建为抓手,锁定对象为基础,解决重点区域发展问题。一是切实抓好党建引领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锁定党建引领贫困区域和贫困对象,让贫困区域和贫困农民享受政策,得到实惠,得到发展;二是认真实施规划与管理。党建引领扶贫开发项目做到“计划围绕规划下,项目按照规划做,资金随着规划走”。
(二)以党建为引领,“制度创新”为要求,解决民生问题。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根据人民群众的愿望决定工作走向,围绕农民需求来确定工作重点,以改善党群关系、巩固民心基础来衡量工作成效,促进干部联系群众制度的创新,把干部作为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建设的主体,不断巩固和发展干部作风建设的新成果,调动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县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一事一议”的模式积极带动广大人民群众抓好贫困地区及边远山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继解决贫困群众饮水难、行路难等实际问题。
(三)以党建为契机,“群众增收”为根本,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一是拓宽设置,党组织建立在产业上。围绕产业建支部、技术建支部、项目建支部,采取“支部+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党小组+产业示范区”等形式,在全县形成 “茶叶党建”、“桑蚕党建”、“烟叶党建”、“油茶党建”等较为有特色的党组织。同时,抓好县乡(镇)、村企、村协、村村结对共建,与产业党组织之间采取“一帮多”或“多帮一”模式结成共建对子。二是优化资源,把人才集聚在产业上。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平台作用,开设“流动党校”。组织开展集中学、错开学、娱中学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村党员素质,为产业党建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先锋引领,把党员先进性体现在产业上。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党员带头返乡创业。建立甜玉米种植加工、竹编等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基地。实施“党员素质提升工程”,开展产业培训和创业就业、劳动力转岗就业培训。
(四)以党建工作为目标,“项目帮扶”为抓手,解决战斗力的问题。落实党建工作,转变干部作风,彻底转变农民群众的致富观念,把公益项目、惠民项目、民生工程都以支部的名义组织实施,编制种植、养殖项目定点帮扶党员,确保党员有能力起到表率作用,进而增强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支部+协会”的模式,建立了“农村党员农业科技现场培训基地”,在实践中解决思想,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进外来项目,统筹城乡发展,为广大群众长期致富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