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中对“新课标”理解的偏差
2015-10-14叶文照
叶文照
摘 要:“新课标”实施以来,广大中学教师面临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何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其中的一些新思想、新理念,在教学中避免形式化和绝对化,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使之符合教学改革的精神。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几种错误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教育;理解;贯彻;偏差
新课改的新理念和方法为中学体育教学带来了强大的活力。然而由于长期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以及对新课改精神领会的不彻底,目前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还难以融会贯通,部分教师茫然中形成了观念上的误区,本人总结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特做出以下分析:
1 忽视技术技能的教学
运动技能是指运动技术内化为人从事运动的一种能力;技术是指合理有效完成运动的方法。运动技术一旦被人掌握,就成了人所具有的技能。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观点也应运而生,于是就衔生出一种忽视甚至是鄙视运动技能教学的现象。部分教师认为:新的体育课重视主体教学、快乐教学,就可以不讲技能的传授和提高,只有学生玩得开心,尽兴就可以了。不否认,作为一节课它是成功的,但是它决不能成为课改的导向性目标,这些课的教学,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利用了学生的现有的运动兴趣和技能,却没能充分做到激发其运动兴趣和获得新的技术技能,这与中学阶段体育课程的水平目标要求不符,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更是相距甚远。随着年龄的增加,见识增多,中学生对运动内容的需求不可能总是游戏、舞蹈,他们渴望参与更复杂、更激烈、更刺激的运动,并在其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张扬个性。而没有较扎实的技能作为基础,没有高质量动作的完成,这些是不可能实现的。总之,离开运动技能的传授,体育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是一句空话。
2 自主性学习不是“自流式”活动
“自主性学习”就是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自主性”学习不是简单的放手让学生去自由活动,而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启发,引导学生,注重练习过程的调控,尊重学生差异,精心设计情景,使他们主动参与,人人收益。例如在篮球技战术教学中,首先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合理分组搭配,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对手情况,讨论、设计一些战术安排,如怎样进行“三打二”、“二打二”、“三防二”、“二防二”等,并在实际运用中,评价、改进、再练习这样的过程,就可以使学生激活思维,勤于探究,通过最大限度释放自己的创造性,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和态度的目的。所以,“自主性”学习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收放过程,前面所提的现象,只是满足了学生(或是一部分学生)的运动热情,锻炼了身体,这与“自主性”学习的初衷相距甚远。
3 师生“互动”形式单一
师生互动是一种既有集中又有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氛围,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这一先进理念,却有被简单化、格式化的倾向。例如:在课中常听见这样的提问:“怎样才能投得远呢?”、“如何才能滚动圆滑?”、“要想跳得远,双腿应怎么样?”等,多是老师问学生答或是自问自答,内容不外就是技术要求、动作要领,形式单一,也没能做到启示、诱导、激思。如果老师能在课前精心准备设计,如练习前滚翻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去做动作,老师、学生共同评比,再由老师做出几种不同的动作,让学生讨论,师生归纳总结,得出合理结论。其中老师进行设疑:“为什么这样做比较轻松?”、“为什么这位同学动作滚动不快?”等,再提示球的滚动形式,去诱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打开思维,在练习中想,想中练,想练结合,真正做到师生互动起来,且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通过体会探索,获取的知识要记得牢得多,也有用得多。没有能真正做到启示、诱导,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练中想、想中练、想练结合,真正的师生双方互动起来。
4 合作教学形多于实
合作教学是活泼学习形式的有效途径,其形式颇多,有小群体教学,配对教学,同质或异质的教学等,但在具体运用中,如不能对合作教学的目、时机及过程认真设计,就可能出现“有形无实”或“形多于实”的现象,如在小群体教学中分组随意,没有考虑学生平时交往情况和运动能力情况,出现了组内的“派别”和“等级”,使一部分学生成了活动中的陪衬,而组与组之间由于运动能力的差异,使有的小组由于缺乏竞争失去练习的热情,或者转移了兴趣。还有在分组小议时,因主题不明,设疑不够或老师的安排时机不恰当等原因而表面议论,实际上议论不起来,老师在合作教学中缺乏足够正确的引导和启示,学生仍处于受被动的地位。首先师想到的是“面向全体”,尽量使每位学生都能置身一个“舒适”的环境之中,以便相互交流和呼应,愉快参与活动;第二把握“均衡度”,使小组间有一定的竞争;第三注意活动内容的“适宜”,安排的教材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探求欲望;第四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从而营造一个“人人进步”、“组且争先”的良好氛围。
5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口号化
思想品德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大多落实措施不力,学生这方面的素质并没能在教学中得到明显提高,体育课中学生纪律性和吃苦精神仍是让大多数老师头痛的问题。可见,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教育理念不能简单口号化,应渗透到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掌握中去,教学中应自然导入,有针对性,善抓时机。教师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教育因素的抽象概念尽量具体化,尽可能使之变为可操作性的指标概念。例如:对“良好体育道德风尚”这一目标进行如下操作:1、遵守竞赛规则。2、公平竞争。3、尊重裁判、对手和观众。4、胜不骄、败不馁。这样就避免了生硬套话的空洞说教,使教育内容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
以上是本人教学、教研中一点心得,难免有管中窥豹仅见一斑之嫌,其中大多是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供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