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2015-10-14王亚飞

卷宗 2015年10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王亚飞

摘 要:独立学院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高等教育,在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趋同化现象。本文将其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五个方面进行比较从而说明二者的趋同化。最后根据二者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进行建议:独立学院走“双元制”的模式;高等职业教育走校企双主体的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 研究背景

(一)问题提出的缘由

高等教育大众化正朝着纵深方向发展。独立学院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是高等教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独立学院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经过调查发现这两种学校不同性质的学校发展出现趋同化。那么,二者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具体有什么异同?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哪些问题?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对独立学院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标准、现状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分析,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所在。

(二)概念界定:

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在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中没有准确明白的定义,在学术界中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大多数学者分析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时通常都从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课程、教学等方面着手,因此,本文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1]

2 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

根据表1显示,独立学院和高等职业教育都将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但独立学院强调培养复合型专门人才,强调人才应用、技能和素质全方位培养,即独立学院重视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关注人才对某一职业群的适应能力;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加强调“生产服务于第一线”,也就是强调满足用人单位具体某一职业岗位人才的培养。

在专业设置方面,二者均强调面向市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无论是独立学院还是高等职业院校,都是依靠市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成立之初就决定了其使命是为地方、区域和市场经济服务。但与独立学院不同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是定位与具体的职业岗位的,所以他们的“亲商理念”特别浓重,专业设置比独立学院更加市场化和具体化。

关于课程体系的设置,二者的设置都要求符合人才的培养目标。正因为如此,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更加强调综合职业能力,因此课程体系更强调专才知识,细化到具体岗位工作,所有开设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是围绕着这一具体的职业岗位开展,较独立学院而言更加狭窄同时更加细化。

在教学体系上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化以及校内外的理论实践的结合;在评价方面强调围绕培养目标的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客观科学的评价。

根据表2显示,独立学院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模糊,重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轻实践技能训练;在专业设置方面,专业设置脱离市场经济发展,带有盲目性;在课程体系上,课程的内容严重脱离实际需要,重理论轻实践;从教学方式上来讲,二者均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缺乏教学活力;在评价方式上均较为单一,以知识评价为主。

通过图表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独立学院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均存在趋同化现象。在现实情况下,教学目标的模糊和专业设置的盲目性与学校发展脱节市场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独立学院和高等职业院校的产生及存在一直并始终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一旦院校的发展脱离市场和经济,那么培养目标的模糊性和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必然发生。二者的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状况的陈旧单一与教师的成分密不可分:独立学院的教师多为母体高校的退休教授和近年招聘的研究生,知识结构老化、教学经验欠缺;而高等职业学校市资更是陷入瓶颈状态,专任的教师偏少,“双师型”教师缺乏,而占教师大部分比重的是外聘的兼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必然大受影响。

3 独立学院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表3中,关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是来源于德国的“双元制”。德国的“双元制”是一种强调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元制”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以后在社会上的就业适应、竞争发展方面的能力,在工作中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的能力,同时具备独自操作、应用、维护以及维修的能力,以及协作、交往、自我提升等一系列能力。”[7]由此可见,我国的独立学院和德国的“双元制”在人才培养理念和定位上大致相似,这就给我的借鉴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议如今在国内已经有成功的例子--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9]“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职业岗位确立目标,强调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是特别强调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强调“亲商理念”,开设企业订单班,开设企业专业课程,并与企业商家共同商定专业方向及其相关课程。

总之,独立学院在实行“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将两种不同性质的高校从人才模式上区分开来,并且引导他们朝着各自不同的人才培养理念上健康的发展下去。

文献参考

[1] 徐小君.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5).

[2] 周丹 , 李晓辉. 独立学院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2.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 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方案[Z].2005.

[4] 李刚. 浅析我国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J]才智,2014(13).

[5] 胡青华,张俊杰. 面向中小企业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2014(3).

[6]关永承.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华章,2013(31).

[7]雷正光. 德国双元制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J]外国教育资料,2000(1):78-79.

[8]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四川省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立项名单的通知[Z].2014.

[9] 贡亚丽,史小波,袁丽娟. EDA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技能人才培养为例[J]高职高专教育,2010(33).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