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标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与意义

2015-10-14王敏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目标管理学生管理

王敏

摘 要: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和人们教育理念的逐渐提升,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在现有条件下抓好学生管理工作是提升办学质量、提升社会效益、博得家长和学生满意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此,提出了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来与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进行结合,以期待能够为学生管理提供一条相对便捷、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同时对提升办学质量和提升毕业生综合水平具有综合效益的优质办学路子,也为相关理论研究者的理论创新和高校管理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目标管理;学生管理;应用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9000802

现如今,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招生规模不断膨胀、办学效益日渐提升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对高等教育而言既是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其中也暗含着一定程度的挑战和危机。在这一情形下,如何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何最大限度为办学效益的不断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撑成为了摆在校方管理部门面前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以达成一定的预期目标为前提和努力方向的,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办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将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这一概念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的理念,既是利用跨学科的视野来审视当前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时更是一种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突破和创新,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1]。

一、目标管理的渊源、内涵和特点

顾名思义,“目标管理”这一概念最早源自于管理学,由美国人杜拉克最早提出,其最初目的是为了管理企业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但现如今,随着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全球化对不同领域的加速融合,使得这一概念逐渐应用到了高校管理领域中来,并取得了一些列的显著成效。

目标管理其最核心的内涵莫过于为管理人员设定了一系列相对固定、明确、清晰的预期目标,然后相应成员各司其职,分别完成各自岗位上的相应目标,最终为整体目标的完成和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到某一项管理问题上来说,首先要为整个任务的完成设定一个完善、固定的整体目标,然后再分门别类地根据整体框架的各个结构予以拆分,因地制宜地将整体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具体而又明确的细微目标、微观目标,然后再将这些目标予以科学地分配和考量,最终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上面。然后,领受目标的责任人或责任单位尽全力完成自己接受的目标,最终将所有完成的分类目标予以整合,来完成整体性目标[2]。

就目标管理与高校学生管理相结合的角度来看,这一管理方式能有助于最大限度发挥和实现其对教师、学生的激励和督促作用,借助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可以实现预期的既定目标,其优点和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实现“人性”的解放,在目标管理的既定概念下,充分考虑到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管理中分别充当的不同的角色,在设定目标时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置换,合理的目标设置有助于把教师和学生在管理中的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和激发,也有助于相应目标的实现,因此,在保证了总体目标得以顺利完成的情况下,也最大限度上解放了工作对人性的束缚和制约,极具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在目标管理的宏观理念指引下,经过层层分解、并经由每个成员才能够落实的每一项具体目标的设定和规划都充分体现了合力的作用和人性化的设计,对于整体目标的实现和最大化功能的体现也都具有一定作用。

二、高校学生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在确立了将目标管理体系与高校管理方式相结合的理念之后,笔者接下来要分析二者相互结合的可行性,即目标管理方式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究竟能发挥何种作用;要达成既定的目标,需要相关单位和部门提前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首先,目标的设定一定要科学合理,既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调动,同时也不能忽略现实的教学管理规律。通过上述我们可以得知,目标管理这一方式是从企业管理学中借鉴而来的一个概念和方法,现在我们要将其运用到一个完全与之不相关的领域——高校管理中,虽然这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性,但毕竟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措施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制定相应的整体目标和分类目标时一定要客观、科学、全面[3]。

其次,目标的设定要坚持启发性和导向性相一致的原则。我们设定目标的初衷本来就是为学生确定一个相对完善、固定的指标,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和外界的实际环境来不断进行调节,最终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因此,教师在设定目标时一定要因材施教、有相应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然后还要注重对学生开拓型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性思维的启发。在这一层面上而言,注重导向性和强调启发性二者之间是一致的,并不存在矛盾和冲突。

最后,目标在设定时要充分考虑到将来追踪和考核的实际需求。我们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之所以要采取目标管理的方式,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对目标的完成、任务的终结,因此,我们在设定好一系列相应的目标之后,在目标执行的中期环节,一定要有相应的追踪和监督环节,而在目标完成之后,还要有相应的量化考核指标,以此来强化、督促学生来自觉完成预定目标。不仅如此,该环节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目标完成的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同时还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学生对某一件事、自己职业生涯乃至于今后人生的整体规划和思考,可以说,对整个目标管理方式的完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三、目标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措施选择

目标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得以有效运用的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地确定相应的预期目标以及相应的中期考评、后期监督机制,以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全面、专业能力突出的高素质现代化人才。其具体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设定科学、客观、全面的管理目标。就这项工作而言,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是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同时也是保证该项工作能够顺利完结的重要保障,对整个大学阶段的学生管理工作而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应的目标时,除了要遵循管理学中关于目标管理的一系列相应措施和注意事项之外,更应该遵循教育学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和当前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现状,确保制定目标的有效性。具体到目标的有效性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其一,要保证所制定目标的全面性。学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全体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针对一部分学生、更不是针对其中极个别的几个人,因此,即便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在某些场合、某些时机需要在相应的环节进行侧重或加强的时候,也不应忽视该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公平、合理、全面地在目标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全面成长;其二,要充分保证学生自我管理的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热情。目标管理与以往的其他各种方式相比,其最具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地方莫过于突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民主参与。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中,基本上是沿袭了以辅导员管理为主,班干部、学生会自我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但在这一模式下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参与的比重较小,学生的参与热情也难以调动,长此以往将来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会缺乏一定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在遇到一些突发危机事件时,往往会措手不及。其三,目标制定之后,一定要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并要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目标的执行。从某种层面上而言,目标的执行甚至比之前的制定更为重要,所以此阶段的与之相配套的一些奖惩措施也要尽最大限度地得以落实。

其次,在制定好切合实际的目标之后,为了确保目标的顺利、按时完成,还要注重加强在目标执行过程中对该目标的监督与管控。及时、全面的中期管控和在目标执行过程之中的高质量、长时间监督既是目标管理理论要求的题中之义,同时也是在实践中保障目标得以顺利完成并取得关键实效的重要举措,容不得半点马虎和大意。就高校学生工作的目标管理而言,要想实现应有的效果,就很有必要对相应的管理目标予以分级管理和控制,具体说来,每一所高校可以由专人(一般是由专职副校长来负责)对整体目标进行管控,并根据各个学院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而具体目标管理措施的落实和反馈情况则由学生工作处(部)来负责实施。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建立起完善、健全的反馈汇报体系,及时将相应的管理意见和学生的一些观点建议反馈给高层,以便学生工作处(部)能够有针对性地将所反馈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报、整改,及时对每一阶段的任务和计划进行追踪,并督促相关部门予以落实和改善。

再次,在目标执行过程之中以及该目标在完成之后要由相应单位对其予以评估并完善相应的考评、奖惩机制,并且是落到实处。首先,由各级责任人每月进行自我评估,由各二级学院考核,每学期各二级学院将自评报告报学生工作处(部)。其次,由学生工作处(部)组织有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各二级学院的工作进行检查或抽查,并将结果记录下来,作为年终学生工作目标考核的依据。年终综合考核,根据平时的考核记载进行量化打分并排名。前三名单位颁发奖牌,并从学生活动经费中拿出一定数量经费用于奖励“优胜集体”,激励各二级学院比学赶超,争创先进。

参考文献:

[1]曾小亮.学生管理过程中推行目标管理的现实意义[J].改革与开放,2011,(14).

[2]秦南飞.目标管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2011,(16).

[3]史超.用目标管理的方法解决大学生学习和就业的脱节问题[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11).

(责任编辑:朱 岚)

猜你喜欢

目标管理学生管理
新常态下企业目标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目标管理在国土资源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初中班主任利用自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