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择校热”,区县教育局须承担首责
2015-10-14周朴华
周朴华
根据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组织实施的每个环节均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因此,做好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区县教育局责无旁贷。
在招生关键环节“把好关”
每年春季,我们会根据教育事业统计情况,充分调研,认真分析辖区内秋季学期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严格按照就近入学原则为每一所小学、初中合理划定招生片区,对难以实行“单校划片”区域和热点学校所在区域,合理实施“多校划片”。如宜都市外国语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一流,是广大学生和家长争相追逐的优质初中,我们面向全市进行划片,并通过小学校长推荐和电脑摇号的形式进行招生,确保公平、公正。
除了合理划片外,在程序执行过程中,教育局严格招生纪律,规范操作流程,在关键环节中把好关。如不随意增减工作环节,不采取文化测试的方式选拔学生,不将竞赛证书、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入学依据,不按照文化测试成绩分班,不举办重点班、实验班……招生政策制度落实到位了,招生工作才能经得起社会推敲,从根子上让群众满意。
“阳光招生”的核心是公布划片结果、招生结果
老百姓对招生工作最痛恨的往往不是进不了好学校,而是“暗箱操作”导致的不公平,因此义务教育招生入学一定要坚持“阳光招生”。“阳光招生”不是套话,也不是工作不力的“掩体”。关键是对什么实施阳光,我们认为,核心是公布划片结果和招生结果。
我们建立了入学监督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工作推动的时间表和责任人,联合、指导学校采用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公布招生政策、学区范围、招生日程、招生结果、咨询方式、信访接待途径等信息,让广大家长对招生情况了如指掌。
其实,对于片区划片、热点学校招生等重点环节,教育局可邀请家长代表、社会人士参与,开通电话、网络举报方式,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不能对监督怕着、躲着,这样才能提高招生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人民群众对“不阳光”的反映也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违规行为藏着掖着只会带来更多的麻烦,必须拿出魄力,有纠正,有反馈,及时公布,让违规行为“见光死”。
找准适合本地工作的“发力点”
教育局对本地招生入学工作基础、工作特点、工作问题要胸中有数。要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力点”,创新思路,巧妙应对。
我们建立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校机制,并提前3年将名额或比例固定下来;充分发挥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功能,避免学校直接调用其他学校学生学籍;成立由不同领域人员组成的招生工作监督小组,对于非正常流动的学生入学要征得小组所有人员同意,削弱“走关系”对招生工作的破坏力。当然,所有的点子都应该符合公平、公正的原则,“歪点子”只会让今后的工作越来越被动。
围绕群众关注的“问题靶向”发声
招生入学工作事关千家万户,人民群众高度关注。在宣传的内容上,群众关心什么就宣传解读什么,不说无关痛痒的话,不干自说自话的事情。
近年来,宜都市除了利用电视、网络、家长会、学校宣传栏等媒介宣传外,2014年还专门开通了宜都教育微信公众平台,以便让不同人群尤其是年轻家长都能了解到就近入学的有关信息。宣传与教育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简单的说教无济于事。我们不但要宣传就近入学的政策,还要宣传本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成果,宣传好身边不够引人注目的好学校,用家长喜闻乐见的方式把道理讲清讲透,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适合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要勇于在第一时间回应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热点事件,讲清楚真相和原因,澄清一些不实信息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缓解、化解家长焦虑情绪。
把“蛋糕”分好的同時把“蛋糕”做大
要从根本上破解“择校热”的难题,还需要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把“蛋糕”分好的同时把“蛋糕”做大。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家长比较学校的办学条件时,首先还是看硬件环境,而泥土操场总是让学校面貌大煞风号,会让学校留不住学生,一旦学校人数少于100人,就很容易办垮。宜都市经过几年努力,在今年全面实现了所有学校操场塑胶化,让农村学校至少在面貌上不比城区学校差,有效稳定了农村薄弱学校的生源,近两年还出现了城区学生转回农村学校的“倒流”现象。如果一个地区的学校基本实现了硬件、师资、管理、质量的均衡,家长们又怎么会含近求远,让孩子在求学路上辛苦奔波呢?
目前,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巩固成果和全面实现划片就近入学的任务还很重。然而,这是全面推进教育公平绕不开的难点,如果区县教育局能克难奋进,担好首责,免试就近入学的新常态就能更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