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的体育课要教孩子两样东西
2015-10-14李小伟
李小伟
学生身体素质出现积极变化,但形势依然严峻
记者:2010年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学生身体素质面临着下滑的严峻情况。又经过数年,当前学生身体素质的状况如何?
王登峰: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工作,重视学生的健康。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健康第一,学习第二”;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也先后多次对学校体育工作与青少年体质问题做出重要讲话和批示。200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讨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问题,并于5月7日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央7号文件)。当年还推出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关心体育工作,关心广大青少年健康。习总书记指出,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的本钱,少年儿童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少年儿童增强体魄创造条件。“要分类指导,从娃娃抓起,扎扎实实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持之以恒开展群众体育,不断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方向明确,对于做好教育、体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写入指明今后我国改革方向的《决定》当中,上升为国家战略,足见党和国家对青少年体育的关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怀。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青少年健康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学校体育工作呈现出新的面貌。几年来,我国相继制定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高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等若干政策性文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育课程标准实施等关键环节有了制度依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协同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青少年體育的联动机制。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持续25年下滑的状况出现了积极变化,根据教育部2012年对15.05万名青少年、2013年对12.3万名青少年的抽测数据,我国青少年的形态发育水平在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的生长发育水平继续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城市男生以及7岁至12岁年龄段学生,增长最为明显。数据表明,肺活量指标逐年稳步上升;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出现好转;耐力素质显现止“跌”并逐步回升;速度素质(50米跑)下滑趋势得到遏制;力量素质下降速度减缓;柔韧性素质(坐位体前屈)指标明显回升。
记者:学生身体素质积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登峰:应当说,原因是多方面的,政策导向和推进落实是关键: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取消“小升初”考试、小学毕业就近入学政策的逐步落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学甚至初中阶段学生的升学压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逐步实施、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课程改革的推进,激发了学生、家长和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二是中考体育加分制度调动了初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初中生各项体质健康指标出现积极变化的趋势最明显。三是教育部加强学校体育督导、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公示政策的出台,激发了各地重视学校体育的积极性。四是各地加大学校体育投入、推进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因地制宜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形势初步形成。
记者: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还面临哪些挑战和困难?
王登峰: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形势依然严峻,具体表现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积极变化仍很脆弱,视力不良检出率和肥胖率继续上升,并呈现低龄化倾向。同时,“运动不足”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受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一些学校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没有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同时,受师资、场地等诸多因素制约,体育课开课率和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有效落实。
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对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9个县(市区)的四年级和八年级的体育课时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监测显示,中小学的体育课时不足率四年级为56.5%,八年级达到了76%,31.6%的四年级和83.5%的八年级不组织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而四年级语文课超标率为63.6%,数学超标率达到了80.5%。八年级物理、数学课时超标率最高,分别达到了95.9%和80.7%。也就是说,大量的体育课时被挤占了,被用于与升学考试相关的语文、数学等科。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新方向
记者:针对现阶段的学生身体素质问题,教育部会有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王登峰:今后,教育部将采取积极措施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增加体育课时就是其中的实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将提高为4节,高中每周2节提高到3节。这就要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并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记者:在这种情况下,对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任务、安排会有什么样的调整?
王登峰:我国学生在全世界是上体育必修课最多的,从小学一直到大学二年级体育都是必修课,加起来有14年,但很多人竟然连一个运动项目都没学会。这说明学校体育教学存在问题,必须深化改革,让孩子学会一两项伴随终生的运动技能。
在教育部门的规划中,发展校园足球和学校体育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即通过体育运动或校园足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增强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这就是当前这种情况下,学校体育必须达成的“三位一体”的目标。
目前的学校体育改革强调体育课一定要教会学生运动的技能,因为只有教会学生运动技能,才可以激发他们上体育课、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