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背景下提升中学生个人“软实力”的多元思考
2015-10-14邱志宇
邱志宇
摘要:如果说在学生的校园学习培养中,成绩表现出来的是有形的个人“硬实力”,那么不可能通过成绩体现的个人创新能力、计划规划能力、社交能力等相关能力则可以归类为个人“软实力”,而“创客”的创新能力便是其中的分支之一,但当代社会角色中,创客所占比重几乎是微乎其微。因此,中学教育作为人才培养重要时期之一,对中学生个人“软实力”的提升,形势迫在眉睫。
关键词:中学教育 心理学 软实力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106-03
但当代社会角色中,创客所占比重几乎是微乎其微,究其根本,是人群中普遍个人“软实力”的缺失严重的表现,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在高考中考与其所衍生的当代应试教育体制下,上课、作业、考试,三位一体的固定“圈养式”模式、学习计划老师一手包办的“牵牛式”政策等许多大小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的个人“软实力”培养发展生态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本文针对其隐蔽性与间接性的特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所见所闻作为论据,在心理学角度上,对现行的问题进行剖析,揭示问题核心矛盾。
一、中学生个人“软实力”与中学书面教育的关系
虽然顶着争议,但有的学校过于追求升学率,对中学教育的书面知识灌输计划甚至严于军队,认为学生个人“软实力”与学生的书面教育相互独立。但在现实里,在积极层面上,往往对于成绩比较突出的尖子生,它们的个人“软实力”往往同样比其他同学要更为突出;在消极层面上,除少数重点中学学生以外,当代很多中学生在老师的强调、家长的施压下,对检验知识漏洞的日常考试的认知和心态变得扭曲化,大部分纠结分数而忽视了对试卷错误点的引申和分析,注意力偏离了重心,在表面上,在高压政策上,好像有少数同学学习质量有了提高,但其实在学习效率上却十分低效,再加上其他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都变低的同学,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层面上,都无一不显示出中学生的个人“软实力”与中学书面教育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中学生个人“软实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从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对创客的关注以及对大众创新、创业等话题的关注,都表现出我国政府开始从2013年两会中对国家层面“软实力”的重视,开始缩小范围到今年对群体层面“软实力”范围关注上,并有强烈的趋势性,要逐渐将这种关注再度缩小至个人层面的“软实力”上。
(二)忽视中学生的个人“软实力”培养,这直接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大学、社会生活。中学生的个人“软实力”在扮演重要性角色的同时,在严重欠缺的情况下,甚至会表现出严重的危险性。对此,其实早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就有十分明显的信号: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等人的犯案原因,基本离不开他们中学时期对于个人“软实力”的培养缺陷。
(三)对于个人“软实力”,一方面如今产品风靡世界各国市场的苹果企业所凭借的,便是其放大版的企业软实力。
三、当代中学生个人“软实力”普遍状况
在过去,我和很多同学一样,长期的单调书面知识学习,再加上“娱乐+学校一生活”的单调生活态度,由于未能得到及时的重视,基本上在个人“软实力”上,绝大多数学生在就读中学期间提升的个人“软实力”水平,根本无法满足大学生面对独立社会所需要的标准。
(一)心理承受能力
时代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都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要求,而当今中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与此形成了较大反差。在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诸多因素中,学校教育理应担当主要教育责任。然而在当下中学教育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面对挫折与失败,与其他同学相似,过去笔者往往表现出大悲、虚脱、气愤,使得后续行为具有盲目性,严重影响学习效率,然而部分老师对此一般只说“自己调整好心态”,在多次连续打击下,笔者初二学习积极性严重下降,学习成绩严重下滑,甚至曾经因此而一度变得自闭、走向消极,可见心理承受能力对中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上的影响重要性,值得教师们重视。
(二)针对自身的个人分析规划能力
因为“老师作为专业者,比学生更有丰富经验”的“常识”风气的影响,很多同学因为没有自我分析规划目标的习惯,一直大体按照老师的学习计划实行,但学生成绩波动大小不一。当笔者发现很多老师说的“难”题对笔者来说并不难的现象后,对旧意识中老师的绝对权威产生了质疑。后来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发现,老师的经验来源为过去的其他学生的案例操作;老师给的建议与制定的学习计划基本都是班级水平上;学生的信息分析仅能取自于直观层面上。因而老师的规划与对大部分学生的判断,总体是较为精准适宜的,具有偏差性而无特异性、深入性,但对于部分脱离大众的“潜力股”来说,却是十分致命的。
(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分支决定因素分别有发散性思维、求知欲、独立思考能力、视野的开阔性。
其实创新能力是学生个人“软实力”部分中受到的间接扼杀程度最严重的,影响原因随处可见,其中影响最为严重的,学生普遍在潜意识暗示下存在对各种学习行为的认知错误。例如:强迫性学习使得较多学生,无意中将书本、作业或强迫的行为与学习的定义捆绑联系,认知发生扭曲,潜意识谈“学”色变,在接触笔者所最感兴趣的课外学科之一的心理学前,我甚至曾一度因“课外学习很可能同样意味着挫折、约束”,因此在多方面的当代教育各种潜在问题行为的围剿下,普通中学生创新能力几乎所剩无几,这也是为什么大学生普遍创新能力与国外同龄人相比相差甚远的原因之一。另外,学校中盛行各种“常识”风气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严重不足和批判挑战意识薄弱,很多时候学生即便是课本学术上的“脱常”问题的提出,都容易受到其他眼光的看待、嘲笑,更别说是将独立思考能力与批判挑战意识运用到对自身思考以及课本学术以外的其他领域上。
(四)社交能力
一直以来温馨的“勿理睬陌生人诱骗”提示,表面上确实很大程度地降低了学生受拐人数,但暗地里,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提示其实是对学生给予了一个无差别警惕陌生人的心理暗示,使得过去一部分一直深受该暗示的中学生对外安全感不足,暗示带来的心理隔阂使得它们十分缺少与陌生人的社交经验,难以在突发事件时正确地寻求其他陌生人的帮助。虽然一直以来为此曾有规定学生要参加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定,但据笔者掌握的信息,有两个问题:小部分中学存在过度重视学生学习时间而取消相关安排的现象;部分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时一般为集体性进行,独立社交能力培养不足。另存在部分同学消极进行的活动的现象。
四、结语
要让象征着政府对新一代建设者创新能力的重视的“创客”群体壮大,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带来催化作用,迎合时代发展趋势及国家未来建设的综合性人才需求,这不仅需要国家政府的参与,更需要全社会人民的积极参与,其中对于中学教育者来说,则需要从更多方面和角度深入发现当下教育体制的问题并谋求改革,纠正中学教育中对中学生个人“软实力”与中学书面教育的不平衡关系,提升中学生的个人“软实力”,满足社会的需求,是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课题。
责任编辑 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