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高一学生学习数学
2015-10-14李天强
李天强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090-01
进入高中,数学的难度会更大,解题会更复杂。因此,在开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会有一些高一新生很难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而且这种状况会随着学习的深入,出现两极分化,即能够适应的成绩会保持原有水平,不能适应的会一落千丈。作为高一的数学教师必须思考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数学入门。
一、教学方法要恰当
1.处理教学内容时多举实例,增强教材趣味性、直观性;多用教具演示,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加强定义、概念之间的类比,逐步提高学生对教材理解的深刻性;对易混淆的概念(定理)对比学习;对公式、定理各字母的含义、适用范围、特例等作补充说明等来帮助学习。如为了说明ψ{ψ}的区别,可以类比空箱子放入空房子,房子不空。把个人与集体,小集体与大集体之间关系的相对性,联系到数学中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相对性,可以使抽象的教材“活”起来,同时使学生逐步接受科学性和逻辑性都较强的高中教材。
2.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参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给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加之教师适时点拔,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使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甚至于上黑板的方式,让学生暴露思维中的错误观点。
3.课堂教学的导言,需要教师精心构思,一开头,就能把学生深深吸引,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在高一会学习集合的初步知识。集合是一个学生未接触的抽象概念,若照本宣科,势必枯燥无味,可以这样引入:“某同学第一次到商场买了墨水、日记本和练习本,第二次买了练习本和钢笔,问这个同学两次一共买了几种东西?“学生会回答应是4种,然而为什么不是3+2=5种呢?这里运用了一种新的运算,即集合的合并运算:{a,b,c}∪{c,d}={a,b,c,d},可见,这一问题中所研究的对象已不仅仅是数,而是由一些具有某种特征的事物所组成的集合。
二、注重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不应把预习简单的理解为在老师讲课前把课本看一遍,这只是“三个老师教自己”的学习方法必须要做的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不停地思考问题。在预习新课之前首先要把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想想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下一步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该讲什么内容了,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内容,看看和自己的想法是否一样,有哪些是自己没有想到的。对于新课中出现的新概念、定理、公式以及提出的新问题可以先试试自己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它,而不要一上来就看书上是如何解决的,能自己独立解决自然很好,如不能完全解决再看书上是如何解决的,看自己能否看懂,那些看不懂或不能完全看懂的地方就是教材中的难点、重点,也就是下节课听课时的关键所在;对于能看懂的同学不妨做进一步的思考,为什么我没能想出解决办法,课本上的解法是如何想出来的?有哪些思考问题的方法值得总结?最后可以试做一些课本的练习题来完成预习。
三、注重课本例题,准备错题本
也许你会这样说:“那些例题太简单了,我一看就会了。”其实,如果你不注意那些“过于简单”的例题的话,在考试当中就会吃大亏。大家都知道,近几年来不论是中考、高考等各种数学考试的试题基本上都是经过例题改编而成,如果你平时养成了对例题不重视的习惯,那么到考试时候,它的特殊气氛会使你处处都感到紧张,进而对这样简单的试题束手无策。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注重例题的习惯,这样会在考试当中多一分胜算。学习数学,错题不可避免。对错题的心态人人各异,处理好反而会促进你的学习热情,但处理不好会使你学习数学的动力进一步减退。对于错题,大家准备一个本,将错题都写到这个本上,特别要写出此题所考的知识点,自己的想法,正确答案,而自己怎么不能往正确的方向上想等等。日积月累,这个本便是你宝贵的财富,也是你的“小辫子”。它是你的弱点,但攻克它虽然要费一些时间,要相信你会在考试当中充分地体现你自己的优势的。
总之,高一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能打好,以后的学习会很困难。平时要适当地给同学们分析一下高考的情况。高考数学必不可少而且分值很高,无论文、理都一样。要在心理上给同学们一定的学习的动力,平时适当补充一些数学的课外知识,让学生们慢慢地喜欢上数学。
责任编辑 刘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