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不能随便“拿来”
2015-10-14周杏英
周杏英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089-0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评价改革的方向。因此,评价不只是推进新课程的制度保障,其本身就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关注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发展过程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所以英语课程的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评价形式的多样性。
作为一线老师的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过多种评价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只是这些例子经过认真地思考、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改进、提升之处。下面借这个有代表性的案例与同行分享我的思考和做法。
一次外出英语教研课中,我看到授课老师教基数词和序数词时玩师生交替大小声读单词的游戏,反应快、回答准的两个小组代表抽签,抽到长签者胜出,在黑板评价栏上加上小红花。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气氛十分活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我一边听一边暗暗地想:我也可“拿来”用用。
回去后,我依样葫芦在所教的两个班试了试。在一班我教完新单词和句型后简单宣布了游戏规则,开始了试验。名师的好方法就是厉害,那节课效果果然不错。两三个回合下来学生越学越带劲,就连上课“昏昏欲睡”的小家伙们也为了自己组的荣誉争先恐后地举手,他们为了不出错,听课、跟读、两两对话都特别认真,生怕一出错就会为自己组抹黑,整节课的效果令我相当满意。
我暗自得意:外出听课方法效果好。于是在二班我也同样进行了尝试。我授课的内容是Unit7 Work with Language,新学知识不多,重点是训练运用名人的生平和生活句子。学完两个简单短语后是快速抢答,抢答对的两组迅速开展最刺激的“抽签”赢红花的游戏了。为了胜出,各小组热情澎湃“GroupXX,sure win!”呐喊声中,课堂上再次掀起高潮。就在大家都热情高涨时,第四小组的Sam。无精打采地嘟着小嘴,不屑地瞟了一眼黑板,说:“这么无聊的游戏,有什么好玩的。”我皱了一下眉,余光掠过第四小组,咦?不但是Sam,其他成员也耷拉着脑袋,愁眉苦脸,提不起精神。相比之下,其他小组仍然小手举得老高,不停地喊:“Let me try!”为什么呢?我回头一看黑板的评价栏才恍然大悟。原来其他小组已经有七八朵小红花,而第四小组只有可怜的一朵。他们抢答对的次数并不少啊,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是的,如此的“惨败”,谁还有战斗力?
Sam的话一次又一次回荡在我耳边,使我的内心展开激烈的斗争,让我得反思、这样的游戏评价方式是否适当:
1.游戏虽好,但太费时、费力。一节英语课才短短40分钟,一个星期才3节课,算起来每节课的每一分钟都是相当宝贵的。我如此东施效颦,游戏的时间花太多时间。抽签是很刺激,但学生的注意力已不在学习上,而是关注了抽签的结果。抽得如意的自然开心,抽到短签的同学会遭到小组成员的埋怨,有时几个捣蛋鬼故意“讨伐”。老师又要调停,真是伤不起啊!
2.游戏的评价形式,对群体还是个体的发展都是弊大于利。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其实教学效率并不高。因为评价的准则是抽签的结果,这个游戏本身就是运气的结果,并不能体现其达到的学习结果。游戏对于上课积极、敢于表现自我的学生和注意力分散、学习基础差、胆子小的学生都是均等的锻炼机会。但以抽签的游戏作为评价标准就不合理了。因为抢答对了,如果运气不好,抽中短签也会输。这对于学生的自信心无疑是大大的打击。这种靠运气决定胜负的游戏有失公平,同时也是不负责任的评价方式。
3.游戏形式忽略了英语课本来的面目。英语是一门语言,用英语对话、交流、思维才是学习这门语言的本质,而在抽签游戏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说悄悄话、开小差,这样对感知、学习、运用英语是不利的。
4.游戏要适当运用,不能单一作为评价手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成功地运用游戏调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游戏是一种不错的调节剂。但用游戏来评价,或是用游戏评价取代老师评、学生评就不合适了。英语课堂应该从学生学习动机入手,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为学生理解、记忆、巩固、运用语言知识服务。
因此,教学中,游戏的设计必须有原则,不能顺手“拿来”,只图形式,而忽视了学习语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作为一线的教师,每天面对那么多可爱的孩子,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应做个有心人,多从点滴的教学琐事入手,多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过去的经验,发现过去的不足,寻求更新、更好、更能适合的方法措施,争取做一个称职的教师。
责任编辑 刘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