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实施古文实效阅读教学的途径
2015-10-14张成华
张成华
重视阅读,是语文的传统教法。而在古文教学中更强调一个“读”字。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积累了先贤宝贵的学习经验,我国古代语言教育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阅读。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说古文阅读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新考量阅读教学在古文学习中的作用。笔者认为阅读方法如下:
一、精读词语:积累、识记、领会,以期厚积薄发
1.蚕食鲸吞式阅读,兼收并蓄,多多益善
注重古文词语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才有可能让学生具备阅读简易古文的能力。古汉语词语是文言的基本组成部分,学生只有掌握了大量古代词语,才会读懂文义,对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帮助。因此教师应该把古代词语的教学放在首位。以阅读为突破口,阅读奠定学生古文学习的基础。
2.条分缕析式阅读,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学习古文,还应该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归类。归类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读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多个方面分类操作,每个单项都可以自行规定一种特殊的标志,以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不过,不管做什么样的整理,都必须以相应的例句来证明,否则知识点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终将成为枯木、死水。
3.反刍倒嚼式阅读,“学而时习之”,巩固吸收,强化记忆
以学过的知识带动对将被遗忘的回忆。如“许”字,学到《小石潭记》的“潭中鱼可百许头”,就联系记忆刚学过的《与朱元思书》中的“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五柳先生传》中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前两个“许”字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是“大约”的意思,第三个“许”字则解释为“处所”。不间断地积累、巩固、记忆,才能使散落的知识点变成有牵连的知识链。
二、美读原文:“翻译”“品析”碰撞融合,传统现代交相辉映
教师进行古文教学时大多采用翻译和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究竟听翻译还是听分析,经常困惑,结果就会一无所得。
古文閱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十分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晰”,常满足于翻译一段,分析一段,段段如此,章章如此,堂堂如此,长此以往,美文被分解得支离破碎。而系统论观点强调整体性原则,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古文阅读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是古文阅读教学中的扶手。以这一扶手为中心,辐射全篇,对古文进行系统性处理,将学生引入古文世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然,古文教学切重视阅读,但不能信马由缰地乱读,这里有两点需要我们注意:
1.遵循阅读古文语句的一般性要求
许多学生甚至一部分语文教师,特别喜欢以类似读现代文的语调来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对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有相当大的害处。一般的古文表达,一是单音节词偏多,二是句子偏短,三是用词造句精当,四是从内容到修辞都远远比现代汉语难懂,五是尤其讲究语言的节奏感。所以阅读古文时语速要更放慢一些,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停顿要更长些,抑扬顿挫的安排要更妥当一些。要找到那种特定的“之乎者也”的调式。
2.品读作品,领悟出其特有的语言风情
这是品读经典美文的基本要求,可是由于古代文学的特殊性而变得难了。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存在着一定差异,因为作品是“古文”,现代人阅读古文的机会少,并且读得十分粗糙,常常不能从语感上体验出这种差别,阅读古文,仔细琢磨,探其真髓,悟其真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将古代文化的底蕴品读出来。
三、广读名篇:构建“仿真型”古文阅读学习模式
有意设置古文教学的“特区”,增加学生“自学”古文的机会,直到让学生达到对古文学习能够做到真正自主的境地。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一定要有广泛的适应性,学生才能学得有趣味,学得有劲头,学得有效果。教师如果能广泛利用现有资源,使课堂教学不断地向现实生活蔓延扩张,让学生发现古文确有用武之地,才能真正地对古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阅读作为古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能够使学生对古文的美产生浓厚的审美体验,提高古代文化素养。正如先贤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那么,在古文教学中也存在这样一个支点——“读”,以“读”为纲,以“读”为支点,撬起古代文学这块巨石,让老枝重新长芽吐蕊,再现古代文化的青春美丽姿容。
编辑 孙玲娟